李建生
摘要:客家山歌劇在21世紀以來獲得過五連金的輝煌成績,但在文藝院團體制改革之后,陷入了巨大的生存危機中。演出市場凋敝,客家山歌劇的代表性劇團梅州市山歌劇團年均演出大戲15場,梅縣山歌劇團年均演出大戲5場。演出團體困境,全國客家山歌劇劇團從幾十個到現在僅存8個。人才匱乏,從人才鼎盛到人才奇缺。種種數據表明客家山歌劇正處于惡性循環之中。跳出困境必須利用好國家扶持戲曲的政策,利用好新型宣傳平臺,培養劇種明星,并切實為觀眾創作演出。
關鍵詞:客家山歌劇;生存現狀;解決策略
客家山歌劇是新中國成立后新興的劇種,在客家山歌、客家民俗以及客家民間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其扎根于文化底蘊深厚的客家地方,具有濃郁的客家特色,加上獨有的山歌唱腔,在粵東、閩西、贛南以及廣西賀州等客家方言地區和東南亞等海外客屬華人聚居地甚為流行。雖然山歌劇是新興劇種,但就其覆蓋面和流行程度來說,在廣東戲劇劇種中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可以說,山歌劇是真正意義上由客家人自己創造,在廣東省客家語系中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戲劇藝術品種。
一、山歌劇創作的輝煌
21世紀以來,客家山歌劇曾經取得過很多成績,在廣東省成為獨樹一幟的劇種。
在廣東省第八屆藝術節上,《等郎妹》一舉囊括了演出、編劇、導演、音樂、舞美、燈光、服裝、表演等八項九個一等獎。在第八屆中國戲劇節,《等郎妹》榮獲曹禺戲劇劇目獎。劇本獲得廣東省“魯迅文藝獎”、中國曹禺戲劇文學獎。其后山歌劇《山魂》《桃花雨》《合家福》《客魂家風》都獲得了廣東省藝術節劇目一等獎的好成績,客家山歌劇開創了廣東戲劇歷史上第一個連續五屆蟬聯省藝術節金獎的輝煌時代,在全省乃至全國產生較大反響。
輝煌的背后,是山歌劇人對這個新興劇種的探索和實踐,是在傳承和創新客家文化方面的所做的嘗試。
二、演出市場凋敝
新世紀初,在“世界客都”梅州,公園里、河堤畔、田野山間隨處可見客家人對山歌的畫面,音像店里的客家山歌CD和山歌劇VCD更是琳瑯滿目。不過二十年的時間,公園里已經罕見對歌的場景,隨著網絡的興起音像店快要絕跡了,山歌劇《等郎妹》一票難求的盛況不復再來。戲劇由過去的大眾文藝漸變為小眾藝術,客家山歌劇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日漸衰微。大部分的劇團為生存只得排演歌舞參加晚會或者弄些小戲小品下鄉演出。
劇團一年難得正兒八經地演出幾場。筆者拿到梅州兩個院團從2008年到2018年的演出統計數據后,甚為吃驚,梅州市山歌劇團十年來演出山歌劇大戲的場次合計149場,年均15場,梅縣區山歌劇團因自身沒有正規的劇場,演出場次更加少,十年來演出場次合計55場,年均5場。從演出的場次和性質來看,大部分屬于政府采購和政治任務,市場邀約占比很低。劇團基本靠政府扶持,為了生存,只能演出歌舞、相聲、小品。
隨著國家振興戲曲的春風,2017年客家山歌劇重新綻放新姿。這一年,龍川縣雜技木偶山歌劇劇團時隔40年推出了客家山歌劇《娘酒》,龍巖市閩西山歌戲劇團時隔50年推出山歌戲《羊角花》,賀州市八步區文化館第一次推出了山歌劇大戲《股份農民》,梅江區文化館第一次推出山歌劇大戲《墻》,興國山歌劇團推出山歌劇大戲《老鏡子》。這些劇目的推出,讓原來全國只有梅州還在苦苦支撐山歌劇存續和發展重任的局面得到改善。但遺憾的是,目前除了《娘酒》還在商演、下鄉以外,其他的劇目基本“刀槍入庫”。
難道客家山歌和山歌劇要進“非遺”展覽館了?客家山歌與客家人的生活剝離了?作為新興劇種的山歌劇還未成熟就垂垂老矣、茍延殘喘了?這讓我們深感憂慮的同時還要反思劇目的創作應該從何處出發?
通過對劇種的深入研究和市場調研,筆者認為,山歌劇面臨市場凋敝的困境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劇目形式創新不足。如今網絡、影視更新快,途徑多,形式多樣化,觀眾去看戲的更少了。二是宣傳推廣力度不強。筆者做過相應的調查,發現80后沒幾個看過山歌劇,90后不知道山歌劇,00后不知有山歌,如此,談何發展?
面對多元化的市場沖擊,山歌劇和山歌劇人面臨重大的生存挑戰,堅守和傳承是必須的,適應市場需求和時代發展也是必需的。
三、院團困境
自從中央規定,各地方戲劇劇團由事業單位改為企業,除少數非遺劇種保留外,其他改成企業自營。這對新興的山歌劇來說是致命一擊。很多劇團改制后無法生存,只得解散,有的幾個院團合并,也難以為繼。目前,全國現存的客家山歌劇團還有8個,但在市場沖擊中,沒有過硬的劇目,沒有豐厚的資金和人才隊伍去運營,也相繼解散、凋零。
梅州市山歌劇團和梅縣區山歌劇團因是非遺劇種有幸以事業單位的形式保存下來,但是也受體制改革的影響很大,大量縮編,導致人才隊伍不齊全,人員流動大,不穩定。梅州市山歌劇團在有限的編制內,為了匹配基本的隊伍,只得取消了樂隊的編制,沒有了樂隊的山歌劇等于沒有了靈魂。
院團的危機就是劇種的危機,對客家山歌劇事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生存危機加劇。
四、人才匱乏
山歌劇興盛時期,人才鼎盛。專業編劇有二十多人,專業作曲有十多人,主要導演也有十多人,表演人才更是群星璀璨、人才輩出,藝術院校的山歌班、表演班報名人數多得只能限額招收。
可目前,山歌劇的專業編劇、導演、作曲總共才十多人。山歌劇創作人正在面臨新舊交替、傳承接力的重要過程,而新一代的創作人才需要大量的實踐機會去成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他們的成長將直接影響山歌劇的未來。
近年來演員隊伍的流失也非常嚴重,各個院團都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演員新老不繼,出現斷層,人才流失情況嚴重。年輕演員成長慢,怕苦怕累,基本功不扎實,又缺乏深耕藝術的動力。劇團對年輕演員的培養和培訓非常不夠,很少聘請專業的表演老師、臺詞老師、唱腔老師給以專業的指導和訓練,有速成心理。近年來,隨著院團演出的歌舞化,演員的山歌唱腔也出現美聲化、民族化、通俗化的發展趨勢,這對山歌劇的劇種建設是非常不利的。
五、解決策略
面對客家山歌劇的困局,我們該怎么辦?
(一)抓住國家振興戲劇的機遇。近年來,國務院出臺了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政策,確立了扶持戲曲事業的方針,把戲曲傳承和發展提升到國家發展的戰略層面。廣東省在扶持戲曲發展方面也有許多重要舉措,給予創作和演出大力支持。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地方政府對戲曲事業的支持,對山歌劇的傳承和發展是極為有利的。
(二)加強對劇種的推廣、宣傳。造成客家山歌劇困境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宣傳力度不夠,傳播范圍狹窄,很多客家人知山歌而不知山歌劇。我們在演出過程中經常遇到這種情況,觀眾從劇場出來說原來山歌劇是這樣的,沒想到那么好看。觀眾連戲都沒看過,又怎么對這個劇種產生感情?又如何培育市場?
歸根結底還是需要我們為老百姓多送戲、多演戲。隨著各地“戲曲進鄉村”“戲曲進校園”活動的開展,梅州市山歌劇團近來也在嘗試一些新的做法,比如與鄉鎮聯合創編山歌小戲、創排客家山歌劇的課本小劇,這樣的模式演出方便,宣傳范圍廣,效果好,對山歌劇的推廣起到一些積極的作用。
在新媒體時代,如何打破原有“官樣文章”的宣傳手法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如何利用微信、抖音、快手、B站等網絡平臺為山歌劇助力,也是值得我們嘗試的。
(三)院團要注重培養“明星”。戲曲表演藝術說到底是角兒的藝術,一個名角兒對一個劇種的發展至關重要,一個戲迷迷的往往不是戲,而是戲中的“角兒”。所以劇團在人才培養方面,要特別注重培養明星“角兒”,要創新院團的內部管理體制充分發揮“角兒”的能動性和創造力,為劇種的發展注入生命力。
最后,作為中青代的山歌劇人,我們面對的除了要傳承的命題之外,我們還要努力讓山歌劇這個新興的劇種走向成熟,更要直面山歌劇與觀眾,特別是與年輕觀眾漸行漸遠的問題。我們要從選題、立意、審美、形式等各方面來思考我們的創作,更要以觀眾的視角作為劇目創作的出發點,以觀眾的欣賞需要為目的,重視觀眾的需求。我們要努力讓山歌劇走向成熟,在扎根本土,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做到傳承和發展相結合,傳統文化和當代市場營銷相結合,讓山歌劇這個新興的劇種在新時代繼續成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