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永松 陳劉建
摘要:武當山道教神仙塑像保存了我國傳統塑像的造型手法,造型的夸張與色彩的鮮明使武當山道教塑像藝術走上了世界的藝術舞臺,給我們帶來了精彩的藝術呈現。以武當山金頂大殿為例,從塑像造型、色彩、服飾等方面去研究、分析,領悟武當山金頂大殿給我們帶來的價值。
關鍵詞:武當金頂大殿;塑像;色彩;研究
武當塑像造型色彩藝術是我國雕塑藝術造型色彩上的杰出之作,在武當山眾多塑像中,武當主峰天柱峰頂的金頂大殿最能反映其本質和特點。
在塑像造型色彩藝術上通過了不同的動作、神態,其有著具象的、也有夸張的、變形的。它們都和武當精神所體現的民族精神、生活環境、科學思想、倫理道德等文化情況息息相關。所以武當塑像不僅給我們留下了以往的風光具象,也給了我們對未來的探索,同時也成為研究古典道教塑像的寶貴資料,給當代藝術家及設計師為武當塑像造型研究留下了創新的想象與創作空間。
一、金殿真武像來歷
自武當山建設十余年以來,從而項目過程進展的十分順利,依山而建的宮殿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了。可當朱棣前去查看修匠的真武大帝塑像時卻大發雷霆,稱工匠胡亂瞎造,侮辱大帝,從而大開殺戒。直到為真武大帝塑像的任務下到一位姬姓工匠師傅身上,姬師傅前去接受天子的召見。朱棣只對姬師傅說了二字:“看我。”就這樣,又一座真武大帝塑像出現在了武當山金頂大殿里。百官不僅覺得皇帝是一個真正的武神,而且人們也慢慢相信今天的皇帝是統治世界并祝福他們的真武帝的化身。從此就有了“真武帝,朱棣像”。
二、材質與造型色彩特征
位于武當山的真武大帝,代表著皇室權威的象征,它是保佑人間的大帝。未曾接受《明會典》中洪武三年頒布的律令“僧道用房舍,并不許起早斗拱、彩畫梁棟及臀用紅色什物”等等的規定和約束。這一件件銅鑄仿木結構的金殿塑像歷來深受朝廷重視,曾有如永樂十四年九月初九日《都督何俊》云“今命爾護送金殿船只至南京,沿途船只,務要小心謹慎。”故救,隨之又“續一件船土務要清潔,不許做飯”[1]可謂對金殿的重視程度。
(一)金殿塑像材質特征
金頂大殿正中央正是供的真武大帝坐像,披發垂足,戰鎧著身,體態豐潤,高大魁梧,遍體鎏金,結構嚴密,行云流水,毫無鑄鑿痕跡。塑像在建造時,朱棣十分重視,“皇上獨重其事,冶銅為殿,飾以黃金”。黃金所謂就是鎏金。真武大帝塑像表面材質與太和宮的六家神像塑像略有不同,六家神像雖也以銅、鎏金為建造材料,但內先有白、紅底料,現在經過世人撫摸以及時間的推移腐蝕,神像部分位置已透露出白紅底料的顏色。以觀察的手法來看,金頂大殿的真武大帝塑像并沒有受到嚴重侵蝕,并微泛金光,可謂明代時期皇朝對道教、對真武大帝的重視程度之大。
武當道教的玄帝信仰首重“道”與“德”其次尤得益于孝道,“父母殿”的建置既深刻反映了古代武當民族道教的傳統忠孝仁義思想,忠、孝、仁、義是古代中華民族的四大傳統美德。[2]道家的《道德經》中也明確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父母殿的建置也讓我們感受到了道家的仙境與人間的息息相映,也反映出了道家高尚的道德觀、精神觀、價值觀。
(二)造型色彩研究
真武大帝與金童玉女以及水火二將呈并列式構圖法則安排,其格局極為明顯金殿塑像群以真武大帝為中心對稱,左側為玉女金像、水將金像,右側為金童金像、火將金像,依次平行排列,讓人感受到穩定、莊嚴、肅穆。
宮殿整體材質都以鎏金建造,真武大帝的周圍類似一個小閣間,讓殿外的陽光照射不到真武像的面部,正是這樣,讓真武大帝充滿一種神秘感,也更加體現出了真武大帝的權威地位。真武像上方的橫梁有著規律的間隔交錯,可以看到當時的原色應該是以鎏金的金色為底,在外又鍍上一層墨綠色,這樣也更能突顯出橫梁上的龍形圖案。龍形圖案各有不一,有夸張扭曲的、有變形的、也有具象的,但都呈現著一種龍的霸氣。經過時間的推移,墨綠色也有些褪色,也有些銹斑附在上面。
(三)其他裝飾特征
“不應服而服者,罪之”。明朝時期起,武當塑像伴隨著道教的空前繁榮也得到了快速發展,道教服飾伴隨著文化制度,也有著鮮明的等級制度。武當山金頂大殿真武大帝神仙塑像胸前身穿鎖子甲,身披龍袍,上緊下松,龍袍下部顯得十分飄逸靈動,這種服飾塑造的手法有點類似于道袍的一種服飾表現形式。道教服飾留存至今也是對中華文化的一大貢獻。明朝時期真武帝是國家的保護者和人們崇拜的對象,以古代道教的長袍作為國教。因此,天下人穿道袍已然逐漸形成一種良好的風氣,也充分證明了古代的道袍不僅僅只是古代道士專用的服飾。這樣的長袍在古代道教文化中屬于一種對身份的象征,也是一種禮貌。這種道袍均為肥大寬松款式,以寓意包裹乾坤,隔斷塵凡之意。[3]真武大帝塑像腰部以上至胸處有一纏腰的金腰帶,腰帶上有間隔的有突起極具有裝飾性的像蛇一樣的浮雕圖案,用于保護胸部以及襯托出胸前的鎖子甲。這種腰帶的裝束位置也把真武大帝的腹部襯托出來,體現出了真武大帝的體態圓潤,從側面也反映了真武大帝的威嚴。明代的等級制度在廣義上說算作禮制的一部分,腰帶也是一個在明代鮮明的等級特征。在廣大宗教塑像中護腹腰帶的浮雕圖案出現了各種獸首、飛鶴等塑像形象,不僅腰帶,胸前鎖子甲出現了有龍鱗、猛虎圖案的護肩,有胸前鎖子甲的猛獸圖案。
真武大帝塑像呈一個正坐狀態,雙腿分開,兩手平緩搭在腿上,長袖下處出現了保護手臂大而長的龍紋金護臂。真武大帝塑像赤足披發,在雙腳分開處中間還出現了纏繞蜿蜒的蛇形、龜狀動物。據神話故事記載北極四圣之一真武大帝身邊則侍立著龜蛇二將,屈原《楚辭》之《遠游》篇稱“召玄武而奔屬”“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真武大帝有許多稱號,其中一稱號為司命之神。因龜象征著長壽和不死,便有著靈龜為盾、玄蛇為劍的說法。晉代的葛洪《抱樸子》中說道:“城陽郄位少時行獵,墜空冢中,饑餓,見冢中先有大龜,數數回轉,所向無常,張口吞氣,或俛或仰。乃試隨龜所為,遂不復饑。”。從其中可以看出玄武特性贏得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的追捧和愛戴,這也為唐宋以后武當塑像中真武大帝及玄武發展為武當大神奠定了基礎。[4]真武大帝的神話形象也印證著道家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反映出道教源遠流長、長流不息的蓬勃的生命力。
三、結束語
在今看來武當山人物塑像藝術沿用我國傳統塑像的造型手法,造型夸張大膽但保留一定寫實手法,有一定神仙氣息也存在凡人面容,體現了道家美學的境界。《老子·二章》中說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不僅追求了鮮明的個性,又體現了道家的大美,波瀾壯闊的天地之美,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武當山神仙藝術塑像也是體現人格化的具體表現。武當山真武大帝神仙塑像不僅把神仙身份表達得淋漓盡致,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塑像經驗,也為武當神仙人物塑像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也展現了中國藝術發展和進步的豐富歷史。武當山金頂大殿真武大帝塑像已有六七百年的歷史,經歷了遷移、風吹雨打、社會動蕩、年代變更的過程,一些大大小小的損毀是不可避免的,可以看到的是塑像已有些滄桑,部分位置的顏色也有些脫落,但是,進入到當今的藝術舞臺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雖然武當山神仙塑像有著不可避免的變故,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武當山金頂大殿真武大帝塑像曾經的輝煌靚麗。
參考文獻:
[1]沈偉.明代武當山道教藝術研究——以兩組真武鑄像和青龍、白虎塑像為例(上)[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10(02):10-22.
[2]新浪博客.問道武當山[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155803d110102wfok.html.
[3]呂靜.永樂宮三清殿壁畫人物服飾研究[J].北方文學(下旬刊),2017(2):90.
[4]王光德,楊立志.武當道教史略[M].華文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