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探討了藝術美學和生活美學的內涵,接著研究了藝術美學和生活美學的發展歷史及規律,并對其中出現的問題展開思考。只有致力于藝術美學和生活美學的中和,遵守客觀的發展規律,才能達到精神和物質的高度統一,最終實現人和世界的和諧共處。
關鍵詞:藝術美學;生活美學;美學
一、藝術美學與生活美學的內涵
(一)藝術美學的內涵
藝術美學,作為藝術學的一個分支,本身即為生活的再升華。來源于生活的形象或直覺通過藝術的形式表現于大眾的面前,而其中的美學活動和美學價值使得這種展現與之前的形象或直覺形成連接通路,并正向反饋。藝術美學從發展伊始,便根植于現實的生活情境,包括對未知美的想象。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古代還是近現代,藝術美都無法擺脫真實性,真實性恰恰來源于人在物質世界中的客觀活動。
音樂,繪畫,雕塑等較為普遍的藝術形式,一旦論及美學,必是人們感知系統的真實化再現。音樂,耳聽之;繪畫,目視之;雕塑,手觸之。并且,經常性地,藝術美匯集了多種感官的集合,形成樂如畫,畫有聲的這種更為高級的審美現象。完全超越人和人所存在的世界無法形成具有自我確證價值的藝術美學。正是對現實生活和基于現實生活的想象的不斷追求,才構筑了藝術美繽紛多彩的意義世界。
(二)生活美學的內涵
生活美學,準確地講,是美學在生活日趨審美化背景下產生和發展的。在生活范疇上,審美活動和審美意義早已產生。生活美學在藝術上的深耕,促成了藝術美學更廣泛深入的傳播和創作。街頭的涂鴉,北歐風格的流行,《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折射了當代美學生活深入尋常百姓家的現實影像。智能手機也迎風而上,在產品設計和宣傳中加入現代美學元素,或簡潔質感,或喜氣洋洋,吸引目標人群的購買。除此之外,思想和情感作為生活心理的更高層次的體現,也愈來愈被賦予美的內涵,人們更加重視在生活中所展現出來的思想美和心靈美。
二、藝術美學和生活美學的發展規律
(一)藝術美學和生活美學的歷史
從美學歷史的角度看,藝術美學和生活美學是人類審美活動的兩個不同層次,既廣泛聯系又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傳統上,美學在藝術上的具體表現形式,都偏向于高雅藝術或者純文學。沒有一定的文學修養,是難以深入領會古文學中的美學架構的。審美認知和審美意義在現實人群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自人類進入工業化社會以來,藝術美學的意涵不斷外延到生活的各個角落,滲透面甚廣。19世紀,車爾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命題。隨之各國文化和思想水乳交融,后現代興起等,將生活美學的認知和理論推向了新的高度。
(二)美學的轉移和擴展
藝術在社會階層下移,生活在社會階層提升,在美學層面進行交匯,形成了藝術美學和生活美學最持久最強大的功效。藝術在社會階層下移,是指藝術的技法和理念被普通大眾所接受和發揚,人人皆可進行藝術創作和審美,不再受限于某些專業階層,擴展了藝術的哲學存在。生活在社會階層提升,是指在當今社會,人作為生活主體對當今的生活需要和生活意義有著更深的理解。人不再單純地追求飲食和服飾這種基本的物質生活基礎,轉而將原本由生活升華了的美學置于同生活必需同等重要的地位,日常生活的審美化使得生活在人們心目中的比重隨之增加。藝術和生活在美學層面交匯,是人在追求美學統一的過程中必然發生的,為確證和完善生命存在的終極追求是美學的一個天然特征。
(三)基于人的藝術和生活所塑造的美學
人不僅是藝術的創作者,也是生活的實踐者,是藝術美學和生活美學共同的受益者。藝術美學和生活美學,最終必定由人來體驗并由人來判斷。離開了人而被架空的藝術美學和生活美學是不存在的。藝術美學作用于人,使美的意象照亮了一個來源于真實世界而又區別于真實世界的魔鏡。生活美學作用于人,則更快速更直接地在人的內心深處產生美的映射。兩者共同引領現實世界的審美風尚。沒有生活氣息的藝術美學,常被認為是高冷的,難以理解的審美格調,而缺乏藝術的生活美學,常被認為是枯燥的,呆板的審美布局。只有融入生活感的藝術美學,才更富含審美韻味和審美意義,而少了無意義的糾纏。只有加入藝術佐料烹飪的生活美學,才是靈動鮮活的,而告別單調和重復。
三、當代藝術美學和生活美學存在的問題
在當今社會,市場化競爭使得某些審美活動人為化的扭曲,這固然是商業行為的內在需要,但不能不引起美學工作者的警惕。因此,融合并發展藝術美學和生活美學顯得更加重要,因為在功效上,藝術美學和生活美學具有校正的作用。
四、藝術美學和生活美學的啟示
研究藝術美學和生活美學,重要的就是把握兩者之間的關聯,致二者于中和,最終實現人的精神和物質世界的高度統一。也正因如此,藝術美學和生活美學才會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物質世界的變遷而不斷更新迭代,達到一個又一個新的高峰。否認或拋棄這種關系,就有可能形成扭曲的審美理想,或者云里霧里,失去美學所附有的確證和完善存在的基本功能,最終對整個人類社會百害而無一利。
參考文獻:
[1]田川流.藝術美學[M].東南大學出版社,2018.
[2]李建群.藝術美學論集[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范新穎,蘇州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