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起
摘要:人工智能逐漸滲透進我們的日常生活,在應用于各個領域的同時,于智能化媒體方面一發(fā)不可收拾。與此同時,隨著各種新思潮的不斷迸發(fā),在年輕人群體之間萌生新的文化氛圍,造就了多種多樣的藝術形態(tài),就此本文提出“青年亞文化藝術”的概念,了解在人工智能時代以藝術形態(tài)的亞文化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被造就,在智能化媒體的協(xié)助下,這些亞文化藝術是如何傳播的,對亞文化藝術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最終呼吁青少年群體在降低“文化鴻溝”方面貢獻自己的力量。
關鍵詞:人工智能;青年亞文化;藝術傳播
一、前言
青年亞文化的受眾相對局限,與長輩文化不緊密相連,甚至會產生青少年與長輩之間的文化代溝,因此營造出由年輕人群體的經驗所統(tǒng)治的文化空間,由青少年群體的喜好、習慣、語言、創(chuàng)造力、特殊風格、行為等創(chuàng)造出的亞文化。影像時代的誕生證明隨著技術的發(fā)達,藝術的類型也因“技術化”而發(fā)生改變。按照麥克盧漢媒介延伸論,人工智能就是人腦的延伸,它的廣泛應用讓大眾進入智能生活時代。各個社會階級、群體在媒介技術的催化和人類社會實踐中不斷形成新的形態(tài)各異的亞文化,如彈幕文化、吐槽文化等網絡文化,小眾的音樂、舞蹈、小說、繪畫風格等文化和藝術形態(tài),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以藝術形態(tài)存在的亞文化。另外除了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逐漸發(fā)展出“匪夷所思”的藝術形態(tài),例如行為藝術、新媒體裝置藝術、數(shù)字藝術、生物藝術、人工智能藝術(AR\VR藝術)等小眾藝術。綜上在這里將以藝術形態(tài)存在的亞文化稱為亞文化藝術,由年輕人群體創(chuàng)造并流傳于青少年群體中的亞文化藝術稱為青年亞文化藝術,或青年亞藝術。
智能化媒介必將影響青年亞文化的傳播方式、內容生產、受眾體驗等,作為一種藝術形態(tài)的亞文化,定會有前所未有的展現(xiàn)形式。同時人工智能為青年亞文化藝術的創(chuàng)作提供一種新奇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它的發(fā)展,成為其生存的溫床,加速了青年亞文化藝術的創(chuàng)作進程,為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精密科學的輔助功能,讓受眾在藝術傳播過程中有沉浸式的體驗。
二、青年亞文化藝術的AI創(chuàng)作
(一)資本支撐下的青年亞文化藝術蓬勃發(fā)展
互聯(lián)網大門的開啟使青年亞文化的“儀式抵抗”發(fā)生了溫和性轉變,亞文化藝術逐漸認可大眾媒介對自己的大肆宣傳,仿佛接受將自己推動成為新時代主流文化/藝術風格的可能性。在追求標新立異的同時獲得認可是對亞文化藝術的尊重與發(fā)揚,在社會中生存必定存在追求“群體認可”心理。
后亞文化研究者將身份認同作為亞文化獨特風格的核心,將亞文化定義為圍繞著獨特品味所形成的一種品味文化,認為亞文化群體通過消費來表達品位,由此形成區(qū)別于他人的生活方式和身份認同。在不喪失自己獨特風格的同時,為了追求身份認同,商業(yè)趨勢下的亞文化藝術逐漸走進大眾視野。新媒體時代和AI時代的來臨為亞文化藝術提供了成為主流文化藝術的平臺,同時為主力消費人群——青少年創(chuàng)造了取之不竭的愛好獲取來源。
粉絲文化帶動了IP的文化產業(yè)和商業(yè)資本現(xiàn)象。鑒于IP的強大流量,商家試圖運用人工智能模擬成功模式從中獲利。人工智能利用算法對一類畫或曲調作進行解構,對其數(shù)字圖像/曲式結構進行分析,進而從畫作/樂曲內容中將藝術風格抽離出來,掌握其繪畫/作曲規(guī)律性,模擬神經元處理信息的方式,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將其解讀的創(chuàng)作者意識展現(xiàn)出來,并據(jù)此復制成功的案例。網絡小說IP作為亞文化藝術的典型代表,有不少的風格類型,其中耽美類、同人文等極具亞文化藝術的特性。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大會上劉挺教授在《自然語言處理的十大發(fā)展趨勢》中指出人工智能在文本的理解與推理上還處于淺層分析階段,在閱讀理解上是有難度的,還處于事實性描述階段,缺少更受受眾歡迎的情感文本。因此,以情感為依托的文本類亞文化藝術尚難利用人工智能實現(xiàn)。
由于亞文化藝術的受眾面較窄,人工智能的參與創(chuàng)作恰好能節(jié)省人力物力財力,幫助擴大其消費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亞文化藝術的發(fā)展。但與此同時由此造成的同質化內容泛濫,限制了亞文化藝術的創(chuàng)新與進步。
(二)大眾狂歡中的亞文化藝術形態(tài)涌現(xiàn)
亞文化藝術是一個趣緣群體的集體狂歡,但是社會觀念的逐漸開放,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吸引,這個趣緣群體逐漸突破邊界,使亞文化藝術不再局限在青年個體之間,滲透到長輩中形成一種新的族群,不僅可以通過這種亞文化結交有共同語言的伙伴,而且拉近了我們與長輩間的心靈距離。
表情包文化是智能媒體出現(xiàn)后人際溝通的一種新興青年亞文化,它包容了許多亞文化風格,如喪文化、賣萌文化等,為單純文字溝通的人際傳播進行了充滿活力的補充,在網絡人際交往中產生的斗圖文化在線上溝通中掀起一陣網聊狂歡。狂歡表面是突破常規(guī)的,離經叛道的,實質是建立巴赫金所謂的一個平等且自由的烏托邦世界,是對日常生活的必要補充。表情包及斗圖文化不可厚非地為年輕人與長輩溝通提供了一種輕松愉悅的交流方式,在這種交流方式中,交流雙方降低了長幼之分的程度,成為日常語言及文字交流、代際溝通的補充,誘發(fā)了新的審美狂歡。
蘋果推出的Memoji功能利用面部識別使得用戶可以制作屬于自己的表情包,新一輪的表情文化儼然而生。用戶借助人臉識別的emoji(日語:表情包)視覺形象傳遞情感,在不泄露個人相貌隱私的情況下表達想法,使人人都能暴露在大眾媒體前,兼顧線上狂歡與線下平淡生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經典的emoji成為不少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廣泛應用于設計行業(yè),成為一種emoji藝術風格,形成一種平民化、非精英化藝術。另外,人臉識別著實推動了新興亞文化的發(fā)展,號稱“亞洲四大邪術”的美圖文化也是嘗到了人工智能的甜頭。
三、AI時代的青年亞文化藝術傳播
(一)算法推薦,培養(yǎng)亞文化藝術的溫室
爆炸性的信息量注定了這是一個數(shù)據(jù)的時代,數(shù)據(jù)的獲取、存儲、分析都達到前所未有的境界。用戶進入到算法推薦的陷阱之前,人工智能提前進行了用戶數(shù)據(jù)的積累、存儲,經過高效分析,進行準確度極高的內容推送,被精確瞄準的用戶逐漸被困在信息繭房里,享受著人工智能帶來的同類型內容,這些內容或重復,或對現(xiàn)有知識有所補充。在算法推薦的前期,對亞文化藝術的興趣培養(yǎng)接連不斷的爆炸性攻擊,在短時間內,用戶被動地接收到某種亞文化藝術信息,一步步地對其深入了解并培養(yǎng)出濃厚興趣。從這一點來看,在“入住”信息繭房的前期甚至中期對亞文化藝術的興趣培養(yǎng)有著相對積極的作用。
以抖音為例,其短視頻中蘊藏著大量的亞文化現(xiàn)象及藝術形態(tài),每個人的抖音就是一個亞文化藝術生態(tài)環(huán)境,它包含用戶的興趣喜好、文化領域、審美情趣。一些小眾音樂風格(如電子音樂、打碟音樂等)在抖音里找到了棲息的地方,積累了較多的受眾,這些音樂內容不僅包括音樂本身,還有相關領域的音樂知識、前沿科普,在用戶生產內容的媒介大趨勢下,算法推薦也逐漸地進步,信息繭房也隨之擴大,成為培養(yǎng)亞文化藝術的溫室。
由此看來,算法推薦增大了亞文化藝術傳播的可能性和范圍,使亞文化藝術不至于像快餐藝術一般曇花一現(xiàn),在用戶使用過程中被動地發(fā)揮出豐富亞文化藝術類型的作用。
(二)智能媒體,亞文化藝術的“云”體驗
從技術和用戶的視角,將智能媒體看作是智能技術和用戶需求共同驅動下的媒體智能化產物。以這個角度來看,亞文化藝術作為受眾需求的產物,在智能媒體中必將獲得不一樣的體驗。按體驗來講,智能媒體有三大接近現(xiàn)實的體驗感,分別為:沉浸感、在場感、互動感。
小眾音樂節(jié)目《樂隊的夏天》向我們展示了地下樂隊的魅力,然而各大音樂節(jié)躁動的氛圍,只有到現(xiàn)場才能親身體驗燃炸的音樂氛圍;DJ文化作為一種被長輩“訓斥”的藝術形態(tài),也需要極強的現(xiàn)場感受;街舞被搬上熒幕舞臺后,其最初的街頭氛圍大打折扣。以上亞文化藝術在熒屏上看到的、聽到的跟現(xiàn)實場景中的所見所聞有著很大的差距,缺少了現(xiàn)場氛圍,減少了集體狂歡的燥熱感。
智能媒體為亞文化藝術提供了“云”體驗空間,足不出戶就可以體驗到臨場感極強的現(xiàn)場音樂。VR影像為用戶營造的視覺場景讓用戶體驗到無比接近現(xiàn)實的模擬影像,使用戶具有身臨其境的沉浸感,置于VR創(chuàng)造的虛擬世界中暫時脫離現(xiàn)實世界,產生身體處于另一個世界的錯覺,讓自己出現(xiàn)在音樂節(jié)的草坪上或午夜酒吧的蹦迪現(xiàn)場。“在場感”是比“沉浸感”更接近現(xiàn)實的感受,是一種心理上的感受,全息影像的出現(xiàn)讓周杰倫和鄧麗君跨時代同臺,產生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營造一種超越時空的對唱。以游戲文化為例,VR/AR制造的互動感滿足了游戲愛好者追求刺激的體驗,通過與環(huán)境的交互實現(xiàn)在虛擬世界的“真實性”互動,并獲得直接快速的反饋,充分調動用戶的主觀能動性。
智能媒體在不知不覺中創(chuàng)造了一種擬態(tài)環(huán)境,在用戶接觸不到的范圍內制造一個虛擬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不僅超越了時空,還超越了身體感官的感受。
(三)影像時代的視覺傳播
工業(yè)文明產生了影像藝術,很顯然這是個以靜止圖像和活動影像為基礎的藝術形態(tài),用影像敘述表達,人類視覺上的感受得到大幅度改變,亞文化藝術群體能夠以更簡單快速的方式獲得身份認同。5G時代不僅是移動通信技術的重大進展,也推動了網絡技術的重大變革,它與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xiàn)實等交織在一起,共同驅動了以智能化為標志的新興信息技術革命,撬動了移動VR、體感交互、智能搜索、精細配置、個人輔助AI等領域新的提升。
面對具有抵抗性的亞文化藝術,智能化影像的進步能為年輕人博得更多的身份認同感。大眾媒介的擬態(tài)環(huán)境局限了受眾的三觀和審美水平,將大眾審美囚禁在主流文化藝術中,難以接受與之對抗的其他文化藝術形式,但是隨著智能化技術的高度發(fā)展,強烈沉浸感和臨場感的虛擬現(xiàn)實影像技術迅速入侵大眾視野,將主流文化群體帶入亞文化群體的藝術世界,利用虛擬現(xiàn)實給予大眾強烈的視覺沖擊,幫助其了解亞文化群體的生活狀態(tài)、審美情趣,促進亞文化藝術群體身份認同感的獲取。由此智能化圖像處理技術自主創(chuàng)造畫作的現(xiàn)象增加了亞文化藝術作品數(shù)量,智能影像的應用提升了同風格藝術作品的視覺傳播力度。
四、青少年的責任:亞文化藝術反哺
智能化媒介的出現(xiàn),引發(fā)了新一輪的數(shù)字鴻溝,根據(jù)CNNIC2019年《中國互聯(lián)網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數(shù)據(jù)顯示20-29歲的網民數(shù)量占比最重,其次為30-39歲的網民,青少年作為互聯(lián)網時代的“原著居民”和主力軍,與長輩之間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價值觀念有著天壤之別,在文化方面也產生了文化鴻溝,亞文化藝術就是最好的舉證。
如何降低亞文化藝術的主流化抵抗性,增加社會的身份認同,減小亞文化藝術鴻溝呢?最重要的是需要青少年的幫助:對長輩進行亞文化藝術的反哺,幫助長輩理解青少年正在接觸的文化與藝術形態(tài),趕上時代的潮流,使用智能化媒介帶領長輩走進亞文化藝術世界,虛擬體驗亞文化藝術,打開長輩的思想枷鎖,保障他們不被時代所拋棄,將長輩順利進階為合格的“亞文化移民”,做長輩學習新文化的人生導師。這樣一來,既增加了亞文化藝術在社會上的身份認同感,又加強了親子之間的紐帶關系,有效減小亞文化藝術鴻溝。
五、總結
進入21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新思潮、新文化、新藝術噴涌而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新事物都能成為主流,但這并不妨礙文化和藝術的百花齊放,我們要抓住人工智能的契機,充分利用智能化媒體,豐富國民文化生活,接納不同的藝術風格,同時努力增加亞文化藝術的身份認同,鼓勵青少年在降低親子之間的文化鴻溝方面做出積極努力。
參考文獻:
[1]段鵬.智能媒體語境下的未來影像:概念、現(xiàn)狀與前景[J].現(xiàn)代傳播,2018,40(10):1-6.
[2]龐井君,薛迎輝.人工智能的發(fā)展與審美藝術的未來[J].藝術評論,2018(9):45-56.
[3]陳端端.藝術傳播的人工智能應用需求研究[J].藝術百家,2014(2):247-248.
[4]劉迎迎.城市空間場域下青年亞文化視覺形象[J].中國青年研究,2019(2):34-39,33.
[5]楊小柳,周源穎.“亞文化資本”:新媒體時代青年亞文化的一種解釋[J].中國青年研究,2018(9):91-98.
[6]張慶梅.創(chuàng)意市集:青年亞文化資本的場域生產、景觀消費和群體狂歡[J].中國青年研究,2017(11):5-11+28.
[7]段鵬.智能媒體語境下的未來影像發(fā)展初探[J].當代電視,2018(9):4-7.
[8]譚汪洋.5G時代視覺傳播的智能化突破與發(fā)展空間[J].新聞記者,2019(08):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