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湖北美術學院“1+3本科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設置下,基于視覺藝術基礎“通識教育”的課程框架,“藝術通識實驗課程”試圖以“理論+實踐”的基本課程鏈模式,打破以工具論為課程劃分的標準,以期使學生達到從理論到觀念構建、從觀念到視覺語言轉化與輸出的目標。
關鍵詞:藝術通識教育;實驗課程;課程鏈模式
一、背景
湖北美術學院視覺藝術基礎部自2006年建系以來,在“通識教育”的思潮下經過多次教學改革,并在湖北美術學院“1+3本科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設置下,形成了與全國八大美術學院基礎教學不同的通識藝術基礎系列課程。而“藝術通識實驗課程”正是基于系部的課程框架,對目前仍然以藝術工具性為標準的系部課程劃分而進行的課程深化創新與嘗試。
二、“藝術通識實驗課程”概述
自藝術學院產生以來,藝術觀念與風格的變遷就以進入美術史的方式進入學院的教學體系。其中又有古代到中世紀藝術、古典藝術、現代藝術、和后現代藝術這四個具有差異性的時代分期,其藝術觀念與表現方法存在差異的根源在于藝術與科學、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的異質——它直接導致了當代藝術實踐與美術學院教學之間的矛盾。這也是目前國內藝術高等教育改革力求突破的困境。本課程實驗正是在這種歷史與現實的雙重背景下展開的,課程試圖以回到藝術史與藝術現場的方式尋求答案。
雖然課程是以藝術史作為學習的依據,但本課程展開的角度是針對日后從事藝術創作與藝術設計的實踐類創作者,與針對藝術史學科的藝術史專業課程或與面向大眾的藝術史科普有很大不同。對于未來藝術家或者實踐類藝術工作者來說,學院公共課提供的藝術史課程并不能細致到感覺與技藝的層次,而史論系提供的專業藝術史課程又因其與批評方法的緊密聯系而有可能限制藝術的自發性與創造力。因此本課程理論部分的藝術史與前面兩者的差異性在于其是基于創作角度進行的藝術史串講,是以藝術創作的動因——藝術創作作為一種文化結果的概念為切入點,在短期內將藝術發展的邏輯串聯起來,使學生從同時性及歷時性的角度來理解不同藝術家為何而創作?何以產生不同類型的藝術?……這也是為緊接其后的創作課進行思維的鋪墊與開啟。這便要求講授者需要從創作者的角度來理解與詮釋藝術史,再將其具化為可操作性的課程。
三、“藝術通識實驗課程”的四部分課程鏈
“藝術通識實驗課程”的基本模式是“理論+實踐”的課程鏈模式,由四個部分組成。課程打破了在學院歷史上主導的以工具論為劃分的標準,如素描課、色彩課。而是以不同藝術史時期藝術的訴求為切入點進行課程設置。具體分為:一是“古代到中世紀藝術——文化與圖像研究”;二是“古典藝術——科學造型語言研究”;三是“現代藝術——圖式與色彩的構成”;四是“后現代藝術——當代藝術創作脈絡:概念、文本與書寫”。在理論部分,課程從文化史的角度對藝術史進行譜系式貫通介紹,并引入相關藝術理論作為學科知識體系的建構,使學生能深刻理解不同藝術個案的創作動因;在實踐部分,課程把學生的思考與表達作為實踐課程的中心,在實踐中觸及不同藝術階段的本質問題。
系列課程的理論課部分可稱之為“藝術通識導學課”,其內容分為前三個部分的“藝術史脈絡串講”與第四部分的“當代藝術創作個案分析”。是基于創作的角度而進行的藝術史串講,使學生能夠迅速理解藝術發展的內在邏輯,能從同時性及歷時性的角度來理解藝術家的創作動機,也是為緊隨其后的實踐課“創作基礎課”進行思維的鋪墊與開啟。
在架上繪畫的框架內,系列課程的實踐課則分為“創作基礎”與“造型語言基礎”兩個部分。“創作基礎課”是在建立起對藝術史脈絡整體認知的前提下,基于“藝術通識導學課”中對于后現代藝術創作方法的介紹,在學生對藝術家及其作品進行主題式的個案分析并對藝術家是如何將特定主題轉換為視覺語言的方式有所了解之后,嘗試以自身經驗就同類主題進行架上繪畫的創作。例如在課程的創作單元中,有對“時間”概念的表達,有借“身體”來表現童年經驗的心理痕跡,或者對于自身“身份”問題的思考,甚至只是對于某種簡單感受比如“深海恐懼”的表達,等等。通過這些或深或淺的想法,學生嘗試著完成從觀念到語言的轉化——在具體操作層面上則包含由素描草圖到色彩草圖直到最后的作品呈現。
而“造型語言基礎”的課程重點在于如何從技法層面上支持想法或觀念的實現。以同類課程較少涉及的色彩研究為例,以“作為文化符號的色彩學”與“包豪斯色彩理論”這兩個方面為出發點。前者是基于學生對藝術史的了解而展開的課題研究式學習,是從心理學、語言學及符號學的角度對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色彩運用進行色彩的符號和意義性的分析與認知。其次課程將以“包豪斯色彩理論”,即以科學的光學色彩學理論為基礎,以光譜調色訓練為方法,使學生對色彩的認知由自然色體系過渡到主觀色體系的學習中。
項目基金:湖北美術學院校級教學研究課題,藝術通識教育在基礎教學中的研究與應用,項目編號201810。
作者簡介:劉小嫦,湖北美術學院視覺藝術基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