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釗

近年來,臺風警報總體給人一種“狼來了”的感覺,各個臺風不是擦肩而過,就是生命史短促、風雨影響有限。但這些在臺風“利奇馬”身上并未重演,它是貨真價實的重量級臺風,也是今年以來登陸我國的最強臺風。
雖然在誕生初期,“利奇馬”經歷了一些波折,但此后它卻直奔我國大陸而來,并未先登陸臺灣。少了臺灣中央山脈阻擋的臺風,登陸時往往比較強勁。例如2016年先后襲擊臺灣、福建的“尼伯特”和“莫蘭蒂”。前者登陸臺灣后到福建時只有熱帶風暴強度;后者未登陸臺灣,在登陸廈門時保持了超強臺風強度,影響巨大,以至于第二年即被除名。
“利奇馬”在浙江溫嶺登陸時,強度達到超強臺風級。它在登陸后繼續北上,成為一個標準的登陸北上臺風,其影響進一步擴大,不僅浙江,上海、江蘇,乃至山東、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都受到它的直接影響,出現強風暴雨。
相比登陸后轉向入海的臺風,登陸北上臺風更易致災。2018年登陸上海的臺風“安比”就是典型的此類臺風,給上海、浙江、安徽乃至山東、河北、天津、遼寧等地帶來的災害損失,當地人至今記憶猶新。“利奇馬”同樣屬于需要人們打起“十二分精神”警惕防范的登陸北上臺風。
登陸北上臺風容易致災,地域差異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很多人都知道,同樣的雨量,放在不同地區,造成的災害絕不相同。廣東人可能對20毫米的降水不以為意,但內陸的干旱地區卻可能因此發生洪水。臺風也是同樣的道理。臺風經常侵襲的臺灣、廣東、福建、浙江等地,對于防臺風有豐富的經驗和良好的基礎設施,但北方許多地區,臺風影響有限,防范經驗和基礎設施建設,乃至民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就難免不足。因此臺風一旦登陸北上,更易釀成災害。
此次“利奇馬”北上,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它所影響的地區前期剛剛經歷過連續高溫炙烤,大地十分干旱。例如江蘇蘇北地區遭遇60年一遇罕見氣象干旱,主要湖庫接近死水位;山東高溫干旱持續發展,導致玉米生長發育遲緩;整個華北地區同樣持續高溫干旱。而臺風影響帶來的降雨,使這些地區出現旱澇急轉。飽受干旱之苦的農作物十分脆弱,相比正常狀態下的農作物,更經不起風雨的摧殘。另一方面,長期高溫干旱也可能使當地人們缺乏對暴雨災害的防范意識,導致暴雨突至時措手不及。所以,做好防范工作尤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