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璐

“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這是于敏生前的一次自白。
2019年1月16日,著名核物理學家、我國核武器事業重要奠基人于敏,在北京因病去世。
于敏,對于很多人來說,這個名字是陌生的。他的故事也甚少出現在教科書和媒體上。不僅如此,他曾隱姓埋名,“隱身”長達三十年之久,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
2015年1月9日,于敏獲得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大眾才知道,他就是中國的“氫彈之父”。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于敏“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他獲評“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這是于敏生前的一次自白。
1926年,于敏出生于河北省寧河縣蘆臺鎮(今天津境內)一戶普通人家。他的青少年時代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淪陷區度過的。有一次,于敏差點遭到一輛橫沖直撞的日本軍車碾壓,當時只有12歲的于敏驚恐、憤怒,他曾說“亡國奴的屈辱生活給我留下深刻的慘痛的印象”。
1944年,18歲的于敏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工學院。然而,父親突然失業,無力供他求學深造,同窗好友的父母聽聞后表示愿意資助他,于敏邁入北大校門。
在北大,于敏如饑似渴地學習,沒有路費,他寒暑假從不回家,跑到景山頂上去,拿著課本、習題學習。
家國情懷是他這一輩人身上濃厚的情結,他希望自己能為國家崛起而效力。1946年,他決定走科學救國的道路,從工學院轉到理學院物理系。
在北大校園,于敏被認為是一個“天才”人物。在一次代數考試中,由于試題極難,數學系的平均成績竟然不足20分,而有一張成績單幾乎轟動了整個北大校園:于敏,100分!
有著超強記憶力、理解力,他經常向極難的課題發起挑戰。 ? ?畢業時,他以北大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北大理學院的研究生,他的導師、著名物理學家張宗燧無比欣慰地說:“我教學了一輩子,從未見過于敏這么好的學生!”
1951年,于敏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他被慧眼識才的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專心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
在不到四年的時間里,于敏寫出了許多有重要影響力的論文和專著,讓我國的原子核研究上升到全新高度,其中包括于敏與楊立銘教授合著的我國第一部原子核理論專著《原子核理論講義》。我國核科學事業的奠基人彭桓武稱贊于敏是國際上一流的核物理學家。
于敏沒在西方名校留過學,沒喝過一滴“洋墨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日本專家朝永振一郎曾親自跑到中國,點名要見于敏這位奇才。他在自己的著作中稱贊于敏是中國“國產土專家1號”。
這位“國產土專家1號”,如何在共和國最艱難的歲月,在一張白紙上書寫了中國人用世界最快速度獨立研制出氫彈的神話?
1952年11月1日,美國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顆氫彈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一個小島上爆炸。毛澤東指示: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
1961年,蘇聯試爆氫彈“沙皇炸彈”威力相當于美國在日本所扔原子彈的3846倍。一時震驚世界,輿論嘩然。
彼時,中蘇關系破裂,懸在中國頭頂上的不僅是美蘇霸權主義,更有原子彈和氫彈兩大塊烏云。
1961年冬日的一天,錢三強直言不諱地對于敏說:“經院里研究決定,請你參加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你看怎么樣?”
時年34歲的于敏已在國內原子核理論研究領域耕耘了十載春秋。原子彈和氫彈雖然都是核武器,但是一個屬于核裂變,一個屬于核聚變,是兩個不同的研究領域。為了國家的最高利益,1951年,于敏從研究量子場論轉行研究原子核;1961年,他又毅然決然地從研究原子核轉向研究氫彈原理。
由于核武器的保密原因,從接受這份任務開始,于敏的名字和他從事的事業一起成為國家最高機密。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國產土專家1號”從此銷聲匿跡,也再沒有公開發表過論文。研制氫彈,中國完全是從一張白紙開始的。在中國,當時僅有一臺每秒萬次的電子管計算機,并且95%的時間分配給有關原子彈的計算,只剩下5%的時間留給于敏用來氫彈設計。
在這樣的條件下,于敏憑借驚人的記憶力,以超乎尋常的物理直覺,領導工作組人員,人手一把計算尺,廢寢忘食地計算。
彭桓武說: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他沒有老師!
僅用三年時間,于敏就解決了氫彈制造的理論問題。于敏、黃祖治等科技人員提出研究成果報告69篇,對氫彈的許多基本現象和規律有了深刻的認識,發現了熱核材料自持燃燒的關鍵,解決了氫彈原理方案的重要課題。
于敏高興地說:“我們到底牽住了‘牛鼻子!”
他當即給在北京的鄧稼先打了一個耐人尋味的電話。為了保密,于敏使用的是隱語。
“我們幾個人去打了一次獵……打了一只松鼠。”
鄧稼先聽出是好消息:“你們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
“不,現在還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標本……但我們有新奇的發現,它身體結構特別,需要做進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們人手不夠。”
“好,我立即趕到你那里去。”
不到五年的時間,于敏靠著獨立自主,突破了核大國對氫彈理論技術的封鎖,并用轟動世界的“于敏方案”為中國研制氫彈打開了一扇大門——1967年6月17日,中國的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從第一顆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七年零三個月,蘇聯用了六年零三個月,英國用了四年零七個月,法國用了八年六個月,中國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
1999年9月18日,于敏在人民大會堂接受了“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勛章。15年后,89歲的于敏榮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回顧自己一個甲子的科研歷程,于敏淡然地說:一切都是為了國家需要!
與于敏一起工作了50多年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院士杜祥琬說:“于敏先生那一代人,身上有一種共性,他們有一種強烈的家國情懷。這種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希望這種精神能夠不斷傳承下去。”
(摘自《文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