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友輝 唐亞榮 許萍 許雯
【摘 要】癌癥相關惡病質是一個復雜的綜合征,在80%以上的進展期癌癥患者中出現,它帶來的不良后果包括對身體和治療的不利影響,是癌癥晚期主要的致死因素。目前認為,癌性惡病質是機體、腫瘤以及它們相互作用而導致代謝紊亂綜合征。癌性惡病質的治療應該是多方面的綜合治療。本文針對癌性惡病質中西醫現狀及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關鍵詞】癌癥;惡病質;中西醫;概況
【基金項目】上海市金山區后備重點專科建設(中西醫結合腫瘤科)項目(JSZK2015H06)
【中圖分類號】R7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7X(2019)19-0069-02
癌性惡病質是一個復雜的綜合征,表現為肌肉和脂肪組織消耗、體重減輕、食欲減退、早飽、乏力、貧血、高脂血癥、系統炎癥反應、高代謝狀態。且可以進一步導致機體多器官功能障礙,患者這種營養不良很難通過腸內或腸外營養糾正。目前國際共識惡病質的診斷標準是:6個月內體重下降>5%或BMI<20 kg/m2者出現體重下降>2%,或四肢骨骼肌指數與少肌癥相符(男性<7. 26 kg/m2,女性<5.45 kg/m2)者出現體重下降>2%。中醫標準:(1)3個月來漸進性消瘦,體質量較原始體質量下降≥7.5%,或IBM指標<80%。(2)伴有食欲不振(食量比健康時減少1/3)、乏力。(3)生化檢查示:(1)總蛋白<55g/L;(2)白蛋白<35g/L;(3)前白蛋白<250mg/L。符合(1)、(2)及(3)中任意2項,可診斷為癌癥惡病質。
2.1 治療惡病質的臨床研究
西醫學治療惡病質的方法主要有:改善厭食,調節代謝,抗炎及靶向治療等。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惡病質的癥狀,延緩惡病質的發生發展。
腎上腺皮質激素 一些隨機試驗報道潑尼松、甲基潑尼松龍或地塞米松能夠顯著提升患者食欲和幸福感,但不幸的是,沒有持久的改善,當研究結束后,所有營養參數又恢復到用藥前的基線水平,而死亡率或生存率沒有差別。
類固醇類激素是目前癌癥惡病質最常用的藥物。臨床上推薦用藥有甲羥孕酮(MA)和甲地孕酮,臨床試驗證明甲地孕酮能降低患者血清內IL-1a、IL-1b,IL-2,IL-6,TNF-α濃度;但由于此類藥物有導致水腫、血栓以及抑制皮質醇分泌等副作用,在兒童惡病質是禁忌癥,在姑息治療的老年患者也應該慎重使用。
胃饑餓素(ghrelin) 即腦腸肽,主要由胃黏膜分泌的一種生長素釋放肽,在神經營養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夠抑制與厭食有關的炎癥因子如IL-1β、IL-6、TNF-α的產生,阻斷了引起厭食癥的相關因素,能有效的改善惡病質癥狀,不足之處在于半衰期較短,臨床應用受限。另一種類似物阿拉莫林,半衰期更長,在對它的一項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顯示該藥能夠增加癌癥惡病質患者的體重、提高生長激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等,且不良反應輕微。在治療惡病質方面顯示出了一定的優勢。
沙利度胺(Thalidomide)與10000例新生兒嚴重畸形相關的藥物沙利度胺(Thalidomide),因為能夠抑制體外單核細胞產生腫瘤壞死因子,并能使動物體內升高的腫瘤壞死因子恢復至正常水平,同時也阻斷了與肌肉分解有關的信號通路的上游,已被恢復使用。該藥還具有抗血管生成特性,其抗骨髓瘤的作用確定。沙利度胺耐受性良好,并能有效減輕晚期胰腺癌惡病質患者體重和去脂體重的降低。該藥有望成為未來癌癥惡病質治療的潛力藥物之一。
非甾體抗炎藥(NSAID) 早期的多項臨床試驗報道了吲哚美辛和布洛芬在癌癥患者惡病質治療當中,能夠減少靜息能量消耗和C反應蛋白水平,增加患者體重,并延長生存期,短期應用有據可依,長期應用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抗炎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s)能夠降低白介素1(IL-1)和TNF-α的水平。
蛋白酶抑制劑和NF-kB的抑制劑 泛素蛋白酶體通路在癌癥惡病質病理過程中,對肌肉蛋白質的分解代謝起著重要作用,很可能是一個潛在的治療靶點。泛素連接酶E3a的選擇性抑制劑精氨酸甲酯和丙氨酸甲酯,尚未得到臨床研究結果的證實。直接蛋白酶復合體抑制劑硼替佐米,治療癌癥患者惡病質臨床試驗仍在進行中。
生長激素(GH),生長抑素,和生長激素釋放激素GHRH(GHRP-2)生長激素的促蛋白合成作用已在動物實驗中得到證實,生長激素肽釋放肽能夠劑量依賴性地增加小鼠食物攝入和體重。
但每一種藥物在實驗結果中的具體作用尚不清楚。
四環類抗抑郁藥(如奧氮平、米氮平)主要用于治療抑郁癥,通過改善患者情緒來增進食欲和維持體重,但不能增加體內的瘦素組織。
大麻類止吐藥(D-9- 四氫大麻酚) 能夠提高食欲和情緒,但其易產生幻覺、抑郁等不良反應,限制了其在癌性惡病質方面的應用。
筒箭毒堿抑制劑 筒箭毒堿拮抗肌肉的消耗和筒箭毒堿的關系使得其成為一個潛在的治療靶點,有試驗表明借助于特異性抗體,筒箭毒堿前肽或筒箭毒堿拮抗劑基因表達的手段阻斷筒箭毒堿來改善mdx小鼠的肌肉質量和功能。提示筒箭毒堿通路可以被作為一個治療癌癥惡病質的潛在靶點。
目前用于試圖扭轉惡病質的藥物有糖皮質激素、醋酸甲地孕酮和醋酸甲羥孕酮、蛋白同化甾類大麻酚類、生長激素、生長抑素和GHRP-2、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抗炎藥像吲哚美辛和布洛芬等、蛋白酶抑制劑和NF-B抑制劑、沙利度胺、炎性細胞因子抑制劑、二十碳五烯酸、抗抑郁藥以及腸內和腸外營養等,促進食欲的藥物。這些藥物在改善癌癥惡病質營養狀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它們的作用機理未完全清楚,副作用較多,遠期療效不明確,對于逆轉癌癥惡病質病人體內代謝、增加瘦素組織并無突破性的藥物發現。現階段治療癌癥惡病質最常用的藥物仍然是孕激素。而新的治療目標(如神經肽能回路,泛素-蛋白酶體途徑和NF-kB)和生物反應調節劑(例如,沙利度胺)的出現為惡病質的臨床研究開辟了新的思路。
2.2 治療惡病質的現代臨床研究
中醫認為癌癥惡病質是一種全身屬虛,局部屬實的疾病,中醫注重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治療上以扶正與驅邪,調和氣血陰陽,維持人體穩態為主。
王文萍等[1]探討保元解毒湯對癌性惡病質模型骨骼肌萎縮的影響,用Lewis肺癌細胞株皮下接種C57BL/6小鼠,復制肺癌惡病質小鼠模型,觀察腓腸肌肌纖維橫徑,結果保元解毒湯可增加惡病質模型肌纖維橫徑,改善惡病質骨骼肌萎縮。
宋娜等[2]評價調胃醒脾方改善晚期癌癥惡病質癥狀的臨床療效,納入標準的63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調胃醒脾方(32例)與對照組醋酸甲地孕酮分散片(31例),在消瘦、氣短、乏力P>0.05,無統計學意義,而納差、腹脹方面均有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果:在改善患者癥狀癥候方面,調胃醒脾方均優于醋酸甲地孕酮。
正氣虛弱是腫瘤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腫瘤是一個局部屬實、整體屬虛的疾病。腫瘤晚期,癌毒擴散,正氣虛損,無力抵抗,發展成為惡病質。治病當求其本,本在病因,扶正就必然是治療腫瘤惡病質的一個基本原則。扶正應注意重視補益脾腎在治療中的作用,以脾胃為后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運,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方得以滋養;腎為先天之本,寓元陰元陽,為生命的本源。重視補益脾腎,促進各臟虛損的恢復。可提高腫瘤惡病質患者近期療效,延長生存期,改善生活質量。
2.3 中西醫結合治療惡病質的臨床研究
王鸝等[3]觀察香砂六君湯加減聯合甲羥孕酮治療腫瘤食欲不振—惡病質綜合征(CACS)的臨床療效。結果香砂六君湯加減聯合甲羥孕酮治療CACS,能增加患者食欲,提高卡氏評分及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優于單獨孕酮甲羥孕酮組及單獨中藥組。
陳紅等[4]觀察參附注射液聯合甲羥孕酮治療腫瘤惡病質的臨床療效。結果參附注射液治療聯合甲羥孕酮能增進腫瘤惡病質患者食欲,提高KPS評分,增加血紅蛋白量,改善腫瘤惡病質患者的生活質量,療效優于單獨運用甲羥孕酮治療。
綜上所述,癌癥惡病質發生在不同類型癌癥的不同階段,而且可能存在不同的機制。惡病質多方面的特性使得它的發病機制復雜,至今尚未完全闡明。癌癥惡病質治療目標的差異表明沒有一個單一的藥物能夠治療各種惡病質,即可能沒有能治療各種癌癥惡病質的特效藥。聯合治療和基于患者個體要求的個體化治療是當今的標準方案。傳統醫藥在現代醫學治療癌癥惡病質中有明確的增效減毒作用,體現了中西醫聯合優于單獨中醫或西醫對癌癥惡病質的干預。所以,加強中西醫結合治療癌癥惡病質的臨床研究,將更深入了解癌癥惡病質,有利于指導臨床治療。
參考文獻
[1]王文蘋,歐陽兵,吳智春,王中霞,劉超,季旭明.保元解毒湯改善癌性惡病質模型小鼠骨骼肌萎縮的實驗研究[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7(05):423-425.
[2]宋娜,郭宇丹,何生奇,周磊,馮利.調胃醒脾方加減改善晚期癌癥患者惡病質癥狀的臨床療效觀察[J].世界中醫藥,2016,11(09):1746-1751.
[3]王鸝,鄒璽,劉沈林.香砂六君湯加減聯合甲羥孕酮治療腫瘤食欲不振—惡病質綜合征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8,38(08):927-931
[4]陳紅,曾恩泉.參附注射液聯合甲羥孕酮治療腫瘤惡病質的臨床觀察[J].川北醫學院學報,2015,30(03):336-339.
作者簡介:袁友輝(1982-7)男,漢族,四川,學士學位,住院醫師,中西醫結合消化道腫瘤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