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規劃
新時代的中國山水畫創作,需要新氣象、新格局、新觀念。走進生活,親近大自然,為山河立傳,展現青山綠水,歌頌祖國大好河山,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已成為當下美術工作之大任。
在新中國各行業日異月新的發展過程中,美術事業的繁榮也與之同步,真正形成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涌現出像齊白石、黃賓虹、李可染、徐悲鴻等世界級藝術大師,為新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黨的美術事業,始終離不開黨的領導。黨的文藝工作方針和政策,為廣大文藝從業者指明了方向。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美術隊伍日益壯大,美術創作更加寬松自由。一大批優秀的重大歷史題材和相關主題創作美術作品應運而生。如劉文西的《祖孫四代》、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羅中立的《父親》等作品膾炙人口,耳熟能詳。他們以高超的技藝,樸素的語言,感人的內容表現出了藝術擔當者的家國情懷。
我是新中國成長起來的畫家,上世紀60年代從事美術創作,從13歲起發表的第一件作品《村頭趣事》至今已過了52年。50多年來我始終如一地走在中國山水畫之路的探索中。以自然為師,行萬里路。從大自然中尋找素材,汲取養分,收自然山川景物應之于目,會之于心,以求超乎山水之外的廣闊胸懷,才能不斷將自然形態轉換到藝術形態,以求達到理想之家園。
有耕耘就有收獲。1994年我的《山水四季》第一次參加由文化部、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第八屆美展。之后山水畫《秋來滿山盡佳色》《雨后秋山鐵鑄成》《遠眺黃山圖》相繼參加了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這些作品既深刻表達了我對祖國自然山川的熱愛,同時也反映了我個人風格的流轉變遷及其熔鑄形成的特殊風格。更凸顯出藝術循序漸進的探索過程和學術主張。
幾十年的藝術之路,使我深深體會到一個藝術家的成長離不開生養他的土地,更離不開黨和國家對文藝工作的關心和厚愛。因此我們要有感恩的心態,用畫筆歌頌贊美祖國、社會和人民。永遠不能忘掉藝術為人民的宗旨,不斷提高技藝能力,推動我們事業的向前發展,從藝術的高原邁向高峰。
現在全國上下都在不斷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如何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時代的畫家如何肩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更要進一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優秀的作品反映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生動實踐,這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