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雜志社·中國縣域經濟?‘質發灑調研組
四川高縣坐落在萬里長江第一支流南廣河河畔。史載有“烏蒙西下三千里,僰道南來第一城”之美譽,是“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高縣山鐘靈毓秀,南廣河宛若游龍,縱貫縣境。高縣有傳承幾百年以獨特工藝秘制的沙河豆腐,鮮嫩可口兼有美容養顏的功效;高縣土火鍋醇香回味無窮,早白尖茶甜美清純,勝天大米唇齒留香……品牌特產、美食遍布、不可勝數。
到達高縣的時候已經是晚上8點多,剛剛參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的縣委書記李康接待了調研團。初次見到李書記時就感覺到他是一個具有人文氣質和知識分子情懷的學者型官員,在之后的接觸中我們時時感受到他身上特有的文學情結和勵精圖治的抱負,調研團的專家們親切地稱呼他為“康書記”。在與專家的交流中,李康書記神色凝重地描述了對縣域經濟發展的認識與思考,以及對改革現狀所做出的探索和努力,同時也深刻地提出了現在發展中所面臨的難題。“2018年高縣50個貧困村全部退出、4.4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高縣在脫貧攻堅中已經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績。”而高縣領導干部白天工作、晚上不辭辛苦地參與“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的勤奮態度,也深深感染著調研團成員。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員鄒平座先生感慨道:“高縣有一支非常能打仗的隊伍,我見到各鎮的黨委書記都是年輕化的,非常有熱情,有戰斗力,有思想,由此我看到了高縣的希望。”
高縣在脫貧的基礎上,全力推進鄉村振興,為積極構建推動高質量發展新機制,為擴大開放,引資引智,組建專職招商引資隊伍,僅今年上半年就新簽約項目33個、協議總投資115.76億元。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關鍵在縣域,高縣也在立足實際,找準強縣之策,落實惠民之舉,謀劃長遠之計。
在調研討論的過程中,專家們拋出了一個一個的發展策略,縣領導干部努力回應,暢所欲言,現場氛圍高潮迭起。
“改變傳統思維,站在全球產業分工的角度。站在全球產業分工的角度,來重新定位,重新認識高縣的基礎和條件。”
“針對縣域經濟,一定要看到新的科技帶來的新的經濟形態的變化,僵尸資金,僵尸企業,僵尸資產,能不能盤活?”
“像高縣這種地方,應該要做什么?就是要把最新興的,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帶來的,新的信息社會的產業形態,科技形態,跟我們的傳統行業結合起來,打通跨越傳統產業的梯次。”
“以產業為核心,怎樣把產業的轉型提升引入投資跟土地的流轉結合起來,這可能會做出一篇大文章。”
縣域經濟的發展面臨的問題千變萬化,尋求答案也是一個艱苦的過程,而高質量發展縣域經濟已在全國各個省區市次第落子開花,并且已經催生出一個又一個的美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