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廣宇

9月20日,克羅地亞首都薩格勒布,民眾參加氣候變化游行。圖/視覺中國
根據聯合國的報告,2015至2019年很可能成為有史以來最熱的五年。巴西熱帶雨林持續燃燒、冰川消失等直接爆發的氣候問題刺激著人們的神經,也激發著環保主義者更激進的行動。
他們在9月23日聯合國氣候峰會前夕開始了實際行動。9月20日,來自倫敦、巴黎、墨西哥城、新德里等全世界數百個城市的人們紛紛停課或停工走上街頭,用實際行動要求對氣候變化采取更多行動,喊出“沒有B計劃”等口號。
保守估計,這場名為“氣候罷工”(Climate Strike)活動的全球參與人員總數至少為數百萬。同一天在西雅圖,亞馬遜、谷歌、微軟等科技巨頭的員工也參與了行動,對其雇主公司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的要求。世界各地的部分科學家也加入了行動。
“氣候罷工”中,參與者很多是青年和少年,最初是受到瑞典16歲女孩格雷塔·桑伯格在2018年瑞典遭遇熱浪和野火之后的“不上課”抗議行為的啟發。為了促使政府減排,桑伯格還在此次聯合國氣候峰會上發言,引起矚目。
雖然桑伯格比較激進的言論遭到“作秀”的質疑,但民眾顯然是借她之口表達訴求,抗議目標則是那些不愿履行氣候變化協議、達成目標的國家政府、企業巨頭。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發布的2020年國家自主貢獻追蹤報告,參與《巴黎協定》各國的自主貢獻不足以滿足協議的目標——即把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限制在遠低于2℃,最好是1.5℃之內。
9月23日,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在氣候峰會上承諾,要在未來五年內將英國用于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增加一倍。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會上表示,法國不會與未遵循《巴黎協定》的國家進行新的貿易談判。
峰會上,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支持化石燃料的發達國家被“禁言”。亞馬遜CEO貝佐斯則趕在9月19日員工抗議開始之前宣布到2030年時實現零排放,提前10年達成巴黎氣候協議的目標。
氣候問題不僅僅是民眾抗議,政府、巨頭承諾這么簡單的問題。一方面,2019年普通人切實感受到了自然環境的變化,這是他們主動發聲并有所行動的觸發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想要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必須通過對各方利益的協調和艱難博弈才能達成。
各國雖然信誓旦旦,但解決問題的前路還是非常艱難。抗議人群顯然低估了實現氣候目標的技術難度,這背后涉及復雜的經濟學、生態學等領域的研究,而且必須通過世界各國的合作才能進行下去。正如9月21日出版的《經濟學人》雜志在封面報道中表述的那樣:“相信可以通過大量涌入‘政治意愿來實現(《巴黎協定》)目標的想法,嚴重低估了其挑戰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