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明 承孟華

8月20日,清遠市發布《2019年清遠市鄉村新聞官白皮書》。

2019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暨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上,清遠市陽山縣鄉村新聞官推介農產品。
粵北大山深處的中華里是個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桃源雖好路難走。從清遠市區驅車一個小時,駛出國道之后還要再開6公里崎嶇的山路,方可見到豁然開朗、屋舍儼然的景象。雖然距離廣州不到百公里,但是偏僻的位置、閉塞的交通讓這座500人的村莊“遺世而獨立”,也成為粵北地區城鄉二元結構的一個縮影。
改革開放以來,城鄉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廣東區域發展不平衡現象較為突出,尤其是一些領域城鄉二元結構亟待破題。2018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視察清遠時指出,要下功夫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力度更大一些,措施更精準一些。努力把短板變成“潛力板”,充分發揮粵東西北地區生態優勢,不斷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后勁。
李庚原是土生土長的中華里人,過去多年一直在北京做生意。2017年,李庚原回到家鄉,當上了黨支部書記,同時還是村里的理事會會長,用李庚原自己的話說,他就是一個“現代族長”。
這個族長不好當。李庚原回憶說,山地難種,村民收入微薄,傳統的水稻、柿子種植創造的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多元,村里80%的勞動力在臨近鄉鎮打工。2014年集體收入只有一兩千元,村集體的正常運營都難以保障。如何整合、盤活兩三千畝的集體土地資源,成了他上任后的頭等大事。“沒有產業沒法推動鄉村振興。”李庚原說。
2018年,李庚原多了一個新身份,他是清遠市首批入選的8位鄉村新聞官之一。新身份帶來新思路。“龍山的鵝,民安的雞,四九的梅子,黃花柿。”這個繞口令說的就是李庚原管轄區域內的各種土特產。自從當了鄉村新聞官,這個頭銜激發了李庚原的宣傳熱情。去年秋天,柿子成熟的季節,他通過圖文、短視頻、直播等不同形式向外界推廣村里的這一特產。柿子紅了,村支書也紅了,他在網上累積了數萬粉絲。珠三角地區的游客紛至沓來,美食和攝影愛好者擠滿了小小的村落,也帶熱了旅游消費。“柿子采摘節”為村里創造了二十多萬元的集體收入。
“90后”林旺花是英德市西牛鎮花田村的扶貧專員——村里605戶家庭中有10%是貧困戶,她的日常工作是收集、整理貧困戶的資料數據。2019年年貨節上,林旺花在宣傳本地特產時竟隨手抄起一把水蛭向臺下聽眾做展示。水蛭是一種可以入藥的水產,外形與螞蟥類似,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當時,全場都被林旺花的“生猛”舉動驚呆了。回想起那一刻,林旺花笑稱自己當時已經忘了害怕。作為鄉村新聞官,她就是想抓住每一次機會,為鄉親們多宣傳農產品。那一場,林旺花拿下3000多個訂單。
“推銷推銷,推得出去才有銷路。農村的產品很多,鄉村新聞官要做的就是幫農戶打通最后一公里。”清城區石角鎮石岐村黨總支書記、“鄉村新聞官”黃志敏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
在黃志敏看來,鄉村新聞官不只推銷特產,而且是農村所有的好東西。“村莊變美了,村民的幸福指數提升了,大家從心底里覺得農村不比城里差。”黃志敏說。
據清遠市委宣傳部介紹,自2018年以來,清遠全市84個街鎮共1023個行政村將陸續設立鄉村新聞官。截至目前,清遠市共培養鄉村新聞官300多人。
鄉村新聞官這個創新平臺匯聚了許多能人。他們中有的人把播報講得像評書一樣精彩,有的首秀不足一個月便賣掉8000多只鴨子,還有人為紅衣花生辦瑤族婚禮上了央視新聞……
一年來,309名鄉村新聞官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網紅,用清遠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崔建軍的話說就是“紅色網紅”。2018年8月21日,這一制度推出不到兩周,央視《新聞聯播》就對此進行了報道。
清遠鄉村新聞官制度的創立,為賦能鄉村振興發展提供了有益探索。“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宣傳員,單一的說教式、填鴨式的宣傳是沒有效果的。宣傳工作一定要跟老百姓的生活結合起來,跟為老百姓解決困難和問題結合起來,宣傳才有效。”崔建軍認為,鄉村新聞官兼具宣傳員、營銷員、服務員、管理員等多重身份,一句話概括,就是鄉村群眾的代言人。
在暨南大學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晉升教授看來,鄉村新聞官制度是宣傳思想工作“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基層工作創新”的一次生動實踐。“通過傳思想、傳文化、傳文明,有助于解決城鄉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而助農民致富,則有助于解決城鄉之間經濟結構不合理、發展機會不均衡的問題。”張晉升說。
自去年以來,清遠市把省市聯動、廳市共建、縣鎮鋪開作為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施工圖”,積極探索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不斷強化組織保障。
今年5月,清遠市與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共同舉行推進清遠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合作框架協議簽訂儀式,攜手創建“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國家級試驗區”。同時,重點圍繞共同探索建立健全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的體制機制,積極推動“一縣一試點”改革工作,全面推開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融合的“清遠探索”。
清遠市委書記郭鋒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近年來清遠市委堅持立足農業農村大市、扶貧大市實際,聚焦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等突出問題,著力開展了廣清一體化、農村綜合改革、“一區”生態發展、示范片區、政策體制和基層組織等六大舉措,探索破解城鄉二元結構。
郭鋒介紹,清遠市將鄉村振興作為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主戰場”,持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在全國率先推出的鄉村新聞官制度,就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一大探索。
清遠的鄉村新聞官通過開展“三傳一助”(傳思想、傳文明、傳文化,助農民致富),連接媒體矩陣平臺和電商銷售平臺,打破城鄉話語體系的二元結構,致力于打通城鄉一體的信源通道,構建城鄉一體的話語體系,推動鄉村新聞治理,落實鄉村新聞惠民,打通基層宣傳“最后一公里”,達到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目的。
從開啟全國工業體制改革先河的“清遠經驗”,到全國首創扶貧經濟開發試驗區;從源自清遠模式的扶貧“雙到”,到移民樣板的“連南模式”,再到農村綜合改革,清遠為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問題,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