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證券 殷中樞、王威
“互聯網+”時代,尤其在4G 或未來5G 大潮下,很多公司采用互聯網技術切入垃圾分類領域,有成功的、有失敗的,也有正在堅守的。
互聯網技術可以提供不受空間限制的數據平臺,在垃圾分類領域能夠發揮積極作用。“互聯網+”有助于提升垃圾分類、環衛服務商效率,優化資源配置,有助于幫助政府實現監督管理,有助于提升居民分類意愿。但互聯網經濟的盈利不能脫離實體:需深刻理解固廢產業鏈的特點,再輔之以互聯網技術支持。
居民產生的垃圾、投擲行為及后端接口的特點在于:
(1)個人產生的垃圾量少而散、流向不易控制;經收運集中后垃圾量大,必須及時清理,需要綜合考慮人工、運輸和倉儲成本;
(2)分類前,垃圾混合度高,且不同垃圾的處置或再利用價值不同,分類后居民進行一次分揀,運營商一般也要視前期分揀程度決定是否進行二次分類;
(3)可回收、有價值垃圾售賣、投擲接口容易形成路徑依賴,但該類垃圾的回收事權較難獲得,除非政府有準入政策規定,否則誰出價高、誰更便民,有價值的垃圾就流向誰,故渠道參與方多、競爭激烈、難規模化。在目前的垃圾分類政策下,互聯網技術有哪些優勢:
(1)提升垃圾分類、環衛服務商效率,優化資源配置。互聯網為平臺可以提供數據及信息分析和總結,對于垃圾分類/環衛服務商來說,同時實現信息的集成和互通,通過數據分析后,有利于進行資源配置(如更好的串聯買家與賣家)。
(2)有助于幫助政府實現監督管理。在垃圾分類涉及的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理等四個環節中,互聯網技術可以助力數據及時上報政府,從而提高監督和管理的有效性,有助于政策及時調整和制定未來規劃。
(3)有助于提升居民分類意愿。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toC”業務對接,能夠提升生活的便利性;增加公益宣傳或者通過“返點、積分”制度,也可提升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意愿。
進一步分析垃圾分類影響下固廢、再生資源各細分的盈利特點:
(1)廚余垃圾:“干濕分離”是最核心的變化。
(2)不可利用垃圾:即其他垃圾或干垃圾,進入處置設施的垃圾“熱值增、量減”對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產生影響。
(3)環衛體系:前期環衛市場化如火如荼,傳統的垃圾收運、城市保潔和街道清掃,已形成完全由政府支付為主導且現金流較好的商業模式,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垃圾收運業務是政府交給環衛公司的“回收事權”,這種事權更多是“不可回收垃圾”、“少量可回收垃圾+大量不可回收垃圾的混合”、以及“廚余/餐廚垃圾”,大部分可回收垃圾的回收事權并不在其中。
以上商業模式均是由政府負責或者以特許經營模式推進,因此易形成區域性的規模化和壟斷;盈利方面,一般均按照政府規定的工程經濟模型進行項目投資、運營測算后決定;支付方面,政府支付、可行性缺口補助付費方式為主導。
垃圾分類對于以上細分的影響更多是固廢產業的精細化重塑,其責任事權、商業模式都較為清晰,很多從事上述領域工作的上市公司業務已經規模化。
(4)再生資源體系:垃圾分類前,有價值的資源多被居民直接賣給流動回收商販,或由拾荒者從垃圾桶撿出后進入再生資源產業鏈;而垃圾分類后,該產業鏈的運轉模式將發生變化:游擊式回收減少,政府發揮更多作用,收運環節蘊藏較大機會;“非正規渠道”暴利被壓縮、小作坊被取代,收運渠道將更正規、安全;渠道正規化后,倒逼末端處置更精細化,循環經濟產業也將蓬勃發展。
回收事權是根本:以廢紙回收舉例,流動商販可以以1 元/公斤的價格從居民處回收廢紙,后以1.5-2 元/公斤的價格賣給集中收集、貯存商,而后送到造紙廠可以賣到2.5-3 元/公斤,期間利潤空間較大。但垃圾分類后,居民會老老實實的將廢紙以免費的價格投入垃圾桶,或者以極低的價格交給物業或者賣給收運企業么?答案是否定的。因此,目前的垃圾分類制度本身并不會使傳統的垃圾回收商直接獲得“可回收、有價值垃圾的回收事權”。真正事權的獲得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1)政府強制規定:如準入政策、生產者責任延伸、德國的綠點制度;
(2)市場化機制:回收方以一定價格購買可回收、有價值垃圾;
(3)實在嫌麻煩的居民會直接免費傾倒到垃圾桶,此時小區的物業、商業樓宇的物業與垃圾收運人員、企業將要平衡事權的歸屬。因此,只有獲得“可回收、有價值垃圾的回收事權”,才能穩定的享受該產業鏈市場化機制下的收益利差。
互聯網模式能夠提供的是:通過APP 提升居民的便利性,如上門回收;或增加公益宣傳,通過“返點、積分”進而提升事權的歸屬。
收益利差是關鍵:中游環節一定要有串聯上、下游的能力,把握住利潤來源;德國進行包裝品回收的DSD公司便可以較好地串聯起德國再生資源的上、下游資源,這種串聯亦離不開政府準入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政策的輔助。
互聯網平臺最大的優勢在于,以大數據為基礎,可更好的串聯買家與賣家。
控制成本是核心:很多互聯網平臺是輕資產公司,垃圾/再生資源這種實物載體一旦形成規模化,更偏向于重資產,對人員、物流和倉儲資產投入或運營的成本要求還是較高的。
互聯網技術起到的作用在于,進一步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減少重資產投入,優化運營。

圖:啟迪環境設計的互聯網+環衛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