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亞表層培肥結合覆膜提高干旱區鹽堿地土壤肥力及優勢菌群豐度的機理

2019-10-16 03:04:38張宏媛逄煥成張建麗張曉麗李玉義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19年9期

張宏媛,盧 闖,逄煥成,張建麗,劉 娜,張曉麗,李玉義*

(1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北京 100081;2 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北京 100081)

土壤耕層構造與土地生產力有密切的關系,良好的耕層構造能使土壤中的水、肥、氣、熱因素之間互相協調滿足作物的需要[1]。因此,耕層結構的合理性直接關系作物的高產穩產和可持續發展。我國西北地區由于處在極端干旱的自然條件下,表層土壤普遍含有高鹽分、鹽分表聚速度快、積累強度大,而且土壤水分、養分極為匱乏,同時表層土壤有機質分解快,作物生長普遍受到水、肥、鹽等多因子脅迫[2],這就需要利用農業技術措施不斷提升耕地質量。許多學者提出采用秸稈還田、地膜覆蓋和砂田覆蓋等耕作措施解決西北干旱區表層土壤貧瘠多鹽的問題[3-4],但這些研究主要側重于表層土壤,忽略了亞表層土壤質量的建設。亞表層培肥在一定程度上更利于改善土地的肥力狀況,增強土壤保水蓄肥能力,積累土壤有機碳,對于促進作物的增產具有實際意義[5]。

國內外關于施用有機肥培肥改良土壤的報道很多,有機肥一方面能降低緊實度、促進團粒結構形成與穩定、提升水動力學參數[6]等,另一方面能快速增加土壤有機質、氮磷鉀等養分含量[7],從而有利于土壤保水、淋鹽和培肥,促進作物生長。但目前有關有機肥施用方法的研究大多都是將有機肥施于0—10 cm的土壤表層,而針對西北極端干旱的氣候和貧瘠多鹽的土壤,在10—30 cm的亞表層采用有機肥快速培肥的措施未見相關研究報道。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土壤有機質和土壤養分轉化和循環的動力,通過其代謝活動轉化土壤中各種物質的形態,同時也參與土壤中有機質的分解、腐殖質的形成,對土壤肥力的形成起著積極的作用[8]。10—30 cm土層肥力的快速提升由于增加了有機質,為微生物提供了豐富的碳源,刺激了微生物的生長,提高了微生物活性,可能會改變土壤微生物區系;另一方面,微生物可能又反作用于土壤,促進養分轉化,改善土壤團聚結構,增加土壤通透性,從而影響水鹽運動,促進鹽分向下淋洗,從而能使鹽堿土壤生態環境向良性轉化[9]。但在亞表層有機培肥后土壤化學性質及微生物區系如何變化還需要進一步試驗驗證。此外,有研究表明,由于有機肥含有一定量的鹽分離子,不當使用會產生一定的次生鹽漬化風險[10],但并未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向日葵具有一定的抗旱耐鹽性,生長期短,而且經濟效益高,現已成為西北地區的主要經濟作物,其根系在土壤中拓展范圍很大,主根深度可達200~250 cm,其中20—30 cm土層內主根較粗壯。有研究表明[11],就總根干重而言,向日葵在0—20 cm土層分布的根系占90%以上,并且不同施肥措施對10—20 cm根系所占比例的影響最大,因此,在10—30 cm的亞表層采用有機肥培肥可促進根系下扎。本研究以西北地區典型的食葵單作種植模式為研究對象,在2014年內蒙古河套灌區建立的田間小區初步試驗效果的基礎上,2015年利用微區試驗,重點探討不同耕作和培肥措施對作物各個關鍵生育期土壤鹽分分布、土壤pH、有機質、速效養分和微生物區系的影響,進一步揭示亞表層培肥措施下鹽堿土壤化學性質及微生物區系的變化特征及相互關系,旨在篩選出與當地生態環境相適應的合理耕層構建模式,為西北干旱區農田土壤質量及生產性能的提高提供相關理論依據與技術支撐,以指導我國干旱區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域概況

試驗在內蒙古五原縣河套灌區義長灌域管理局試驗站進行(41.07°N、108.00°E,海拔 1022 m)。該地區屬于中溫帶季風氣候,全年日照時數3263 h,年均溫6.1℃,≥ 10℃的積溫3362.5℃,無霜期117~136 d。該區降水稀少,且大多集中在夏秋兩季,年蒸發量較大,蒸降比較高,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00 mm左右,多年平均蒸發量2200 mm左右,冬春季土壤鹽分表聚現象嚴重,屬于典型無灌溉無農業的區域,主要水源為黃河水。2015年試驗區總降水量為124.3 mm,食葵生育期內總降水量為64.2 mm,約占全年降水量的51.6%。試驗區地下水埋深變幅為1.10~1.70 m,土壤質地粉砂壤土,為氯化物-硫酸鹽土,土壤基本理化性質見表1。

表1 試驗區土壤基本理化性質Table1 Backgrou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experimental soil

1.2 田間試驗設計與管理

在 2014 年田間小區試驗(長 8 m × 寬 3.5 m)的基礎上,2015年又設置了田間微區試驗,均設置4個處理,包括翻耕(CK)、翻耕 + 地膜覆蓋(PM)、亞表層有機培肥(OM)、亞表層有機培肥 + 地膜覆蓋(OMP),每個處理3次重復。本文主要闡明的是2015年微區試驗的結果。

2015年田間微區試驗中每個微區面積為3.24 m2(1.8 m × 1.8 m),隨機區組排列。各微區四周用雙層塑料布阻隔使微區間互不影響。試驗開始前,所有處理將0—10 cm土壤用鐵鍬取出拌勻,以保證微區表層土壤鹽分基本一致。亞表層培肥處理(OM、OMP)采用有機肥為牛糞、羊糞、雞糞、草炭混合物,按一定比例拌勻(混勻后有機肥經測定含鹽量16.09 g/kg,pH 7.06,有機質、全氮、全磷及全鉀含量分別為42.57%、1.29%、0.54%和1.39%,質量含水量20.46%)。根據當地氣候條件下不同類型鹽堿地培肥目標,中重度鹽堿地有機肥推薦施用量一般為75~120 t/hm2,本試驗每個微區有機肥用量34.6 kg(合106.8 t/hm2),施用過程中將有機肥與10—30 cm土層混合、壓實,最后將0—10 cm土壤按原層次填回,為保持處理間耕作的一致性,CK、PM處理10—30 cm土層也進行混合處理。亞表層培肥處理示意圖見圖1。試驗布置完畢后進行春灌壓鹽,每個微區灌溉定額均為0.60 m3(合1850 m3/hm2),灌溉水源為黃河水(礦化度為0.58 g/L、pH 8.23)。灌溉時間為2015年6月29日。播前化肥按統一用量一次性作底肥條施,肥料品種為尿素(含N 46%)、磷酸二銨(含N 18%,P2O546%)、硫酸鉀(含K2O 50%),施肥深度10 cm,隨后覆土,所有處理人工開溝播種(播種深度7~8 cm),根據試驗要求,覆蓋處理用70 cm寬的農用塑料薄膜覆蓋,每個小區有兩條膜帶,膜間距20 cm,膜間地表裸露。供試作物為食葵(Helianthus annuusL.),品種為LD1335。試驗于2015年7月5日播種,人工點播,播種后穴口用細砂覆蓋,行距60 cm,株距20 cm,種植密度為49000株/hm2。食葵于2015年9月23日收獲。其它管理措施與當地農戶一致。

圖1 亞表層示意圖Fig.1 A sketch of subsurface layer

1.3 取樣方法與數據測定

1.3.1 土壤全鹽、pH的測定 在春灌前、春灌后(播種前)和食葵收獲后用土鉆在兩行食葵中間位置(地膜下)取土進行土壤鹽分、pH測定,取土層次為0—5、5—10、10—20、20—30、30—40、40—60、60—80、80—100 cm,帶回實驗室自然風干、磨碎,過2 mm篩,以1∶5的土水比提取,用pH計(FE20)和電導率儀(DDS-307)分別測定土壤pH和電導率,電導率根據以下經驗公式換算為土壤鹽分含量:

式中:S為土壤含鹽量(g/kg);為土水比1∶5下的電導率;0.064為換算系數。

土層脫鹽率公式:

式中:D為脫鹽率(%);S1為灌水前土壤含鹽量;S2為灌水后土壤含鹽量。

土層返鹽率公式:

式中:A為返鹽率(%);S2為灌水后土壤含鹽量;S3為收獲后土壤含鹽量。

1.3.2 土壤養分的測定 在食葵收獲后取0—40 cm層土壤樣品,每10 cm一層,帶回實驗室自然風干,粉碎過篩后,測定土壤有機質、速效氮(堿解法)、速效磷、速效鉀(乙酸銨提取),具體測定方法參見《土壤農化分析》[12]。

1.3.3 高通量測序方法分析 在食葵收獲后取0—40 cm層土壤樣品,將土樣放入牛皮紙袋并迅速保存于4℃冷藏箱帶回實驗室。采用OMEGA Z.Z.N.A. Soil DNA Kit提取CK、PM、OM、OMP處理系列土壤中微生物基因組。以稀釋后的基因組DNA為模板,對細菌16S rRNA V4區高變區DNA擴增采用通用引物515F,806R。引物序列如表2所示。PCR擴增體系包括:DNA模板10 μL,每種引物 2 μL,0.4 mmol/L ddH2O 2 μL 及 Phusion Master Mix(2X)15 μL。PCR擴增條件為98℃預變性1 min,98℃變性10 s,50℃退火30 s,72℃延伸30 s,30個循環,最后72℃延伸5 min。

表2 16S rRNA細菌通用引物Table2 16S rRNA bacterial universal primers

根據PCR產物濃度進行等濃度混樣,充分混勻后使用1 × TAE濃度2%的瓊脂糖膠電泳純化PCR產物,選擇主帶大小在400~450 bp之間的序列,割膠回收目標條帶。使用Thermo Scientific公司GeneJET試劑盒膠回收。使用New England Biolabs公司的 NEB Next? Ultra? DNA Library Prep Kit for Illumina建庫試劑盒進行文庫的構建,構建好的文庫經過Qubit定量和文庫檢測,合格后,使用HiSeq進行上機測序。

對原始數據(Raw data)進行拼接、過濾,去除掉干擾數據(Dirty Data),得到有效數據(Clean data)。采用分類計算法以97%的相似性對有效數據進OUT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分類操作單元)聚類和物種分類分析,對OTUs進行物種注釋。根據OTUs聚類結果,對每個OTU的代表序列做物種注釋,得到對應的物種信息和基于物種的豐度分布情況。同時,對OTUs進行豐度、Alpha多樣性計算等分析,得到樣品內物種豐富度和均勻度信息、不同樣品或分組間的共有和特有OTUs信息等。16S注釋采用的是Silva132數據庫,注釋方法為mothur方法,mothur為類LCA算法,在注釋過程中,16S設定閾值為0.8~1。

1.4 數據處理

數據在Excel 2013中進行基本處理與作圖,并用SPSS13.0進行方差分析和相關性分析,方差分析為單因素方差分析,采用LSD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0—100 cm土體鹽分分布的影響

不同時期各處理1 m土體剖面鹽分分布如圖2所示。春灌前(圖2A)所有處理鹽分主要聚集在土壤表層,隨土壤深度的加深鹽分含量呈現下降的趨勢。亞表層培肥處理(OM、OMP)在10—30 cm土層含鹽量顯著較對照高(P<0.05),分別較CK增加了52.9%、37.1%,較PM處理增加了47.2%、32.1%,而在30 cm以下土層各處理間沒有顯著差異。

圖2 春灌前后及收獲后各處理在0—100 cm土體剖面鹽分分布Fig.2 Salt content in 0-100 cm soil profile of each treatment before and after spring irrigation and after harvest

春灌后,各處理表層鹽分較灌水前顯著降低(圖2B),且總體含鹽量隨著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各處理在0—10 cm表層的平均含鹽量沒有差異;在10—30 cm土層,亞表層培肥處理(OM、OMP)含鹽量略高于CK及PM處理,但沒有顯著差異,與春灌前相比,亞表層培肥處理(OM、OMP)在10—30 cm土層的土壤脫鹽率分別為42.0%、48.9%,而CK、PM處理在10—30 cm的土壤脫鹽率僅為28.1%、31.0%,表明亞表層培肥處理本身起到了加速淋鹽的作用;而在30 cm以下土層,亞表層培肥處理鹽分含量高于CK、PM處理,除OMP處理鹽分最高值出現在40—60 cm,其他處理鹽分含量最高值均出現在30—40 cm土層,表明亞表層培肥結合地膜覆蓋能使鹽分淋洗至更深土層。

收獲后,CK鹽分表聚化嚴重,其表層0—10 cm鹽分顯著高于其他處理,OMP處理顯著低于其他三個處理(圖2C)。與春灌后相比,在食葵收獲后CK在0—10 cm土層返鹽率高達161%,而PM、OM及OMP處理的返鹽率分別是107%、136%和29.8%;在10—30 cm土層各處理間鹽分含量值沒有差異;在30—40 cm土層,CK、PM、OMP處理間沒有顯著差異,但OM處理由于地表缺少覆蓋,其鹽分含量顯著高于其他處理(P<0.05);在40 cm以下土層,亞表層培肥處理鹽分含量均顯著高于翻耕處理。

2.2 不同處理對0—40 cm土層pH及養分的影響

2.2.1 土壤pH 收獲后各處理0—40 cm土壤pH值的變化如表3所示,各處理在0—10 cm表層差異不顯著,在10—30 cm、30—40 cm土層,亞表層培肥處理(OM、OMP)pH值均顯著低于CK與PM處理,在10—30 cm土層,OM處理分別較CK與PM處理顯著降低了0.36、0.31個單位,OMP處理分別較CK與PM處理顯著降低了0.60、0.55個單位(P<0.05);在30—40 cm土層,OM處理分別較CK與PM處理顯著降低了0.45、0.29個單位,OMP處理分別較CK與PM處理顯著降低了0.44、028個單位(P<0.05);PM與CK處理間、OM與OMP處理間差異均不顯著。

2.2.2 土壤有機質與速效養分 食葵收獲后,各處理0—40 cm有機質及速效養分含量如表3所示,其中各處理在0—10 cm土壤表層差異均不顯著。

表3 收獲后不同耕作和培肥處理0—40 cm土層pH及養分含量Table3 Soil pH and nutrient contents in 0-40 cm soil of each treatment after sunflower harvest

各處理土壤有機質含量在10—30 cm與30—40 cm 土層整體表現為 OMP>OM>PM>CK。在10—30 cm土層,各處理有機質含量出現最大值,OM與OMP處理分別較CK顯著提高了100%和127%,較PM處理顯著提高了108%和135%(P<0.05),但PM與CK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在30—40 cm土層,僅OMP處理有機質含量顯著高于CK與PM處理,分別提高了33.6%和32.5%(P<0.05)。說明亞表層培肥顯著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并且使其在滿足植物生長的前提下得到了一定的積累。

在10—30 cm土層,OM與OMP處理土壤堿解氮含量顯著高于CK與PM處理,分別較CK處理顯著提高了88.7%和105%,分別較PM處理顯著提高了85.9%和102%(P<0.05),但OM與OMP處理間、CK與PM處理間均差異不顯著;在30—40 cm土層,各處理間均無顯著差異。

在10—30 cm土層,OM與OMP處理速效磷含量分別較CK顯著提高了564%和514%,分別較PM處理顯著提高了593%和542%(P<0.05);在30—40 cm土層,OM與OMP處理分別較CK顯著提高了517%和604%,分別較PM處理顯著提高了299%和355%(P<0.05);各土層CK與PM處理間均差異不顯著。

在10—30 cm土層,OM與OMP處理速效鉀含量分別較CK顯著提高了453%、400%,分別較PM處理顯著提高了522%、463%;在30—40 cm土層,OM與OMP處理分別較CK顯著提高了191%、157%,分別較PM處理顯著提高了268%、225%(P<0.05);各土層CK與PM處理間均差異不顯著。

2.3 不同耕作處理高通量測序方法分析

2.3.1 不同處理土壤細菌多樣性分析 微生物多樣性是一個群落穩定性的標尺,反映環境的生態機制和外界脅迫對群落的影響。通過表4所示的不同處理土壤樣品細菌多樣性指數和豐富度指數發現,亞表層措施與地膜覆蓋與否對土壤細菌微生物的多樣性(Shannon指數和Simpson指數)和豐富度(ACE指數和Chao指數)均未產生顯著性差異。

表4 耕作和培肥處理0—40 cm土層土壤樣品細菌多樣性指數與豐富度指數差異(Mean ± SD)Table4 Microbial diversity in soil treated with film mulching and fertilization

2.3.2 不同處理對土壤屬水平細菌相對含量的影響

屬水平分析鑒定出524個菌屬,如圖3所示,不同處理微生物屬組成相似,但屬的相對豐度有明顯差異,其中已被鑒定的序列中排名前10的優勢菌屬為Bacillus(芽孢桿菌屬)、unidentified_Acidobacteria(待定酸桿菌屬)、Altererythrobacter(交替赤桿菌屬)、Pseudomonas(假單胞菌屬)、unidentified_Actinomarinaies(待定放線菌屬)、Steroidobacter(降解類固醇桿菌屬)、Streptomyces(鏈霉菌屬)、Nocardioides(諾卡氏菌屬)、Sphingomonas(鞘脂單胞菌屬)、Marmoricola(大理石雕菌屬),其前10的菌群序列數占總序列的12.20%~19.46%。

圖3 耕作和培肥處理細菌群落屬水平優勢物種Fig.3 Dominant bacterial community species in genus level treated with subsurface layer fertilization

亞表層培肥處理(OM、OMP)均顯著提高了Bacillus(芽孢桿菌屬)、Altererythrobacter(交替赤桿菌屬)、Steroidobacter(降解類固醇桿菌屬)、Streptomyces(鏈霉菌屬)與Nocardioides(諾卡氏菌屬)等菌屬的豐富度,其中OM、OMP處理Bacillus(芽孢桿菌屬)豐富度較CK分別提高了1.13%與4.03%,較PM處理分別提高了0.88%與6.06%;OM、OMP處理Altererythrobacter(交替赤桿菌屬)豐富度較CK分別提高了2.21%與1.05%,較PM處理分別提高了2.11%與0.95%;OM、OMP處理Steroidobacter(降解類固醇桿菌屬)豐富度較CK分別提高了1.15%與1.19%,較PM處理分別提高了1.12%與1.64%;OM、OMP處理Streptomyces(鏈霉菌屬)豐富度較CK分別提高了1.06%與1.19%,較PM處理分別提高了1.11%與1.23%;OM、OMP處理Nocardioides(諾卡氏菌屬)豐富度較CK分別提高了0.30%與0.98%,較PM處理分別提高了0.24%與 0.92%(P<0.05)。

另外,OM、OMP處理降低了unidentified_Acidobacteria(待定酸桿菌屬)的豐富度,較CK分別降低了1.24%與1.81%,較PM處理分別降低了1.59% 與 2.19%(P<0.05)。

2.3.3 主要細菌類群與土壤化學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表5表明,食葵收獲后大部分微生物類群與土壤pH值、有機質含量等化學指標均呈現或正或負的相關性,說明土壤化學性質的差異是影響土壤微生物組成的重要因素。其中只有假單胞菌屬、鞘脂單胞菌屬與大理石雕菌屬與任一化學指標間均無顯著相關;芽孢桿菌屬、交替赤桿菌屬、降解類固醇桿菌屬、鏈霉菌屬與諾卡氏菌屬與有機質及速效氮磷鉀含量均呈極顯著正相關,與收獲后pH值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待定酸桿菌屬與有機質及速效氮、磷、鉀含量均呈極顯著負相關,但與收獲后pH值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各菌屬與收獲后0-40 cm土層平均全鹽含量均無顯著相關性。

表5 收獲后0—40 cm土層化學性質與主要細菌類群的相關系數Table5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abundance of main microbial groups and soil properties in 0-40 cm layer

2.4 不同處理對食葵根系生物量的影響

由表6可知,2014-2015年PM、OM和OMP各處理均較CK的根干重有不同程度的增高,PM、OM和OMP較CK均差異顯著,并整體上表現為 OMP>OM>PM>CK 的增長順序。2014 年PM、OM和OMP各處理的食葵根干重分別較CK顯著提高41.88%、66.37%和77.42%,2015年分別較CK顯著提高63.12%、75.99%和84.02%,其中CK與PM處理之間差異顯著,OM與OMP處理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

表6 2014—2015年不同處理10—40 cm土層食葵根系干重(g/plant)Table6 Dry weight of sunflower root in 0-40 cm soil layer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during 2014-2015

3 討論

3.1 亞表層培肥對土壤鹽分、pH和養分分布特征的影響

2014年田間小區試驗對水分、鹽分及作物生長情況進行了監測,在此基礎上,本文基于2015年的亞表層培肥微區試驗對土壤鹽分、pH、養分及微生物的影響進行了討論。提高灌溉脫鹽率,降低苗期土壤含鹽量,尤其是0—40 cm根系分布層鹽分含量是鹽堿地農業生產的重要環節。Zhang等[13]研究結果表明鹽堿地15 cm土層深處旋耕施入有機肥料和改良劑可使耕層鹽分較初始顯著降低,但在本研究中,隨有機肥的施入亞表層培肥處理(OM、OMP)均出現了10—30 cm土層鹽分含量顯著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本試驗施于亞表層的有機肥含鹽量高(16.09 g/kg)且用量大,導致土體鹽分高于CK、PM處理。2014年的試驗結果也表明亞表層培肥處理在春灌前10—30 cm土層鹽分含量總體偏高(比CK、PM處理增加35.8~44.1%),但春灌后亞表層培肥措施促使鹽分淋洗至較深土層,尤其OMP處理表現更突出,因此不影響作物出苗和生長。另外,本研究還發現,在食葵收獲后,OM處理表層0—10 cm土壤鹽分含量接近于CK,而OMP處理顯著降低了0—10 cm表層返鹽率,這是由于地膜覆蓋可以降低蒸散,有效保蓄土壤水分[14],這也表明亞表層培肥結合地膜覆蓋更利于抑制地表返鹽,但在40 cm土層以下,OM、OMP處理鹽分含量均顯著高于CK、PM處理,表明亞表層培肥處理當年在作物收獲后鹽分也主要在這一層聚集。

土壤pH值是反映鹽堿土壤改良狀況的重要指標,與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有機質的分解、土壤養分的釋放與固定等密切相關[15]。張建兵等[10]研究表明有機肥、覆蓋及其組合措施對降低土壤pH值是有一定效果的,但并不顯著,而本研究發現OM、OMP處理可顯著降低10—30 cm及30—40 cm土層的pH值(P<0.05)。產生差異的原因主要是本試驗施用有機肥的用量較大,約為10.68 kg/m2,且本試驗亞表層施用有機肥pH值較低(pH 7.06),其本身分解轉化過程中產生的有機酸在一定程度上能中和土壤中的堿,對土壤的酸堿度有一定的緩沖作用;另外有機肥中含有的土壤有益微生物能夠分泌多種氨基酸,其兩性電解質具有重要的酸堿緩沖作用,可降低土壤鹽堿化程度[15]。王海泉等[14]研究表明地膜覆蓋栽培大豆pH值較裸地栽培顯著降低,其原因是地膜覆蓋增加了表層土壤呼吸強度,作物根系通過呼吸作用產生CO2,溶于水使土壤pH降低,但在本研究中地膜覆蓋對降低pH值的效果并不顯著,其原因可能與土壤類型及種植作物不同有關。

本研究試驗區土壤有機質含量低,缺磷少氮,2015年試驗開始前土壤有機質含量僅為12.50 g/kg,堿解氮、速效磷、速效鉀含量僅為35.70 mg/kg、10.70 mg/kg、118.00 mg/kg。本研究表明OM、OMP處理均可顯著增加10—30 cm土層有機質的含量,由于這一土層溫度較土壤表層相對低(收獲期各處理10—30 cm平均土壤溫度為16.9℃,0—10 cm土壤溫度為18.7℃),微生物活動弱,有機質分解速度慢,因此有更多的有機質積累[16]。鹽堿土的環境不利于固氮微生物生存,不能良好地利用和固定大氣中的氮素,導致土壤缺氮,而施用有機肥是增加土壤氮素的主要措施之一[17]。本研究發現OM、OMP處理顯著提高了食葵收獲后10—30 cm土層堿解氮含量,原因是由于有機肥施入后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釋放礦物氮,另外,外源有機物料的補充對土壤原有有機氮的礦化有激發效應[18]。土壤中的磷酸鹽在pH值6~7.5時有效性最大,當pH值小于6.5或超過7.5時,則磷酸鹽將形成難溶鹽而被固定[15]。該試驗區鹽堿地pH值偏高,大量磷素被固定為無效磷,導致速效磷含量低,土壤缺磷現象嚴重。本研究發現OM、OMP處理顯著提高了10—30 cm土層速效磷含量,這是由于施入有機肥后,降低了土壤pH值,活化土壤中的固定態磷,同時有機肥中含有有益細菌可通過自身生命活動分解遲效養分,提高了磷素的有效性,增加了速效磷含量[19],OM、OMP處理30—40 cm土層速效磷含量顯著高于其他處理,這與灌溉產生淋溶過程有關。亞表層培肥處理也顯著增加了10—30 cm與30—40 cm土層速效鉀含量,主要是由于施入有機肥使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增加,隨著有機質的提高,土壤對鉀素的固定減少,同時有機肥中的鉀細菌可通過生命活動實現對難溶性鉀的轉化[20]。由于亞表層培肥措施對土壤有機質及速效養分分布的影響,也造成10—40 cm土層食葵根系生物量干重明顯高于對照和PM處理(表6)。

3.2 亞表層培肥對土壤微生物區系的影響

增施有機肥與地膜覆蓋是改良鹽堿土壤的有效農業措施,這些措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土壤細菌豐度和多樣性的變化,進而影響土壤功能[9]。許多研究表明,施廄肥、綠肥等有機肥有利于維持土壤微生物的多樣性及活性[21]。但Innerebner等[22]發現,有機肥與耕作方式均不能改變土壤微生物多樣性。本試驗結果同樣表明,相較于CK,OM、OMP處理對土壤細菌多樣性與豐富度均無顯著性影響,可能是由于該措施使用年限較短,而土壤中微生物對環境的改變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其群落多樣性水平的變化需要經歷一定的周期[23]。有研究表明,由于有機肥中鹽分含量過高,影響了細菌多樣性[24],本研究發現亞表層培肥后雖增加了鹽分含量,但灌溉后亞表層培肥處理本身起到了加速淋鹽的作用,因此鹽分不是影響細菌多樣性的主要因素,但大量有機肥施用后也帶入一部分重金屬在土壤中富集,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多樣性[22]。本試驗結果還表明,相比于不覆膜處理(CK、OM),覆膜處理(PM、OMP)土壤中細菌多樣性與豐富度指數均無顯著性差異??赡茉蚴潜M管覆膜改善了土壤環境,但微生物區系中優勢菌群抗外界干擾能力較強,對微生物多樣性與豐富度影響不劇烈。侯曉杰等[25]研究同樣表明覆膜措施與裸地相比,Simpson多樣性指數差異不顯著。

土壤培肥措施由于增加了大量有機肥,為微生物提供了豐富的碳源,刺激了微生物的生長,提高了微生物活性,使土壤微生物區系發生了變化[26]。本試驗表明,亞表層培肥處理(OM、OMP)顯著提高了芽孢桿菌屬、交替赤桿菌屬、降解類固醇桿菌屬、鏈霉菌屬、諾卡氏菌屬的豐度(P<0.05),這也與Smit等[27]的研究結果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中芽孢桿菌是目前應用較多的生防微生物之一,同時芽孢桿菌及鏈霉菌等微生物對土壤團聚體的形成與穩定性有著重要作用,有利于減少土壤表面水分蒸發,從而使鹽分離子在表面聚集減少,含鹽量降低,改善了土壤中的環境特征[23]。另外,本研究發現耕層培肥結合地膜覆蓋措施對抑制土壤表層返鹽效果更明顯,原因是該組合措施為作物生長創造的膜內小環境顯著增加了芽孢桿菌屬等細菌豐度,在微生物繁殖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多糖和粘膠,使土壤團粒結構得到明顯改善[28]。交替赤桿菌屬隸屬于赤桿菌科,在起始pH6.0~8.5范圍內生長速率較快,而諾卡氏菌屬屬于嗜酸放線菌[29],亞表層培肥處理下兩類菌屬豐度的顯著增加可能是由于大量有機肥的施用提供了適宜的pH環境。降解類固醇桿菌屬與芳香烴的降解和硝化反硝化過程有關,該菌屬豐度的顯著增加可能是添加了可利用的有機碳造成的[30]。

目前多數研究發現土壤酸桿菌的相對豐度與土壤pH值呈顯著負相關關系[31],但本試驗結果表明亞表層培肥處理降低了pH值,但其某一待定酸桿菌屬豐度出現顯著降低的情況。同時,Zhang等[32]對神農架森林土壤研究也發現,土壤酸桿菌亞門GP1、2和3與土壤pH值呈高度正相關,已發現酸桿菌的多個亞門在堿性土壤中富集。在菌屬注釋過程中,16 S設定閾值為0.8~1,而置信度低設定閾值的注釋結果不能完整輸出,本研究發現的unidentified_Acidobacteri表示該菌屬可以比對到數據庫中的某一參考序列,但該參考序列在該分類水平上尚無具體注釋信息。因此,在本研究條件下是否存在某一些隸屬于酸桿菌門的菌屬與土壤pH值呈正相關關系,為此需進一步確定該菌屬種類。

3.3 土壤細菌類群與土壤化學性質的相關性

土壤微生物受到種植作物類型、土壤類型、耕作措施、土壤水熱狀況以及土壤養分含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并且能夠敏感地反映土壤生態系統的細微變化及其程度,同時微生物又反過來影響著土壤理化性質的改變[21]。通過本試驗發現,土壤微生物與土壤化學性質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相關性分析表明,大多數菌屬豐度是隨著pH值的降低、營養物質含量的升高而升高的,但是待定酸桿菌屬表現為在鹽堿程度較輕、有機質更豐富的土壤中較其他菌屬豐度降低,這與丁新景等[33]的研究表明酸桿菌門細菌豐度與有機質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關系的結論相似。芽孢桿菌屬、交替赤桿菌屬、降解類固醇桿菌屬、鏈霉菌屬與諾卡氏菌屬相對含量均與有機質與速效養分含量呈顯著正相關,與pH值呈顯著負相關,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亞表層培肥處理此類微生物高于其他處理的原因。有研究發現黃河三角洲地區芽單胞菌門細菌豐度與有機質含量呈顯著正相關關系[33];交替赤桿菌屬屬于變形菌門,Fierer等[34]同樣發現變形菌門微生物與土壤有機質含量呈顯著正相關;鏈霉菌屬與諾卡氏菌屬屬于放線菌門,有研究同樣發現速效氮和速效鉀含量與放線菌門相對豐度呈極顯著正相關[35];而降解類固醇桿菌屬具有反硝化能力[31],反硝化細菌大多屬于異養細菌,有機肥的施入導致碳源的增加,可能是導致其豐度與養分及有機質呈現顯著正相關的原因。此外,本研究發現假單胞菌屬、鞘脂單胞菌屬、大理石雕菌屬與土壤化學指標均無顯著相關性,而韋俊等[36]研究表明假單胞菌屬與鞘脂單胞菌屬與土壤化學性質均呈顯著相關性,這是可能由于研究區土壤類型、質地不同以及基礎理化性質差異導致微生物優勢菌群相對含量的不同??傮w來說,在亞表層通過有機肥的大量施用提高了土壤中優勢菌屬的比例,促進土壤中的養分轉化,同時土壤pH值和營養物質含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土壤微生物的組成。

4 結論

亞表層培肥結合地表覆膜措施可促進鹽分淋洗并有效抑制地表返鹽,顯著地降低各深度土層土壤pH,在一定程度上調節土壤酸堿度,同時提高了當年10—30 cm、30—40 cm土壤有機質及速效養分含量。

亞表層培肥處理均顯著提升了芽孢桿菌屬(Bacillus)、交替赤桿菌屬(Altererythrobacter)、降解類固醇桿菌屬(Steroidobacter)、鏈霉菌屬(Streptomyces)與諾卡氏菌屬(Nocardioides)等優勢菌群豐度,土表塑料薄膜覆蓋不影響微生物多樣性(Shannon指數和Simpson指數)和豐富度(ACE指數和Chao1指數)。

芽孢桿菌屬、交替赤桿菌屬、降解類固醇桿菌屬、鏈霉菌屬與諾卡氏菌屬相對含量均與收獲后0—40 cm土壤養分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與pH值呈極顯著負相關,但與全鹽含量無顯著相關性。

綜上所述,亞表層培肥結合地表覆膜一方面可使土壤有機質及氮磷鉀速效養分含量快速增加并有效緩解鹽分表聚,另一方面可改善土壤微生物區系結構及豐度,因此,亞表層(10—30 cm)培肥 + 地表覆膜可作為西北干旱氣候條件下鹽堿土改良的有效耕作措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色妞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毛片视频网|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久久精品电影| 人妻精品久久久无码区色视| 最新国产你懂的在线网址|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国产性生交xxxxx免费| 精品三级网站| 自拍偷拍欧美|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傲雪网| 五月激情综合网|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香蕉精品在线| 偷拍久久网| 成人欧美日韩|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免费无码网站|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 综合五月天网| 就去色综合| 亚洲综合九九| 色妞永久免费视频| 青青久视频|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免费国产好深啊好涨好硬视频| 欧美精品1区|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欧美成人A视频|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小蝌蚪亚洲精品国产|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综合亚洲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青草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久久特级毛片| 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狠狠亚洲五月天|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精选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91欧美亚洲国产五月天| 亚洲第一区在线| 精品無碼一區在線觀看 |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麻豆国产精品|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观看热2 |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曰AV在线无码| 国产毛片不卡|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亚洲最大福利网站|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无码|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五月天天天色| 国产经典免费播放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波多野结衣国产精品|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