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風
2018年7月10日,“‘緣夢行動 愛促團圓2018年四川認親大會”在成都舉行,來自成都、綿陽等地的六組兒童被拐家庭骨肉團聚。而在這六起兒童被拐案中,有兩起是熟人作案,其中一起是被拐兒童母親的結拜姐妹所為。事情發生在1980年,當時家住綿陽市三臺縣的小男孩向明才4歲。向明的母親有個情同手足的結拜姐妹楊某。一天,楊某表示想帶向明到河南去玩,向明的母親想都沒想就答應了——好姐妹帶孩子出去玩,有什么不放心的?正好讓兒子見見世面!可是,向明被帶走多天后,仍沒有回來,向明的父母開始著急,猛然意識到兒子可能被拐賣了。相關線索顯示,楊某把向明帶到了河南新鄉。向明的父母趕緊前往新鄉尋找,幾經輾轉,終于找到了楊某。但楊某矢口否認向明曾跟她在一起。向明的父母懊惱不已,立即報警。公安機關立案后進行了一番調查,但由于當年技術手段比較落后,只能靠人力走訪,案件進展緩慢。直到30多年后的2018年,公安機關經過全國DNA信息系統比對,最終確認向明被拐賣到了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位邱鄉,已改名叫韓玉林。被拐賣38年后,向明終于跟父母團聚!
另一起兒童被拐案,始作俑者說起來令人難以置信,竟然是孩子的親爺爺。1991年,家住成都市郫都區的蔡連書與丈夫胡鳳剛因家庭瑣事爭吵后,負氣出走。當時正值農忙時節,胡鳳剛不得已把年僅2歲的女兒胡冬梅寄養在爺爺家。胡冬梅的爺爺與老伴是二婚,老兩口對胡冬梅并不歡迎,嫌她太吵,照看起來很麻煩。幾天后,在老伴慫恿下,爺爺把胡冬梅送到都江堰一個朋友家。沒過多久,胡冬梅就被拐賣了,經多次轉手,最終被河北省邢臺市一對夫婦收養。蔡連書得知女兒丟了,與丈夫都很后悔,開始四處尋找,但一直無果。直到2018年,經全國DNA數據庫比對,分離27年的一家人才得以團聚。
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對外發布的數據顯示,在拐賣兒童犯罪案件中,利用熟人關系作案是一大特點。
同樣,在很多兒童被性侵案例中,“熟人”的身影也頻頻出現。不久前鬧得沸沸揚揚的上市公司董事長王某涉嫌猥褻女童案,就是典型的熟人參與作案。2019年6月30日,一名9歲女童在上海一家酒店被王某猥褻,而中間的“牽線人”周某居然是受害女孩媽媽的朋友!周某當日跟受害女孩的媽媽謊稱要帶女孩去上海迪士尼玩,女孩的媽媽不假思索就同意了。她萬萬想不到,周某會把孩子帶到上海某酒店并遭王某猥褻。事后,受害女孩跟母親哭訴,母親立即報警,案件引發全國關注。
中國兒基會女童保護基金發布的“女童保護”2018性侵兒童案例統計及防性侵教育調查報告顯示,2018年監測媒體報道案例共317例,其中性侵兒童案件中熟人作案210起,占比高達66.25%。這里所說的熟人包括親友、老師、鄰居等。
除了被拐和性侵,因輕信熟人,還可能讓孩子陷入更危險的境地,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7月份發生的杭州女童章子欣被租客帶走并最終遇害的慘劇讓人悲憤、扼腕。此案的致命點同樣是相信熟人。其實,帶走章子欣的兩名租客原本并非孩子的熟人,他們把自己變成“熟人”的過程,簡直就是一個連環騙局。章子欣和爺爺奶奶一起住在千島湖景區附近的淳安縣千島湖鎮清溪村。一天,村里來了兩個自稱夫妻的廣東口音的人,以酒店太貴為由,在章子欣的爺爺奶奶家租房。而在此之前,這兩人經常到章子欣奶奶的水果攤買水果,并不時給章子欣買零食。在帶走章子欣之前,兩名租客跟章子欣及其爺爺奶奶混得很熟,章子欣很黏這兩個人,為他們后來順利帶走章子欣創造了條件。7月6日,兩租客以帶章子欣到上海參加朋友的婚禮并在婚禮上當花童為由,帶走了章子欣。按理說,讓兩個不知根底的人帶走孩子,簡直匪夷所思,可章子欣的爺爺奶奶覺得跟兩名租客已經很熟了,完全沒有警惕,直到租客未能如期帶章子欣返回,才發現事情不妙。只可惜為時已晚,悲劇不久便發生了:章子欣不幸遇害,兩名租客隨后自殺。
2019年,從6月30日到7月6日,短短一周內,兩名兒童被熟人帶走后出事,一人遭猥褻,一人喪命,無疑給廣大家長敲響了警鐘:熟人正威脅兒童安全,需嚴加防范。
毫無疑問,熟人作案因帶有欺騙性和迷惑性而更容易得逞,但根本原因還是家長和孩子缺乏安全意識,給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機。嫌犯一般就是利用家長無防范之心,兒童年幼無知來虛構事實,或以錢財引誘和甜言蜜語哄騙,取信于兒童及其監護人后實施作案。
幾年前發生在駐馬店市的一起兒童拐騙案,被拐兒童居然是大白天在大街上被“熟人”從媽媽懷中騙走的!在“騙”的過程中,“熟人”使出了小恩小惠做糖衣炮彈,讓這個媽媽絲毫不設防。出事當天,原本媽媽抱著一歲半的孩子在家門口曬太陽。同院租住的一名房客帶著一男一女兩個“朋友”從外面回來,熱情地跟她打招呼,約她一起去逛街。年輕媽媽欣然同意,抱著孩子跟三人一起來到一家小商品市場,一路上有說有笑。其間,租房客給小男孩買了一只棒棒糖和一套衣服。逛了一會兒,租房客很隨意地跟孩子媽媽說:“累了吧?我幫你抱一會兒!”年輕媽媽想都沒想,就把孩子遞給了租房客。剛開始,抱孩子的租房客還邊走邊跟孩子媽媽聊天。可聊著聊著,孩子媽媽發現沒人應聲了,回頭一看才發現那三個人都不見了,她的兒子也不見了……
還有些家長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識,粗心大意,盲目相信熟人,結果將孩子置于危險境地。曾有一家三口從農村老家來到青島打工,因經濟條件所限,一家人租住在一個大雜院里。女主人姓陳,女兒小琪9歲。跟陳女士同院住的還有一戶打工家庭,有個女兒小麗跟小琪年齡相仿。兩個女孩經常一起玩、一起上學,兩家關系處得也不錯。有一次,小琪患了流感,需要在家休息,而陳女士和丈夫工作忙,不能請假陪孩子。恰好小麗的爺爺從老家來青島幫兒子一家做飯,陳女士便拜托小麗的爺爺幫忙照看小琪。不久,陳女士發現女兒內褲上經常有污漬,有時還有血跡。帶女兒到醫院一檢查,女兒竟患了婦科疾病。更讓陳女士難以接受的是,小琪已遭到小麗爺爺多次猥褻!
面對熟人,人的安全防范意識會陡然下降,成年人如此,孩子更是這樣。這是侵害兒童案中各類熟人易于得手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面對熟人不好意思拒絕,或心存僥幸,也會將孩子置于危險境地。
江蘇曾發生一起孩子被鄰居帶去游泳不幸溺亡的案例。張某和陳某兩家是關系很好的鄰居。一個夏日的午后,張某帶10歲的兒子小磊回家,正好遇見陳某出門。陳某計劃去附近的水庫游泳,看到張某父子倆,便邀他們一起去。張某有事去不了,陳某便熱情地問小磊:“想不想跟叔叔一塊兒去玩水啊?”小磊歡呼雀躍,要跟他一起去。張某因擔心安全問題,沒有當即答應。其實小磊三歲時就學會了游泳,但張某覺得兒子離開自己的保護,還是不放心。陳某看出了張某的心思,說:“信不過我是吧?”這無疑是將了張某一軍,他不好意思再拒絕,心想應該沒問題吧,便把兒子交給了陳某。可結果還是發生了悲劇,小磊在深水區溺亡。肇事的“熟人”有時雖無惡意,但對孩子造成的侵害結果是相同的。這就要求家長為孩子把好安全關,而不是心存僥幸,甚至因為磨不開面子而置孩子的安全于不顧。
此外,認知上的模糊和“家丑不可外揚”等心態,也在無形中助長“熟人”作案的囂張氣焰。比如,對于兒童性侵事件,社會輿論往往回避“性侵”這類“罪惡”假設,以保全孩子的所謂清白。在某些人的潛意識里,甚至沒有“猥褻兒童”的概念,反而把罪惡誤解為對孩子的親昵與關愛,特別是發生在熟人、親戚甚至親人之間的“猥褻”行為,更容易被模糊甚至忽視。一段曾引發軒然大波的網絡視頻就是印證。在珠海市的一輛公交車上,一男子不停地親吻一名女童的面部和嘴唇,甚至一度讓女童站在自己兩腿之間并抱緊女童親吻,整個視頻時長接近3分鐘。很多網友認為該男子有猥褻女童的嫌疑,珠海警方隨即介入調查。但結果是:該男子是女童的生父,當時是在哄女兒開心。男子的妻子也為丈夫作證:他平時絕無猥褻行為,那只是愛的表達方式,是網友對他的行為產生了誤會。更有甚者,曾有母親在聽到10歲的親生女兒說父親對她性侵時,責罵女兒亂說、撒謊。而在得知事實真相后,這位母親又用諸如“爸爸會不要你”“別人會恥笑你”“將來嫁不出去”等語言恐嚇女兒,阻止女兒說出真相。有個案例更加觸目驚心。一個名叫戴慶成的男子16年間性侵了116人,其中許多是跟他相熟的孩子。被刑拘后他說,因為沒有人報案,他一直平安無事,膽子便越來越大。
可以說,正是這些不正常心態和社會偏見,給“熟人”作案提供了空間,甚至導致這種罪惡蔓延。
熟人更有可能危及兒童安全,已是不爭的事實。那么,面對這一現實問題,家長又該如何應對呢?
首先,要樹立“熟人”也需防范的意識。在孩子的安全問題上,家長千萬不能對熟人放松警惕。在現代社會,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和虛擬社交的普及,“熟人”和“陌生人”的界限正在發生著改變。很多所謂的“朋友”“熟人”,其實我們并不了解,都是需要防范的。當然,這并不是要把我們的社交搞得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但關系到孩子安全的事情都是大事,防范之心絕對十分必要,不能有絲毫僥幸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尤其要防備以下幾類人:獨居的男性、與自己有矛盾糾紛的人、嗜酒的人、性格怪異的人、有債權關系的人。與此同時,家長要讓孩子有危機感,告訴孩子這個世界雖然值得信賴,但仍要留意可能存在的風險。讓孩子時刻繃緊安全之弦,不僅對陌生人保持警惕,對“熟人”也要保持戒心。要讓孩子明白,壞人并非都是一眼就可以看出來的“怪叔叔”。從外觀上看,壞人與好人并無差別,有些壞人甚至表面上看起來很和善、很熱心,但正是這些讓你不會防備的人,在有可乘之機時便會露出惡魔的一面。
其次,教會孩子防范“熟人”基本攻略。一是向孩子普及性知識。盡早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隱私部位是哪里,這些部位不能隨便讓包括親人親戚、阿姨叔叔、老師同學在內的任何人觸摸,尤其是反復撫摸。幫孩子厘清和熟人接觸的邊界。即使是父女之間,身體仍然是有界限的。女童保護基金負責人、鳳凰網公益主編孫雪梅建議:“告訴孩子,他人若在不必要卻有意識的情況下觸碰你的隱私部位,屬于性侵害的一種。無論對方是熟人還是陌生人,是親人或你認為有權威的人,都要勇敢拒絕。不光是隱私部位,還有別的身體部位,如果讓別人觸碰到,讓你感覺奇怪、別扭、不安全或者不舒服,同樣要拒絕,并向家長或其他可以信賴的成年人求助。”二是培養孩子的安全防范能力。用一些小游戲模擬熟人易施展的騙術,教孩子分辨;抓住相關社會新聞事件,主動為孩子科普安全常識;讓孩子牢記手機號、報警電話等有用信息,以備不時之需。三是教孩子正確處理突發事件。教育孩子面對犯罪行為時,只是躲開和拒絕是不夠的,因為孩子從體格上說處于劣勢,即使拒絕,效果也微乎其微。要告訴孩子遇到類似的情況一定不要害怕,如果是在公共場合要大聲說“不”,并且呼救。如果是單獨相處要明確對加害者說我會告訴爸爸媽媽。不管對方如何威脅,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告訴家人。
最后,全社會構筑兒童安全“防火墻”。防止兒童被“熟人”侵犯,安全防護措施不可少。一是家庭監護。兒童安全的第一責任人是父母,預防“熟人”作案更是如此。家長注視的目光,才是孩子安全的保障,不要輕易讓孩子走出你的“視線”。監護孩子時家長要用心,除了關注陌生人,還要觀察熟人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對孩子的舉動有無異常,主動為孩子把好安全關。在給孩子洗澡時,要仔細觀察孩子身上有無傷痕,詢問孩子隱私部位是否感到不舒服。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保持溝通順暢。通過日常溝通,及時發現問題并第一時間處理。當孩子受到侵害又不愿開口表達,或受到加害人威脅不敢說出實情時,要多加引導,必要時可撥打12355向心理咨詢專家求助,同時收集相關證據,及時報警并向警方出示證據。二是學校護航。長期接觸相關案件的一位法官建議,將包括性教育在內的安全教育納入中小學必修課程。學校是集中進行安全知識科普的最佳場所。不僅要針對孩子,還要覆蓋家長和教職人員。可邀請專業的兒童保護機構和專業的師資對學生、家長以及教職人員進行科普。三是社會監管。堵住社會治安管理漏洞非常必要。有法官建議,要加強社區、城中村、外來務工人員聚居地的安全管理,加大安保人力物力投入,拓寬安保巡邏范圍,增加隱蔽場所的監控設備布控密度。對學校、幼兒園及其他教育機構內部教室、走廊、樓道等公共區域實行監控全覆蓋,最大限度地震懾不法分子,壓縮其作案空間。法官還建議建立綜合預防和救助機制,設立針對兒童犯罪大數據庫,重點建設犯罪人員信息庫,科學設置信息庫開放權限,與社區、監獄、法院、教育部門建立信息共享查詢平臺。加強對幼兒園、中小學校、培訓機構及相關安保行業等密切接觸兒童的從業人員的監管,建立背景調查、禁入和警示規則,最大限度地避免“大灰狼”出現在孩子身邊,并借“熟人”身份伺機危害孩子安全。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