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湛江市嶺南師范學院附屬中學 李文送
品讀《人民教育》2019年第5期核心議題“中國教育現代化開啟新征程”系列文章,我深刻認識到,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第一資源,教師要在教育現代化戰略框架下繼續成長。
教育現代化需要教師有“定”的立場。中國教師要始終堅定“中國立場”不動搖、不褪色,全心全意地建設有中國心、中國魂的教育現代化事業。
教育現代化需要教師有“變”的思維。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和自己,主動求變,自覺成長,積極學習,勤于實踐,樂于反思,不斷夯實自身學識,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提高信息素養和專業能力,提升教學水平和育人境界,讓自身的教育教學更具時代性,勇當教育現代化建設大潮的“弄潮”。
教育現代化需要教師有“合”的智慧。教師要善于整合各種資源,尤其是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資源;要融合不同學科的教育思想和智慧,以綜合的視角培育完整的人;要對不同的文化、教育和個體持理解、尊重、包容的開放態度,還要學會與人工智能相伴共舞。
安徽省合肥市琥珀名城小學教育集團 丁元春
品讀《人民教育》2019年第5期《我心中的理想學校》—文,我一邊想象著一所理想學校應有的樣子,一邊審視著當下學校所呈現的萬千景象。理想學校是一個方向,當下學校走向“理想”需要從“轉向”開始。
一是關注對象由“抽象”轉向“具體”。理想學校是一個充滿個性化學習的場所。每個兒童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其個性化的學習路徑,理想教育就是要結合每個兒童的實際情況,為其量身定制個性化的學習目標。這里所說的目標不僅是知識目標,還包括情感目標、行為目標等。
二是培養標準由“顯性”轉向“隱性”。當下的學校普遍更側重于顯性知識的教授,即培養學生的讀寫、記憶和計算等能力;而面對未來人工智能的挑戰,理想學校必須主動轉向,在重視顯性知識的同時也重視隱眭知識的培育,即注重積累兒童的活動經驗,培養其團隊合作、傾聽和交往等能力,教他們如何處理不確定性。
三是關注目標由“成績”轉向“成長”。“成績”似乎一直是學校教育所追求的目標之一,而面向未來的理想學校將徹底實現目標的轉向——“成長”將成為理想學校的目標。在這樣的學校里,學生不會再為挫折和失敗而苦惱,他們遇到問題時會欣然接受,也更愿意接受挑戰,善于面對挫折,因為每個人都在努力地成為更好的自己。
陜西省寶雞市金臺區逸夫小學 劉紅娟

《人民教育》2019年第5期《感恩教育的行動詮釋:在實踐中懂得“做人的道理”》一文深刻、具體地闡述了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及實踐經驗。筆者認為,感恩教育重在思源和喚醒。
首先,要讓孩子明白恩源在哪里。感恩教育的“恩”不單是指父母親情的付出,還包括社會、政府、學校、教師以及他人的付出。要讓孩子體悟到,我們之所以能夠感到愉悅和幸福,不僅是依靠著小家小愛,更是依托于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因此,感恩是珍惜、關愛,也是善良、寬容,更是付出、回報!
然后,要讓孩子知道感恩到底該做些什么。忠、孝、節、義怎么體現?怎樣感恩父母,感恩社會?感恩不是刻意做出來的。大到面對大是大非時的判斷抉擇,面臨災難時的悲憫之心,小到不隨手亂丟垃圾,過馬路遵守交通規則等,要讓感恩的意識融入每個生活細節,在孩子舉手投足間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