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王貞虎
中藥治療遵循辨證施治的原則,因人而異。一大部分患者虛實夾雜,故治療時宜標本兼治。治標往往從風、痰、火、瘀著手;治本往往以培補肝腎為主。

全面地看,中醫傳統的養生觀普遍適用于高血壓病患者。養生要點包括調暢情志、紓緩壓力、生活規律、勞逸結合、適量運動、飲食健康等。在遵從中醫養生觀的基礎上,服用中藥調理是中醫治療高血壓的主要方法。
中藥治療遵循辨證施治的原則,因人而異。一大部分患者虛實夾雜,故治療時宜標本兼治。治標往往從風、痰、火、瘀著手;治本往往以培補肝腎為主。盡管近代研究某些單味中藥有直接降壓作用,如羅布麻、鉤藤、夏枯草、臭梧桐、豨薟草等,但其強度較弱不能單獨發揮降壓作用,往往與其他中藥組成復方合用。總體來講,中藥降壓是間接作用于多個環節、多靶點,且療效出現較為緩慢,但一旦有療效,這種療效的維持時間往往較西藥為長。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一般而言,早期、輕度的高血壓、更年期發生的高血壓、以診所血壓增高為主的“白袍高血壓”,可以先行試用中藥。經過3至6個月治療,如血壓降至正常且穩定,是可以不服用西藥的。但如果是中、晚期的高血壓;血壓高得離譜;或已經有心、腦、腎等嚴重并發癥的高血壓,這時應建議患者以西藥治療為主,以策安全。
當然,對這些患者可以中西合并治療。中西合并治療有三大好處。一是有可能發揮協同降壓作用,減少西藥的品種和劑量;二是可能減輕西藥導致的某些副作用如頭痛、水腫、性功能減退等;三是改善長期患病者虛弱的體質從而改善生活質量。
真正的原發性高血壓,病情較為嚴重者,停藥了血壓就會增高,有的還會產生“反跳作用”,即所謂“撤藥綜合征”。因此,不能貿然停藥。但也有一部分人不該倉促接受藥物治療而接受了治療;一部分輕度高血壓患者過度藥物治療,最終導致血壓過低,患者常會出現頭暈、乏力、提不起精神等癥狀。如患者不常測量血壓,還以為是高血壓導致這些癥狀。接診的患者中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這時候醫生往往會建議患者在加用中藥的基礎上逐漸減少西藥的品種和劑量,并嚴格測量血壓。在保證血壓正常和平穩的前提下,逐漸停用西藥。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是安全的,換句話講,要不要終生服藥,要看血壓情況。如果血壓正常且穩定,停藥后并不出現反跳,為什么不能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