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喬凱凱
兒子的年齡不大,對零花錢的要求卻是越來越高。前兩年,還是我給他多少他就花多少,現在可倒好,總嚷嚷著零花錢不夠用。怕兒子養成花錢大手大腳、不懂節制的習慣,我就騙他說家里很窮,如果他這樣花下去,我們以后可能連飯都吃不上了。這一招還挺管用,很長一段時間,兒子不再多問我要零花錢。
直到有一次,我去接兒子放學時,他和一群同學站在校門口等待。天氣很熱,其他同學手上都拿著飲料或者冰棍,兒子手上什么都沒有,眼巴巴地看著其他同學大快朵頤。我問兒子:“你想吃怎么不買?”兒子猶豫了一會兒,認真地回答:“我想把零花錢攢起來,萬一咱家吃不上飯了,可以拿出來用。”我當時感覺又好笑又心疼,沒想到自己隨口說的一個謊給兒子造成了這么重的心理負擔。放任自流不行,哭窮也不行,到底該怎么辦好呢?
第二天是周末,我按照之前的約定帶兒子去公園玩。由于走得匆忙,到公園時我才發現自己沒帶手機,而且身上只有100塊錢。“媽媽今天只帶了100塊錢,夠用嗎?”我掏出錢給兒子看。聽了我的話,兒子似乎有所擔憂,但很快他就笑了起來:“沒事,咱們好好安排一下怎么花。”
接下來的一天,兒子表現得特別有主見,而且特別懂事。要是平時,他肯定每樣游樂設施都想玩,但因為知道了“家底”,他只選擇了幾種最喜歡的。中午,我和兒子去吃東西,我要了一份涼皮,兒子打算要一碗牛肉面,但看到牌子上的價格時,他猶豫了一下:“牛肉面12元,雞蛋面8元,我還是要一碗雞蛋面吧,能省4塊錢,咱們回家坐公交車的錢就有了。”
雖然受了一天“委屈”,但晚上回到家時,兒子十分高興。我突然想,何不試試讓孩子學理財呢?這樣一來,他對家里的收入和開支有了大概了解,花起錢來肯定更有規劃。對于我的這個想法,我的先生也很贊成。于是,我們給了兒子一個賬本,讓他負責記賬。我們告訴他,爸爸的工資用來儲蓄,用作以后他上大學或者我們養老的資金,這個錢輕易不能動。媽媽的工資用作支付日常開銷,負責全家一個月的衣食住行。
自從我們開始有意培養兒子的理財能力,兒子變得勤快、認真了,每花一筆錢都要記在賬本上,有時發現錢花得多,他還會皺起眉頭心疼不已。當然,他自己的零花錢也花得更有節制了,“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了,我可別搞出財政赤字來。”兒子一臉憂心地說。而驚喜的是,在母親節那天,兒子竟然還為我準備了一份禮物,他說這是從其它地方省下來的錢,因為他覺得這樣才更有意義。
很多家長可能都糾結過,到底要不要讓孩子知道家里的收入狀況。其實,我們可以試著讓孩子參與到家庭開支的管理中,讓孩子對家里的經濟狀況有更直觀更深入的了解,這不僅能增加孩子的家庭主人翁意識,更會幫他們樹立正確的理財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