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繼立
蚯蚓又稱“地龍”,是一種無脊椎動物。它生活在泥土里,為人類松土施肥,提升了土壤吸水和保水能力,讓空氣和水更容易抵達植物的根部。蚯蚓挖掘的洞穴與通道有助于土壤更迅速地排水,是名副其實的改良土壤的“功臣”。
美國奧利維博士估計,如果15畝土地中有100萬條蚯蚓棲息,完全可以代替三個熟練的園丁全年每天輪流干八個小時的勞動。多年來,有些國家的農民實行“免耕法”,他們用增加土壤中蚯蚓種群數量的方法來代替機械耕作,既節省了人力物力,又改良了土壤。
蚯蚓對植物生長的貢獻是巨大的。蚯蚓縱向棲息在土壤中,頭朝下吃食,以土壤中的腐殖有機物和泥土為食,每天能吞吃相當于自身重量的有機物質,其中約有一半作為糞便排積在地面。據國家農業部肥料質檢中心等單位對蚯蚓糞的檢測,蚯蚓糞中含有豐富的氮磷鉀、腐殖酸、氨基酸、蛋白酶和有益的微生物,并具有顆粒均勻、透氣保水、無味衛生、肥效持久等特點。因此,蚯蚓糞是一種理想的天然生物肥。蚯蚓糞中的蚯蚓酶還可以殺死土壤中的病毒、有害菌和對植物生長有抑制作用的物質。
蚯蚓也是改善環境的能手。蚯蚓是分解者,即固體廢物的活體粉碎機,它可以分解掉人類生產的有機垃圾,從而使有機物更容易被微生物分解,變為供植物利用的物質,提高土壤養分循環速度。蚯蚓能在棲息的環境中吸收分解污染物質,如有機農藥、重金屬、放射性物質等,它還能與微生物協同合作凈化水質,是個合格的“凈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