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邱勝
作為食用菌資源大省,貴州食用菌有22個科72個屬268種,種類占全國的80%以上。食用菌產業已成為貴州精準扶貧的新抓手,農業結構調整的新路徑。
位于梵凈山腳下的印江自治縣木黃鎮,以食用菌為主導產業,在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中走在了前列。2016年10月5日,時任貴州省委副書記、省長孫志剛在木黃食用菌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調研時點贊這里的蘑菇為“梵凈仙菇”。
木黃食用菌落地生“金”。木黃鎮種植大戶張仙發說:“我現在一年保底收入10多萬,食用菌不僅改變家庭,也改變了村落,更改變了這里的環境。”如今的木黃,大伙一心發展食用菌,不再上山伐樹,綠水青山又回來了。
食用菌作為繼糧食、蔬菜、果樹、油料之后的第五大產業,已成為貴州精準扶貧的新抓手,農業結構調整的新路徑。
貴州發展食用菌的底氣在哪?
“貴州具有豐富的菌材資源。”貴州大學農學院教授徐彥軍說,在貴州,茶園、經果林等修剪的枝條每年約有200萬噸,秸稈等原料近4000萬噸,這為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了基礎原料。
撕膜、滅菌、采摘……記者走進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太平營食用菌種植基地的菌棒生產車間,30余名工人正熱火朝天地忙著制作茶樹菇菌棒。
依托食用菌專業技術支持,基地把木屑、棉籽殼、秸稈等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發展茶樹菇、香菇、黑木耳等食用菌產業,推進食用菌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
基地負責人李春學說,基地日生產食用菌8萬棒,實現年銷售收入8000萬元、利潤2500萬元以上。
“竹蓀、冬蓀、香菇、羊肚菌、牛肝菌、雞樅菌、蜜環菌、桑黃菌、金針菇、海鮮菇、杏鮑菇……貴州是我國菌類資源極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具有巨大開發潛力。”貴州省科技廳農業農村科技處處長項志宏說,食用菌種植周期短,產生的效益高,推進貴州食用菌裂變式發展已成為當務之急。
作為食用菌資源大省,貴州食用菌有22個科72個屬268種,種類占全國的80%以上,僅次于云南,采收期在4至11月,較云南長2個月。
“這些豐富的資源決定了貴州可以建成以竹蓀、冬蓀為代表的珍稀特色食用菌撫育基地。”貴州科學院院長譚紅說,要馴化培育更多貴州特色優質菌種,推動貴州食用菌產值不斷增長。
依托先天的優質資源,貴州科學院、貴州省農科院、各高校科研人員積極探索解決食用菌發展問題,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合作社、農民為主體,以科技示范園區為載體,規模化種植食用菌。
截至2018年年底,貴州食用菌種植面積達20.3萬畝,產量89.6萬噸,產值101.5億元,連續3年實現倍增式增長;銷售量達85.6萬噸,商品率95.6%,銷售收入96.9億元。
“貴州生態好,長出的野生菌無污染”幾乎成為共識,貴州野生菌知名度逐步提升。“織金竹蓀”“大方冬蓀”“黎平茯苓”……一個個食用菌品牌相繼出現。
時下,正處于各種菌類快速生長期。
在安龍縣食用菌產業園區內,農戶正忙著產菌棒、養菌絲、上菌棒,為新一年的香菇豐收季做準備。
招堤街道銅鼓井村的精準貧困戶羅安義正在棚里挨個撕掉菌棒的外膜,他家今年種了6個大棚的食用菌,預計一年能掙七八萬。
目前,安龍縣打造了“一園一鎮九區”(食用菌產業核心示范園、蘑菇小鎮、9個鎮辦小區)的食用菌產業布局,全縣食用菌種植面積從2016的200畝擴大到如今的13000畝,產值突破10億元,帶動群眾發展15306戶69036人。
“菌群產業”富千家,百姓歡樂笑哈哈。水城縣積極推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以市場為導向,著力把食用菌產業打造成引領農業發展的新興產業。
食用菌產業發展起來,就業有門路,收入有保障,脫貧致富有希望。
水城縣菌種場入駐姬官營村后,顧明鳳一家用一部分土地入股菌種場,另一部分種植了楊梅、櫻桃等果樹,如今成了“工資族”,日子越過越紅火。
“菌種場建在家門口,不用外出就有班上,每天8小時的上班時間,能夠拿到100元工資。”姬官營村土橋組52歲的貧困戶顧明鳳邊揀菌棒上架邊說。
貴州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來,將食用菌產業作為助推全省脫貧攻堅的重要特色優勢產業大力發展,在各縣廣泛推廣。如今,小小的食用菌為全省貧困戶增收撐起了“致富傘”。
“玉米每畝產值約680元,而種植食用菌的每畝產值是玉米的46倍。”貴州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楊昌鵬說,“計劃到2019年,貴州全省食用菌種植規模將從現在的10億棒增加到40億棒,產量240萬噸,產值300億元,累計帶動50萬人脫貧。”
上世紀80年代,貴州科學院的食用菌專家攻破竹蓀人工栽培技術難題,掀起了全國食用菌研究熱潮。
作為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王英杰、胡寧拙、張雪岳、何紹昌等為貴州食用菌作出巨大貢獻,他們當年培養的技術人才,現已成為貴州食用菌產業的中堅力量。
他們化身“科技特派員”走進基層,在貴陽、畢節、銅仁等地開展服務,為當地產業發展規劃出謀劃策,為當地菇農、合作社提供技術支撐與咨詢服務,3年來累計服務2000余次,培訓700多人。
大型真菌分類專家鄧春英,近5年來帶領團隊走遍貴州省9個市州,開展了月亮山、思南、印江、草海等地的大型真菌本底調查,收集、分離并保存了20多種珍稀的野生菌菌株。
為了第一時間了解食用菌種植情況,鄧春英不僅在每個種植冬蓀的基地將自己的個人電話公開,還建立了專門的微信群,只要種植戶有疑問,她會以最快速度趕到現場解決。
“童茸出土后,用濕潤腐殖質直接覆蓋在上面。”
“在蟲害防治中不宜使用化學農藥。”
“采摘的要及時平放于透氣的竹筐和熟料框內。”
5月10日上午,貴州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正開展野生菌資源調查及保育知識培訓,深入淺出地向學員講解了野生菌分類、資源分布、調查及采集方法,還有松茸和松乳菇保育、采收規范以及松露等野生菌仿野生栽培、產品生產等知識。
曾任云南楚雄州林業科學研究所科技推廣部主任的楊彝華,2018年2月,作為高層次人才被貴州科學院引進到貴州省生物研究所工作。
在銅仁市、黔南州和黔西南州等地,楊彝華和她的團隊建立了4000畝野生菌保育示范基地,3年內計劃推廣到50000畝。
在貴州,像鄧春英、楊彝華這樣的食用菌專家常年奔走于全省的食用菌基地和山林,圍繞食用菌資源收集、品種選育、種植、示范到深加工,整個產業鏈不斷開拓創新、攻克難題,多項關鍵技術取得進展。

劍河縣“一縣一業”南高食用菌基地。(貴州圖片庫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