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鋒
德國5G網絡建設將不排除華為的消息引起德國社會關注,德國經濟界認為,這表明德國回歸到符合自身利益的正確軌道上,也是對經濟界加強對華經貿關系的呼聲和要求的回應。但也有一些政界和傳媒界人士繼續在此事上渲染“中國威脅論”,呼吁德國社會“警惕”。
一部分德國人對中國懷有的這種警惕心理,筆者在多年與德國一些人士的交流中也有所感受。德國在二戰后以經濟和科技立國,尤其在高科技領域長期擁有核心競爭力,非常珍視科技與經濟發展為德國帶來的貿易與市場機會。當面對來自中國產品的競爭,尤其是中國經濟的科技支撐力度越來越大,商品中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專利申請數越來越領先的時候,德國經濟界自然會產生一些擔憂。
但在與中國企業的密切合作當中,許多德國企業感受到這種擔憂是不必要的,中德經貿存在諸多互補方面,與中國加強合作也能使德國獲益良多。德國的大企業如戴姆勒、西門子、SAP都與中國企業保持了密切合作。
另一方面,德國一些媒體與政界人士,將經濟界的一些擔憂放大為政治化的描寫,把中國視為價值觀上的“異類”,結果讓來自經濟與制度上的擔憂同德國自身歷史和文化的復雜心緒糾纏在一起。德國處于歐洲中部,歷史上一直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地緣政治壓力,從而始終對強大外部力量抱有一份敏感和警惕。冷戰時期,作為東西方陣營對峙的前線,德國上空被隨時可能發生的沖突和戰爭陰影籠罩。冷戰結束后,德國仍處于兩個曾經分屬不同制度的區域融合和動蕩的過程中,對不斷變化的形勢有恐懼心理,而中國的快速發展所產生的競爭壓力使德國人內心深處的擔憂找到了針對性。
這種擔憂應該并且可以通過中德兩國社會的持續性交流得以化解。中德經濟界已經有很多雙贏或者多贏的案例,要使這種案例轉換為有效話語供給兩國社會。在當前單邊主義、孤立主義盛行的世界,中德尤其應共同努力積累起建設多邊主義的信心。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離不開中國,中國期待自身發展能夠給世界其他國家帶來更多機會,這是中國和平發展的基本邏輯,這一邏輯需要通過交流來改變目前中國話語供給不足而德國理解片面的現實。中德雖然社會制度不同,但同樣能夠給兩國人民提供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聚焦于這個共同的出發點,就能夠少一些對不同制度形式或者價值觀分歧的糾結。
中國人在介紹自身發展成就時,也要考慮更多地融入德國乃至歐洲的變量,在視角與表達方式上更加多元。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經濟多年保持快速穩定增長,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奇跡。這其中有與德國這樣的發達國家攜手合作的成果。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在30%以上。2018年中德貿易額達1993億歐元,中國連續3年成為德國最大貿易伙伴,約90萬個就業崗位與中國的需求密切相關。中國的發展為包括德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提供了活力。從人類共同發展與共同利益的高度利用好這些事實與數據,彌補中德“話語赤字”,盡可能消除偏見與誤會。▲
(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