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英軍
一個久未聯系的客戶,加了我的微信。沒容我主動打招呼,她的消息就過來了:“你怎么用這么丑的頭像,看著都惡心,趕緊換了。”我回了一句“你好”,沒再搭理她。晚上,她又發來消息:“讓你換個頭像,怎么這么難?網上那么多好圖片,你就不能換個順眼的。”我解釋:“這是我最喜歡的女生精心給我挑的,我感覺挺順眼的。她喜歡,我喜歡,就夠了。再說,就一個頭像而已,你忽視它就成了。”她繼續噼里啪啦地說:“這女生什么眼光啊?就這,還好看?我看,你倆的審美都有問題。”最后,我主動把她拉黑了。
一段時間,“撿瓶子”成了我的一個話題。我習慣用它編寫各種文字,自娛自樂。熟人,我會告訴他,這只是一個簡單的人設,別當真;不熟的人,我會告訴她,撿瓶子就是撿垃圾。其實,“撿瓶子”是我的減壓方式。偶爾寫點文字,記錄一下生活的瑣碎,我自己高興就夠了。可是,小楊不干了。那天,小楊突然給我發過來一堆文字:“你不是喜歡撿瓶子嗎?看著我就生氣。我不允許我的朋友撿瓶子,除非你不是了。”乍一看,我還挺感動。腦筋轉了3秒后,我生氣了。我撿不撿瓶子,跟你有什么關系?愛看,你就看;不愛看,可以一笑而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態度,不同的人有自己的減壓方式。對于他人的任何言行,都應該尊重。即使談不上尊重,也應該沉默。哪怕真要表態,可以建議,但別強求。這是為人之道,也是基本素養。
一個有過幾次照面的熟人,偶然打了招呼,我很客氣地應和著她的話。她的話題里盡是房子、車子、位子、票子,并不是我感興趣的。但能順利接茬兒,我也高興。聊了幾句之后,她開始聊我了:“你一個月多少工資?”“你老婆是做什么的?”“你老婆是哪里人?”“你們是怎么認識的?”“你在北京,老婆在湖北,她放心嗎?”……我反問道:“你關心她干嗎?”她訕訕地道:“就問問。”
我很感謝所有關心我的人,哪怕只是一句簡單的問候,我也會銘記。但是,抱歉,請別關心錯了對象。家事,我自己可以隨便提,也可以肆無忌憚地作為寫作素材,但你不可以。家人,我可以曬照,也可以向朋友介紹,但你沒必要反復追問。這是底線。如果你和我很熟,我會高興,會主動向你說起家庭的幸福或郁悶;如果我們不熟,我只當你有另有所圖。
其實,我們不排斥任何人。相反,有過交集的人,我都會珍惜。如果能成為客戶,我們互相抬舉,一起收益;如果能成為朋友,我們彼此珍惜,共同幸福;如果啥關系都沒有,那我們點頭微笑,相互愉悅。
人分三六九等,交情亦有深淺之別,所以,有幾分交情說幾分話。不是我清高,我亦沒有驕傲的資本。但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為人態度,有自己的感性和矯情。我能做的事,不代表你也可以對我做;我能說的話,不代表你說出來我就不計較。朋友有別,這是常識;說話有度,這是分寸。有些批評,我們當情誼;有些批評,只會認定為胡攪蠻纏。凡事有度,做好自己,不干涉他人,便是交際的分寸。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