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超等
過去中國經濟長期高速發展,主要有人口紅利、城鎮化以及加入WTO帶來的全球化等動力的支撐,但是目前這些紅利都面臨拐點,未來中國經濟還能靠什么發展呢?
從1978年到2013年,我國平均每年新增1300萬年輕勞動力,就業人口年均增長2%,單純就業人口的增長就足以貢獻每年2%的GDP增速。
而在2014年,2000年左右出生的人口開始加入勞動力大軍,而這批人口的數量遠低于以往任何一個時期,甚至抵不上每年變老的人口數量,這就使得我國的勞動力人口數量在2014年以后首次出現了負增長,而我國的就業人口增速也逐漸降至了零增長,甚至在2018年首次出現了負增長。
上帝在關上一扇門的同時,必然也會打開一扇窗。中國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除了計劃生育政策以外,經濟的發展也是重要的原因。中國的高等教育在過去20年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2000年時,我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不到100萬,而在2018年,我國畢業的大學生數量超過了1000萬,包括750萬普通高校畢業生,218萬成人高校畢業生,以及195萬網絡高校畢業生。
根據我們的測算,我國受高等教育人數的比例已經從1980年的0.3%升至2018年的11.4%,同時我國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也從1982年的5.2年升至2017年的9.2年。如果保持目前每年1000萬大學生畢業數不變,我們測算到2030年時,我國受高等教育人數的比例將上升至21.4%,同時我國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也將上升至11.2年,平均每年上升1.5%左右。
也就是說,雖然我國的人口數量紅利消失了,但由于人均受教育水平的持續提升,從而帶來了新的工程師紅利,這其實就是人口的質量紅利。
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僅為1.7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僅為17.9%。到了2018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已經升至8.3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升至59.6%。從國際經驗來看,城鎮化率達到70-80%左右將會進入成熟期,這意味著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也將步入尾聲階段。
從2000年至2010年,我國城鎮化率年均升幅為1.4%,其中2010年當年的城鎮化率就增加了1.6%。而從2010年到2018年的年均升幅降至1.2%,2018年當年的升幅僅為1.06%,這意味著城鎮化的進程正在顯著放緩。
雖然中國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0%,但是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為43.4%,這意味著有2.2億人口常住在城鎮,但是戶籍依然在農村,因而無法在城鎮安家,其住行和教育醫療等服務需求都會受到影響。
除了北上廣深等4個建成區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的超大城市,以及武漢、重慶等10個建成區常住人口超過500萬的特大城市以外,包括西安、哈爾濱等在內的13個Ⅰ型大城市的重點群體落戶限制將全面取消,包括烏魯木齊、貴陽、石家莊、福州等在內的65個Ⅱ型大城市的落戶限制將全面取消,而剩余的500多個縣級以上城市的落戶限制也將全面取消。
如果未來全面放開縣級以上大中型城市的落戶限制,由于城市擁有更好的教育和醫療資源,其戶籍的完全放開將吸引人口從農村和鄉鎮流入,農村和鄉鎮人口或將持續萎縮,而大中型城市有望繼續擴張。
全球化的動力在于通過發揮各國的比較優勢,提升了全世界的生產效率,而中國廉價勞動力的優勢通過世界工廠發揮得淋漓盡致。但是有得必有失,與中國制造業大發展相對應的是美國等發達國家制造業就業的持續萎縮,產生了鐵銹地帶等諸多社會問題。
而特朗普的上臺主要靠的就是討好鐵銹帶的工人,因而其上臺之后中美貿易摩擦愈演愈烈。也正是在2016年以后,中國出口占全球的比重開始下降,從2015年最高的13.8%降至2018年的12.8%。
而對外經貿摩擦的一個焦點問題在于技術引進,為了打消外資的疑慮,我國在2019年出臺了《外商投資法》,明確保護外商的知識產權,禁止行政機關及工作人員利用行政手段強制轉讓技術。
這其實也就意味著,靠外貿擴張以及模仿技術來發展經濟的時代已經落幕。而新的希望在于擁抱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
而在國慶的前4天,全國共計接待國內游客5.42億人次,同比增長8.02%;實現國內旅游收入4526.3億元,同比增長8.58%。國內消費依舊充滿著活力。
未來雖然技術引進和模仿受限,但是自主創新大有可為。2018年,中國研發投入總額達到19679億,占GDP的比重達到2.19%,我國的研發強度已經連續提升了20年。而根據普華永道思略特發布的全球創新1000強報告,2018年全球創新1000強的研發支出總額上升了11.4%,達到7820億美元。中國企業研發支出增長34.4%,達到600.8億美元,增幅領跑全球。2018年中國上市公司500強企業累計研發投入3181億元,同比增幅也達到29%。
而研發支出其實就是給研發人員發放的經費和工資,目前我國每年的大學畢業生數量高達1000萬,只要愿意增加研發投入,其實就可以用好這一特殊的工程師紅利,助推中國經濟自主創新發展。
過去中國經濟的三大紅利其實都是數量上的紅利,而在數量發展時代,最為受益的是房地產,因為房地產只與貨幣的數量有關,而與經濟的質量關系不大。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將迎來工程師紅利、城市化以及研發創新等三大新動力的支撐,而這些全部都是質量上的紅利,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人口繼續從農村和鄉鎮向城市轉移,研發投入持續增加,這意味著中國經濟有望迎來高質量發展的時代。
我們相信,在三大新紅利的支撐下,中國經濟在未來5-10年有望保持在5-6%左右的中速增長,再加上每年物價溫和上漲2-3%,中國GDP名義增速有望保持在每年7-8%左右。而中國的企業盈利也有望保持在類似增幅,再加上每年2%左右的股息率,中國股市有望每年提供10%左右的回報率。
在7-8%的經濟名義增速之下,中國的企業債務融資利率有望降至5-6%,國債利率保持在3-4%左右,中國債市也可以提供4-5%左右的長期回報率。
與之相應,中國的資本市場或將取代房地產市場成為未來居民財富增值的主角。理由也很簡單,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體現就是企業質量的提升,而股權和債權是與企業有關的兩大核心資產,最能受益于企業質量改善,而房地產的受益程度則相對有限。
所以,我們相信未來10年的中國經濟依然充滿希望,而資本市場更是大有可為。

表:未來十年我國經濟預測和債市、股市回報預測數據來源:海通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