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然
浙江東方基因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東方基因)披露了擬在科創板公開發行股份上市的招股書,并已獲上交所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委員會受理,截至9月5日,已披露三輪問詢回復。
成立于2005年的東方基因,主攻毒品與傳染病的檢測、優生優育檢測、腫瘤標志物檢測和心肌標志物檢測。根據招股書,東方基因擬發行3000萬股,擬募資5.6億用于年產 24000 萬人份快速診斷(POCT)產品項目,技術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等。隨著體外診斷行業的興起,東方基因也受到了眾多關注。
《股市動態分析》周刊記者在深入研讀東方基因招股書后發現,公司募投項目可行性報告內容明顯不合理;同時,極短時間內的股權轉讓價格差異巨大或存貓膩;此外,創始人股權稀釋失去控制權同樣值得市場關注。
2016年至2018年末,東方基因分別擁有18,481.32萬條、25,585.56萬條和36,756.72萬條(條:綜合了多種形態,如條、 筆、 卡、聯卡、聯、杯等)的POCT即時診斷試劑的產能。近兩年來,公司均在不停擴產。根據募投項目介紹,公司擬投資2.41億元,新增24,000萬人份(招股書未說明,或同“條”)的快速診斷產品的產能。
由于公司產能擴張主要基于設備的投入、房屋及建筑的擴張等,根據上述數據,以2017年和2018年的產能擴張為準,我們得到以下測算數據:
設備原值擴張:1,358.97- 1,102.10=256.87(萬元)
產能擴張:25,585.56- 18,481.32=7,104.24(萬條)
單位產能設備投入:256.87/7104.24=0.0362(元/條)
設備原值擴張:1,852.21-1,358.97=493.24(萬元)
產能擴張:36,756.72-25,585.56=11,171.16(萬條)
單位產能設備投入:493.24/11171.16=0.044(元/條)
設備投入:10,495.73(萬元)
新增產能:24,000(萬條)
單位產能設備投入:10,495.73/24,000=0.437(元/條)
0.437/0.0362=12.07(倍)
0.437/0.044=9.93(倍)
2017年和2018年單位產能設備投入分別僅需0.362元/條和0.044元/條相對接近的情況下,東方基因上市募投項目單位產能設備投入卻需要0.437元/條,是公司2017年產能擴張單位設備投入的12.07倍,也足足接近公司2018年新增產能單位設備投入的10倍。這樣的價格差異,不得不令人懷疑,東方基因可行性報告的編制基礎存在巨大偏差,有利用科創板的東風,上市圈錢的嫌疑。
東方基因2016年5月中旬至7月,1個月多時間內出現3次集中的股權轉移。第一次5月14日,公司實際控制人之間的股權轉移。股權轉移價格為1.22美元/注冊資本。
第二次6月4日開始,主要是實際控制人對外部資本投資人的股權轉讓。公司相繼引入上海祥禾、浙江永石和安吉裕威等機構投資者,轉讓價格為3.98美元/注冊資本。
第三次,6月24日開始,公司實際控制人繼續將2.375%股權轉讓給了上海祥禾,此外還引入了上海涌創、連云港涌誠(其實與上海祥禾是關聯方)等機構投資人。同時也有部分股權第二次轉讓給浙江永石。此外,本次股權轉讓期間還引入了寧波君瀾和杭州乘天兩家機構投資人。上述第三次股權轉讓的所有轉讓價格,均為10.28美元/注冊資本。
除第一次股權轉讓外,第二、第三次股權轉讓,在相隔僅20天的情況下,價格相差如此之大,且部分轉讓人前后相同,但定價存在明顯偏差與不合理,不排除可能涉及利益輸送。
根據招股書,東方基因的創始人為曾經留學德國和美國德州大學的方炳良。2005年,方炳良以技術、進口設備和現匯美元的方式,總共出資1200萬美元建立了東方基因。但是,如前文中所述,方炳良的股權先后多次被稀釋,到2016年后,已經不再是第一大股東,實際個人第一大股東其實是方效良及其兒子方劍秋。
從方炳良的學醫及國外醫學留學經歷看,方炳良創建公司是較為合理的,而方效良和方劍秋并無在POCT和體外診斷領域的技術知識,只能算是職業經理人。但是,從招股書截至2018年的情況看,方炳良不僅股權被不斷稀釋,且在公司董監高層面均無任職,甚至沒有位列公司核心技術人員的名單中。
雖然方炳良與方效良、方劍秋已經簽署一致行動人協議,且方炳良也是目前公司董事長方效良的弟弟,與公司董事兼副總經理方劍秋也是叔侄關系。但方炳良地位的持續下滑依舊惹人關注。因為從公司的性質、創立和發展看,方炳良應該是絕對的創始人和核心技術提供者。但從東方基因的招股書披露的公司發展歷程看,方炳良的地位似乎無足輕重,所扮演的角色和對公司的貢獻不明,連核心技術人員都排不上。在地位被日益淡化的情況下,方炳良未來又將扮演怎樣的角色呢?不得不說,這或許是東方基因潛在的糾紛的癥結所在。
2016年以來,東方基因的研發費用支出分別為:925.63萬元、1,230.37萬元和1,864.16萬元。占當年的營收比例分別為:5.08%、5.49%和6.52%。同期,公司所列舉的可比競爭公司明德生物、基蛋生物和萬孚生物,其研發支出均高于東方基因,三大公司的研發費用占比的平均值分別為:12.27、11.52和11.81。
東方基因表示,這是公司處于初創階段、規模較小、資金實力有限所導致。但這一說法,明顯有混淆視聽的嫌疑。上述三家公司,除萬孚生物成立于1992年外,基蛋生物和明德生物分別成立于2002年和2008年,和東方基因的2005年相比,并無明顯優勢。此外,營收規模明顯小于東方基因的明德生物,資產規模也僅在2018年超過公司,但也僅僅是明德生物在2018年上市,募集到大量資金。因此,研發投入和研發實力較弱并非上述理由導致。
此外,東方基因的毛利率區間內分別為:48.08%、48.12%、48.67%,同樣明顯低于上述公司平均值的78.41%、75.06%和72.33%。即使是與業務類型相近的萬孚生物區間內的:68.49%、61.2%和60.99%依舊差距不小。
東方基因明顯低于行業和科創板申報企業的研發投入,或表明公司技術實力堪憂,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較低的毛利率,算不上細分行業特性,而更應該是公司不注重研發投入導致的競爭力不足。
需要說明的是,針對上述問題的采訪提綱,截止到成文,東方基因沒有對此進行任何回復或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