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憶東
9月25日,第二輪帶量采購(即聯盟地區藥品集中采購)擬中標價格正式公示,涉及的藥品范圍仍為“4+7”帶量采購的25個品種。
從擬中標結果來看,部分藥品中標價格在“4+7”帶量采購中標價的基礎上繼續大幅下降,超出市場預期。與聯盟地區2018年最低采購價相比,擬中標價平均降幅59%;與“4+7”帶量采購中標價相比,平均降幅25%。藥品中標價降幅差異較大主要與每個品種競標的激烈程度有關,超過3家以上企業競標的品種,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價格降幅較大,而3家以下企業競標的品種普遍價格降幅較小。
從中標企業來看:
(1)中標品種數量較多的是華海藥業和齊魯制藥。
(2)本次帶量采購有7家外企中標,較“4+7”帶量采購時2家外企中標有明顯增加。
(3)25個品種中有6個品種“4+7”帶量采購中標企業本次丟標,表明部分較多家企業參與的品種競爭相當激烈。
因上述所提的局部競爭更激烈,導致部分品種中標價可能已迅速降至盈虧平衡點,但在這個均衡點仍能回收部分或全部沉沒成本,而其他公司難以跟隨同樣價格,這個機制下將快速出清僅依賴少數幾類品種的仿制藥企業,集中度加速提升。但對大企業來說,這些品種將成為“流量品種”,能幫助提升企業和品牌知名度,維護患者、醫生群體和渠道,分擔生產設施等固定成本,但難以有很強的盈利能力,對產品群豐富的大企業來講這些“大流量”的品種具有一定隱形價值。對于未來其他品種來講,沒有產品群的企業考慮到昂貴的BE研發投入和生產投入(包括原料藥)以及更少的協同和規模效益,預計將逐步退出市場。如果在仿制藥板塊拆分出“易仿可集采產品”單獨成為一個細分品類,那么這一品類或許未來將復制大輸液行業經歷的歷史,即價格降至極低價后企業面臨的生產制造和成本控制能力等考驗,一旦原料、人力等成本提升將加快競品出清,最后形成寡頭格局。格局穩定后該業務仍能長期幫助廠家獲得穩定現金流。預計這一板塊仍將成為我國基礎醫療里面的重要部分,滿足最基本的百姓用藥需求。
我們對三家龍頭公司相關數據做了梳理,并且對兩個典型案例做了測算(其他品種可按相似算法測算)。這兩個案例代表了存量較大份額品種和增量零份額品種今后在面臨類似游戲規則大概率發生的結果:1)原研或替代率高的國產品種面臨新進入者威脅導致降價;2)新進入者以較低報價入場,迅速獲得市場份額,短期爬坡速度甚至比部分創新藥更快,同時節省大量銷售費用。雖中國生物制藥此次整體有一定受損,但后續品種大多屬于第二種情景,反而可能受益于規則。集采負面影響已完全反映,未來更多是正面影響,對石藥集團亦然。但對很多缺新產品的中小企業來說,中標或不中標均受損。我們仍堅持長線看好頭部公司中國生物制藥、石藥集團、翰森藥業發展前景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