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楠 薛忠義
【關鍵詞】道德 ?旁觀者 ?行動者 ?道德冷漠
【中圖分類號】D648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17.014
旁觀者現象是指在危險緊急的情況下某些個體或群體明知他人生命遭到威脅或公共利益遭到侵犯,仍采取消極觀望、熟視無睹、見危不助的態度的社會現象。旁觀者現象不僅是一種社會現象、法律現象等,還是一種特殊的道德現象,體現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道德關系弱化。所謂道德是指人們在長期生產實踐和社會交往中形成的,以是非、善惡為評價標準,以社會輿論、道德良心、社會習俗等為評價手段的社會規范。從道德維度看,旁觀者現象不僅是人與人關系冷漠的道德失范現象,也是社會道德賴以生存的某些前提遭到破壞的情況下產生的社會問題。
首先,人性遭到異化。馬克思認為,人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也是人之為人的基本特征,它是歷史性的、社會性的、動態的、發展的,在不同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中人性往往有不同的時代特征與表現形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過度關注物質享受、個人價值、感官快樂、眼前利益等,陷入了利己主義、功利主義、消費主義的牢籠,也使人類的精神世界陷入了自私自利、道德冷漠的精神枷鎖中。旁觀者現象就折射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這種人性異化問題,也反映了現代人的精神空虛、信仰缺失和自私自利。
其次,道德責任匱乏。從道德維度看,旁觀者并不是為非作惡的壞人,而是一種不愿作為的“平庸的惡”,這種道德責任匱乏是社會轉型期特有的社會現象,反映了個體對道德責任的逃避和拒斥,展現了個體對自我道德完善的放棄,內蘊了個人主義思想泛濫、個體責任意識淡化、社會凝聚力缺失、社會道德秩序紊亂等令人擔憂的道德問題。
最后,道德關系隔閡。道德關系是社會關系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利益關系的社會意識反映。在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時代環境中,以宗族、家族為中心的親情倫理漸漸被陌生人協作的現代倫理所取代,社會道德關系也發生了深刻變革,但是許多人都沒有適應這種社會轉型,反而陷入了沒有道德約束的道德境遇之中,屢見報端的旁觀者現象折射了道德冷漠、利己主義泛濫等問題,體現了人際關系的隔閡、疏離、不信任、冷漠等。在這種社會環境中,見死不救、見危不扶等成為正常的社會現象,見義勇為、舍己為人等卻成了“另類”的社會現象。[1]
道德“旁觀者”現象是社會轉型期一種特殊的道德失范現象,它折射了現代人的道德冷漠、人際關系疏離、責任意識匱乏、個人主義泛濫等令人擔憂的道德問題。應當從社會道德、個人道德、道德心理三方面出發分析道德“旁觀者”現象產生的內在原因,以更好地認識和理解道德“旁觀者”問題。
社會道德滑坡。從價值取向上看,社會轉型期中傳統道德觀念逐漸解體,多元道德觀念漸漸形成,不同的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往往有著不同的道德觀念和價值信仰,這種眾聲喧嘩、莫衷一是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必然會弱化人們的道德共識,帶來社會道德滑坡、道德行為失范等問題,使社會成員做出各種不符合社會道德的行為。比如,許多人就認為,救死扶傷、見義勇為等并不是個體的道德義務,在別人遭到危難時自己并沒有見義勇為、拔刀相助等道德責任和法律責任,不必為自己的見死不救、見傷不扶等而遭受良心譴責。在這種道德心態支配下,許多人總是以冷漠的態度對待別人的危難境遇,最終成了不負責任的道德“旁觀者”。
從道德環境上看,隨著社會轉型的深入發展,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大、市場競爭無序等現象日漸凸顯,貪污腐敗、官商勾結、錢權交易、誠信缺失、制度失范等問題肆意泛濫,這些都深刻影響著社會成員的道德觀念和價值信仰的形成,也使許多人對社會道德和主流價值觀產生了質疑,這必然會弱化個體的道德信仰和道德實踐,使許多人不再相信和踐行社會道德,由此帶來社會道德冷漠問題。
從道德制度上看,旁觀者現象與社會救助制度建設密切相關,如果社會救助制度缺失,就會使個體對社會道德、道德制度等產生質疑,并漸漸形成冷漠的道德實踐。當前我國存在道德救助機制不完善、道德獎懲機制缺失等問題,不能為見義勇為、救死扶傷的道德行為提供制度保障,許多人因見義勇為、救死扶傷等而身陷困境,從而弱化了個體的社會道德責任和道德實踐。
個人道德缺失。首先,道德良知缺失。道德良知是影響人的道德判斷、道德行為的重要因素,也是評價個人道德素養的重要標準。蔡元培就說過,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無益也。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利己主義、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等漸漸成為大眾文化的價值內核和道德根基,這些蒙蔽了人們的道德良知,并帶來了個人道德素質降低、社會道德水平滑坡等問題,不可避免地產生了道德旁觀者問題。比如,許多人將利己主義作為人生準則,將金錢、權力等作為人生追求,不擇手段地謀取私利,喪失了社會道德責任。
其次,道德觀念紊亂。在價值多元化的時代語境下,是非、善惡、美丑的界限日漸模糊,比如,黨員干部、下崗工人、私營企業主、知識分子等,不同社會階層的社會成員往往會有著不同的道德標準和價值主張。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對道德失范的容忍度不斷擴大,于是各種道德失范現象日漸增多。
最后,道德信仰喪失。[2]在后現代語境下,傳統道德體系逐漸被解構,共產主義理想也被拒斥于個人道德信仰之外,“一切向錢看”的庸俗功利主義成了許多人的道德信仰,這無疑增加了社會道德危機產生的幾率,也導致道德旁觀者現象時有發生。比如,有人將“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車上笑”作為人生追求,也有人將“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作為價值目標。
道德心理異化。首先,旁觀行為、助人行為等都是個體在特定社會環境中所作出的具體道德選擇。個體的道德選擇往往要經歷道德判斷、道德沖突、道德選擇等心理活動,這些心理活動會受到特定的社會情景、個體的自我利益等因素影響。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他人處于危難的關鍵時刻,圍觀群眾共同承擔了道德救濟的責任,這時每個旁觀者的道德壓力和道德義務就會減輕,從而會形成特殊的“旁觀者效應”。可見,在緊急情況下旁觀者是否采取見義勇為、救死扶傷的道德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旁觀者的人數,如果旁觀者人數較多,而且大家都沒有采取救助行為時,那么個體就會在“從眾心理”指引下變得盲目跟風、無動于衷,最終變成道德冷漠的“看客”。[3]
其次,旁觀者現象的產生還與個體采取道德行動的社會成本密切相關。這是因為旁觀者救助病危者、制止行兇者等時,可能會遭到社會誤解或遭到他人的迫害,并因此增加旁觀者的道德成本及額外費用,這無疑降低了道德“旁觀者”成為道德“行動者”的可能性。
道德“旁觀者”現象是影響社會道德建設的重要因素。將道德“旁觀者”轉化為“行動者”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務,對于提升公民道德素質、促進社會文明和諧等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應當通過整飭社會道德環境、加強公民道德教育等方式,將社會道德規范內化為公民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自覺,促使越來越多的道德“旁觀者”轉化為道德“行動者”。
整飭社會道德環境。首先,堅持正確的社會道德導向。應當嚴厲批判利己主義、虛無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文化思潮,凈化社會文化生態,為公民道德建設營造良好環境。還應以主流價值觀整合各種價值觀念,將道德價值取向與導向、先進性與多樣性等統一起來,增進人們在道德原則、道德要求等方面的思想共識,以培養更多的道德行動者。其次,營造寬松和諧的道德環境。在社會道德建設中,要以理性務實的態度推進道德建設,既要開展道德先進性教育,又要照顧道德的普通性和普遍性,營造自由、寬松的道德環境。比如,新聞媒體應多報道見義勇為的英雄事跡,批判見死不救的道德冷漠現象,通過褒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的方式營造良好道德輿論環境。政府部門應建立見義勇為救助基金,給予道德“行動者”物質和精神獎勵,對各種道德冷漠現象嚴厲批判和懲處,營造懲惡揚善、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最后,加強道德制度建設。道德“旁觀者”問題的產生與道德制度建設滯后有著密切關系,只有加強道德制度建設,優化社會道德環境,才能更好地解決道德“旁觀者”問題。為此,應當用道德規范和法律制度約束個體行為,規范個體履行自己的道德責任和道德義務;推進道德制度化建設,將道德原則和道德要求轉化為具體可操作性的制度規范,用制度來激勵和約束人們的道德行為,促使“旁觀者”向“行動者”轉變。還應當建立和完善道德模范獎勵制度,通過設立見義勇為獎、道德模范獎等方式將更多的道德“旁觀者”轉化為道德“行動者”。
開展公民道德教育。應樹立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將公民道德教育與人的自由、幸福、尊嚴等聯系起來,將道德原則、道德規范等轉化為個體的道德信仰和道德自覺。應當創新公民道德教育模式,以榜樣示范、實踐活動、環境熏陶、輿論引導等方式開展德育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公民的道德觀念和道德信仰。比如,在學校教育中,應當開展形式多樣的道德實踐活動,在志愿者活動、文明創建活動等道德活動中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仰。此外,豐富道德教育的內涵。[4]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應摒棄傳統的說教式道德教育,創新道德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法,比如,應秉持尊重和發展人性的主體性理念,大力培育社會成員的主體地位、主體人格等,使社會成員能夠成為社會道德的行動者。應確立科學化、生活化的德育內容,引導公眾將道德知識、道德原則等與社會生活結合起來,自覺踐行道德原則和生活準則。同時,開展道德情感教育。道德情感是人們進行道德選擇、開展道德實踐的重要動力,如果個體缺乏高尚的道德情感,就會不可避免地產生道德冷漠心理,做出見死不救、見傷不扶的非道德行為。所以應開展形式多樣的道德情感教育,通過環境熏陶、輿論引導、道德實踐等活動豐富人們的道德情感體驗,提高人們的道德移情能力。比如,可以就各種道德冷漠現象開展社會討論,引導公眾反思見死不救、見危不扶等道德“旁觀者”現象的危害,培養公眾積極向上的道德情感。[5]
提高個體道德品質。首先,提高個體道德自覺性。道德實踐是一個漫長的道德內化過程,需要通過道德認知、道德體驗、道德實踐等方式將社會道德規范轉化為個體的道德自覺。應將個體的道德自覺性培養作為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引導個體進行道德學習、道德反思、道德實踐等,不斷提升個體的道德主動性和自覺性。應當將道德理論和道德實踐結合起來,將道德實踐置于公民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不斷提高公民的道德實踐能力,以更好地解決道德生活中的知行不一、知而不行等問題。其次,培育個體道德良知。良心是個體的自我道德評價,也是影響個體道德判斷和選擇的重要因素。所以應當開展道德良心教育,引導形成正確的是非、善惡、美丑等觀念,并引導人們深入反思道德旁觀者現象,鼓勵人們按照自己的道德良心進行道德實踐。比如,在學校道德教育中,應當開展形式多樣的道德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個體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良心。最后,激發個體道德勇氣。正確的道德行為不僅離不開正確的道德認知和道德判斷,還離不開個體的道德意志和道德勇氣,如果個體擁有自覺、堅韌、果斷的道德品質,就會做出見義勇為、救死扶傷的道德行為。因此,應引導人們正確理解道德情感、道德勇氣等,培養人們優秀的道德品質,使人們能夠自覺將道德要求落實到社會生活之中。[6]
在社會轉型期的今天,見死不救、見危不扶等道德“旁觀者”現象屢見不鮮,給公民道德建設、國民素質提升等帶來了諸多消極影響。道德“旁觀者”問題與社會道德環境、公民道德教育、個體道德素質等因素有著密切關系。所以,在公民道德建設中,應從道德“旁觀者”現象的形成原因出發,通過加強個體道德關懷、開展公民道德教育等方式促使德“旁觀者”轉化為“行動者”。
[1]李志強:《國內道德冷漠問題研究現狀及展望》,《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2]陳建先:《“旁觀者”現象的博弈分析》,《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
[3]游海疆:《學校道德教育的突圍:從道德旁觀者到道德參與者》,《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4]許曉飛:《“旁觀者”現象的道德闡釋》,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5]孟繁英:《道德判斷:情感抑或理性——亞當·斯密的公正的旁觀者理論評介》,《蘭州學刊》,2016年第12期。
[6]伍志燕:《道德評價及其合理性》,《理論學刊》,2011年第12期。
責 編∕張 曉
Abstract: The bystander phenomenon refers to the social phenomenon where individuals or groups clearly know that the life of others are in danger or the public interests are being violated, but they still adopt a passive attitude of inactivity and turn a blind eye. This kind of moral "bystander" phenomenon not only causes the civic morality to fall into an embarrassing situation, but also casts a shadow on the harmonious society program. Therefore, we should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phenomenon of moral "bystander"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ocial moral decline, individual moral deficiency and moral psychological alienation, and transform moral "bystander" into "actors" by optimizing the social moral environment, carrying out civic morality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individual moral quality.
Keywords: morality, bystander, actor, moral in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