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笑君
古人在情緒表達方面比我們有趣、高級多了!最簡單的,一聲“嗚呼”透著悵惘無奈;一聲“噫吁嚱”表達驚疑慨嘆,語調上都自帶BGM(背景音樂)。放到今天的朋友圈,這些情緒就成了一句:“OMG!我的天啊!”
古人也傲嬌
在《燭之武退秦師》里,鄭伯請燭之武出山,燭之武一句“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透著滿滿的“昨天你對我愛搭不理,今天我讓你高攀不起”的小情緒。這性子耍的,既成功“吐槽”,又懂得見好就收。上司一認錯,他立馬出差辦事去了。
當然,燭之武畢竟是人臣,就算傲嬌也得講究含蓄。但是很多古人傲嬌起來根本不按常理出牌。最早如《詩經》里面有一首《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豈無他士?”意思是說:你要是想我,就渡洧河來找我。你要是不想我,別以為就沒人想我!這傲嬌又反轉的表達,真是滿滿的套路啊!
再如李清照,明明是個“凄凄慘慘”的人設,卻寫了一首《臨江仙》:“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最后兩句幾乎跟白話文一樣,典型的“做啥啥沒勁,吃嘛嘛不香”。唯有試燈和踏雪是今日模仿不來的美事,但這也不妨礙我們在朋友圈化用經典:刷題無意思,背書沒心情,還是體育最有趣。引得語文、體育老師在你的QQ說說下掐架。
手腳并用來發怒
課本里,荊軻怒罵道:“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亞父悲嘆:“唉,豎子不足與謀!”好像古人生起氣來,罵人都是“豎子,豎子”的。其實,古人為了表達憤怒,早就把肢體和語言都用上了。
肢體方面,在《荊軻刺秦王》里就有現成的。荊軻行刺失敗,便“倚柱而笑,箕踞以罵”,“箕踞”指兩腿張開,坐在地上。借這種坐姿表達輕蔑、憤怒之情。
語言方面,可以用蔑稱。《三國演義》里,諸葛亮罵王朗:“蒼髯老賊!皓首匹夫!”把王朗罵得當場氣絕身亡。放在今天,諸葛亮必定是《奇葩說》的冠軍。
開心時連“呵呵”都動聽
蘇軾寫過一篇《與鮮于子駿書》,里面談了兩件事,一是對鮮于子駿所著詩文的看法,二是介紹自己近來作詞的情況。他寫道“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看到這個“呵呵”,你是不是懷疑自己走錯了片場,一臉問號?你沒看錯,這個“呵呵”是蘇軾在作完小詞后,情不自禁地抒發對作品頗為滿意自得的愉悅之情。還好當時不能上網,要不然蘇軾這種自帶互聯網基因的文豪一旦成了網紅,還能安心寫文章嗎?
唐代韋莊在《菩薩蠻·勸君今夜須沉醉》里也用過“呵呵”:“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這里的“呵呵”讀“huo huo”,是得過且過、勉強作樂的意思。
當滿大街開始流行“我們一起學貓叫,一起喵喵喵喵喵”的“土味尬舞”時,古人表達歡樂用的是“喜躍抃舞”。這個詞出自《列子·湯問》,“抃”是鼓舞的意思,表示人們歡喜地跳躍、鼓掌,又情不自禁地舞蹈,從而忘記了悲傷。這種發乎情、止乎禮的表達才是真情流露,自然不需要加任何“濾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