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旗國旗真美麗,金星金星照大地,我愿變朵小紅云,飛上藍天親親您。”這是涼山州普格縣花山中心校六年級的“開學第一課”。9月2日那天,各班級通過舉行升旗儀式、認識國旗、合唱愛國主義歌曲等形式多樣的活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鄧剛是瀘州市龍馬潭區援彝教師、花山鄉中心校六一班班主任,在“開學第一課”上,50余名彝族學生一邊揮舞著手中的國旗,一邊跟著他學唱《國旗國旗真美麗》《我和我的祖國》《紅旗飄飄》等愛國主義歌曲。
涼山州普格縣花山中心校是瀘州市龍馬潭區對口幫扶點之一,自對口幫扶以來,瀘州市龍馬潭區積極開展教育幫扶“1231”工程,即“聚焦一個目標、做實兩篇文章、結好三個對子、奉獻一片愛心”,據受扶地所需,盡幫扶地所能,全力開展教育幫扶工作。
涼山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這里自然資源富集,生態環境優美,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既是一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也是一片紅色的土地,紅軍長征途中,劉伯承同彝族首領小葉丹在這里“彝海結盟”,近萬名彝族青年參加了紅軍,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巨大貢獻。這里還是一片深度貧困的土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滯后,是全國“三區三州”地區之一,是四川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2018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大涼山腹地,考察脫貧攻堅工作,看望慰問彝族群眾。一年來,涼山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成果——500個貧困村退出、19.9萬貧困群眾脫貧,累計1454個貧困村退出、65.9萬人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7.1%。由于包括涼山彝區在內的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取得的良好成效,全省貧困發生率降至1.1%。
這只是我國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的一個縮影。4年前的11月27日—28日,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已經吹響。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前夕,中國的廣袤大地上,涌現出了一個個生動的脫貧攻堅樣本,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聚焦中國改革與發展的主戰場——縣域,通過典型案例剖析,總結扶貧經驗。
云南省大理州洱源縣一方面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另一方面在保護當中找到了一條綠色發展的轉型之路,“富而美”,是已退出貧困縣的洱源的新目標。
貴州省黔東南州臺江縣自我加壓,明確提出將今年脫貧攻堅工作目標由原定的“貧困發生率降至3%以下”調整為“整縣脫貧摘帽、農村貧困人口全部清零”,當下,臺江縣向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發起強勁總攻。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在浙江農林大學的科技幫扶之下,借助自身優勢發展山核桃、鐵皮石斛等特色產業,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目前,錦屏縣正以扶貧產業基地建設為龍頭,讓每一個扶貧產業項目落地生根,讓貧困戶在產業發展中持續受益,已經有許多村莊都實現了華麗轉身。
通過實施易地搬遷和引入勞動密集型產業等多種脫貧舉措,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累計退出90個貧困村、脫貧3.89萬人,預計今年全縣脫貧摘帽。
四川省甘孜州稻城縣因旅游而興,也因旅游而富,通過實施全域旅游發展戰略,直接或間接帶動群眾年人均增收1200元左右,旅游產業已經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收獲了旅游帶來的“紅利”。
從首都到興安盟,來自北京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理念如星星之火開始燎原。一次次項目對接,一次次對口幫扶,為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阿爾山市產業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發展蓄積著強勁動能。
作為國家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設立的第一個農村普惠金融綜合示范區試點縣,革命老區陜西省銅川市宜君縣緊緊圍繞“創新金融產品、普及金融教育、完善基礎設施”三大主題,用3年時間探索,形成了可落地、可復制的普惠金融扶貧的新模式。
脫貧攻堅戰也讓廣西壯族自治區上林縣岜獨村的命運發生了徹底改變,2017年底就實現整村脫貧摘帽,成為“芒果村”、“蛋雞村”、脫貧“明星村”,目前它正朝著“旅游村”的目標奮進。
脫貧攻堅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如何鞏固和提升脫貧攻堅質量,將是未來擺在各地面前的一道待解之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