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一

隨著博物館事業的不斷發展,各類非國有博物館如雨后春筍般崛起,根據國家文物局提供的數據,目前非國有博物館數量已超過1600家,在全國博物館(總數5354家)中占比近三成。但近年來,很多非國有博物館發展陷入困境,面臨著文物保護措施不足、社會關注度低、運營資金短缺、專業人才不足等一系列問題,其中有一些甚至正面對著“生存尷尬”。在這樣的背景下,建川博物館順應時代發展,優化運作體系,提升供給能力,探索出了一條健康、良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位于四川省大邑縣安仁鎮的建川博物館聚落,是目前國內收藏內容最豐富、建設規模和展覽面積最大、民間資本投入最多的非國有博物館。2005年開館至今,在這片500畝的土地上,樊建川用近14年時間,建成并開放32座博物館,截至目前收有1000多萬件藏品,其中國家一級文物有425件。
建川博物館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博物館”概念,將眾多資源優化整合,匯集多業態文化與服務配套設施,打造了一個集藏品展示、教育研究、收藏交流、旅游休閑、影視拍攝、藝術博覽等多項功能于一體的新形態博物館和鄉村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建館以來,累計接待觀眾1300余萬人次,成為弘揚抗戰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場所和文化名片,先后獲得了全國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5年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2016年國際博物館協會“最具文化遺產文化項目”獎、2017年中國休閑度假5U獎等多項榮譽和獎項。
建川博物館所在的安仁鎮距成都市區有1個多小時的車程,如果建一座獨立的博物館,很難吸引一定規模的游客來此參觀旅游,因此館長樊建川引入了“聚落式博物館群”的概念,通過集群式的規模組合,打破傳統單體博物館的限制,將規模化的博物館群的功能發揮到最大,實現“1+1>2”的效果。從2005年首次開館時的5個場館,以每年新增1—2個場館的速度,至今已經打造了抗戰類博物館、紅色年代博物館、地震類博物館、民俗類博物館四大主題系列32個場館,在空間上形成了一個博物館聚落群。這種空間上的集聚和主題上的特色化、差異化,既豐富了游客的產品選擇,降低了博物館投資者的營銷成本,也提高了博物館的關注度。
建川博物館聚落的場館和2個主題廣場分別由磯崎新、切斯特·懷東、邢同和、張永和、彭一剛、馬國馨等國內外21名建筑大師、雕塑大師聯手設計,各個場館不同的建筑風格和廣場內的精品雕塑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著游客前來參觀。
建川博物館里有一句標語:“我們不說話,讓文物說話。”文物藏品是博物館的魂,其數量和質量直接關系到陳列展覽、科學研究、宣傳教育的效果,建川博物館以“為了和平,收藏戰爭;為了未來,收藏教訓;為了安寧,收藏災難;為了傳承,收藏民俗”為主題,不僅征藏有關抗戰的歷史文物,也征集當代反映經濟社會發展變遷、對時代有見證價值的物證,前后跨度百余年。博物館每年征藏數量都在10萬件以上,小到筆筒、煙盒、扇子、水壺、報紙、大哥大,大到飛機、坦克都在其收藏范圍之內,其中包含對當代具有重要價值物證的搶救式征藏,圍繞博物館四個系列開展的普遍征藏以及對通過某一方面物證的發展變化和變遷、佐證社會發展的物證展開的專題性征藏。館內收藏不僅題材特殊,其收藏規模也令人稱道。目前建川博物館的收藏品每一個類別的收藏數量都是以百、千甚至萬來計的。僅僅是老地契,博物館就有1萬多張。種類繁多的藏品讓觀眾看到了百年來中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科技等各方各面的發展和變化。
博物館的陳列展覽水平,直接影響到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和公共服務職能的發揮,進而影響到博物館的競爭力和社會形象。建川博物館結合當今社會新理念、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讓陳列展覽主體明確、特色突出,彰顯文化品位。
在營造展出氛圍方面,2005年開館的不屈戰俘館,經過精心策劃,營造出一種既感染觀眾,又深刻揭示陳列主題的文化氛圍:以灰色為基調、高墻緊鎖、部分鐵欄作隔斷,讓觀眾達到身臨其境的感受。
在運用多媒體技術方面,2015年1月,三寸金蓮館經調整后重新開放。有處大墻面是綿竹年畫藝人創作的鄉村風俗畫,為了增強畫面動感,采用多媒體互動展示系統,觀眾進入這個區域,感應系統自動啟動。
在裝置藝術創新方面,如日本侵華罪行館的館天壩中,是裝置藝術“1931·日軍蜂擁”,地面裝置了近2000頂日軍鋼盔,寓意日本侵略者氣勢洶洶,蜂擁侵華。
建川博物館有較強的網絡營銷意識。館內建設有中、英、日文三種語言的官方網站,并開通查詢功能。建川博物館建立了微信公眾號,樊建川本人開通了微博賬號和抖音賬號。這些網絡營銷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川博物館的知名度。
同時,建川博物館聚落還進行了多種渠道的營銷。博物館每年要制定宣傳活動方案,抓住機遇開展幾次到十余次的活動,每一個新館開放、每一次抗戰老兵的文物捐贈等活動,都會邀請媒體參加。
對于非國有博物館來說,建設容易維系難,而其中最難的就是自身造血能力差。建川博物館聚落每天的日常開銷達10萬元,著實壓力不小。2006年,建川博物館聚落的營業收入只有500多萬元,虧損3000萬元;2007年虧損1000萬元;2008年虧損800萬元;2009年建川博物館的全年收入達到2000萬,首次扭虧為盈;2009年以后博物館收入逐年增長;2018年建川博物館聚落共接待游客164.21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57319.52萬元,門票收入2860.47萬元。
從2006年開館的嚴重虧損到2009年實現收支平衡,建川博物館僅僅用了3年的時間,堪稱奇跡。早在建川博物館建設之初,樊建川就意識到博物館的發展必須要跟上時代、以人為本,在給觀眾提供好的展覽之外,還要提供好的休閑環境和綜合服務,因此博物館建設規劃秉持著一條理念,就是通過博物館的發展帶動住宿、餐飲、文化、地產等多個產業項目發展。博物館開館后,在博物館館區內建設有主題特色餐飲、住宿設施,如紅衛兵客棧、金桂公館酒店、阿慶嫂休閑莊、龍門陣客棧、人民公社大食堂、飛虎隊水吧等。博物館區還提供其他收費的休閑娛樂設施,如自行車、騎馬、出租兩輪車、游船等,這些都構成了博物館的重要收入來源。此外,博物館利用豐富的文物藏品優勢,盤活藏品資源,不斷推出極具特色的紀念報紙、文化衫、搪瓷杯等文創產品,通過建川供銷社、旅游商品店、紀念報展廳和建川淘寶店等方式銷售,實現資源效益最大化。
擺脫生存難題后,樊建川意識到,要做強做大博物館,推動其良性發展,必須堅持問題導向,通過既有資源和外來資源的優化、整合,實現博物館文化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形成以博物館為核心、結合文化藝術、文化旅游等產業的文化生態鏈,最終達到博物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發展目標。這一理念可以簡單概括為“博物館+”。
為了適應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的發展需求,樊建川成立了四川安仁建川文化產業開發有限公司,從2010年開始對外承接策劃、設計、修建、陳列、裝飾等業務,至今,建川博物館已發展成為集文化旅游項目投資管理、創意策劃、規劃設計、場館建設、展陳施工、展品提供以及管理服務一體化的“博物館提供商”,為一些大型的博物館建設項目提供全套方案,甚至包括文物資源。文物收藏家、鑒定家馬未都創辦的觀復博物館也以“輸出”而聞名業界,它主要輸出的是品牌和管理,而建川博物館主要輸出的是策劃、場館建設、管理經驗甚至文物。如果把觀復博物館的品牌輸出看成是一個品牌連鎖,建川博物館的輸出模式更類似于一家超市。建川博物館對外承接的旅游策劃、陳列展覽業務,已經發展成為博物館一個相對獨立且逐步壯大的產業,也是建川未來數年主要的資金來源,“博物館+提供商”模式既擴大了博物館對外的影響力,又為博物館的良性運行奠定了基礎。
博物館還需要廣泛的社會力量去建設和維護。這里的社會力量包括博物館公共關系網絡、志愿者、博物館事業愛好者等。社會力量不僅是博物館進行教育的對象,也為博物館的發展提供了新方向。博物館借助社會力量的優勢、資源,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挖掘社會力量的潛在功能,打造文博平臺,樹立品牌形象。
建川博物館建館以來,同全國各大城市的許多古玩收藏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形成了一個文物征集網絡平臺。博物館需要哪些展品實物,古玩收藏家有哪些藏品和信息,他們會經常互通情況。這樣的征集形式有三個優點:一是免赴各地奔波之苦;二是征集空間大;三是方便快捷。2009年至今,建川博物館在聚落內已成功舉辦了九屆全國紅色收藏交流會,為全國各地的收藏家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
建川博物館積極與科研單位合作,同四川西華大學合作,對館藏“侵華日軍家書” “希爾二戰文物資料”進行翻譯、研究,準備與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合作出版。建川博物館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簽訂協議,雙方借助各自優勢合作,在建川博物館建立“二十世紀中國史研究中心”,開發建川博物館的文字和影像文獻,逐步實施數字化工程,為學者研究提供便利,同時圍繞相關專題,開展學術研討活動。
在與社會力量的交流合作中,建川博物館不斷強化其主體作用,明確其他社會力量的功能定位,促進了博物館的功能建設。隨著經濟社會快速轉型發展,建川博物館要發揮更大作用就必須在經濟領域做好文章,要辦好、辦強博物館,必須依托自身,充分利用龐大的藏品資源、聚落的空間資源、塑造的品牌資源,將博物館與其他業態有機融合,形成經濟效益,帶動區域經濟的逐步提升和可持續發展,發揮“博物館經濟”的價值,形成與博物館事業的良性互動和功能互補。
建川博物館所在的大邑縣安仁鎮被中國博物館協會命名為唯一的“中國博物館小鎮”。大邑是成都著名的旅游縣,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包含紅色旅游、農業園旅游、影視旅游、名人故居和傳統手工藝等。建川博物館的建成和開放推進了安仁鎮古街、公館莊園、農業園區的開發利用,使安仁鎮成為特色鮮明的文化旅游熱點,為當地旅游與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帶動了博物館及周邊城鎮相關產業的發展,初步形成集群效應。以建川博物館為核心, 以“文化+旅游+城鎮化”為理念, 融合安仁古鎮的建筑文化、民國文化、鄉紳文化、公館文化, 以物質載體的形式展現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 鏈接原有的博物館資源,結合本土文化元素,形成了文博產業集聚區。
非國有博物館的發展還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建川博物館的創新發展模式可以為其他博物館提供一些經驗,但如何找準自身定位和發展方向,樹立科學的經營理念,依然是絕大多數非國有博物館亟待解決的問題。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