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京晶
不久前,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截至2019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8.54億。其中45.5%的網民為30歲以下的年輕群體,本科以下學歷(不含本科)網民占比為90.4%。
報告發布之后,有觀點認為網民學歷很低,這是因為持此觀點的人只看到了“本科以下學歷(不含本科)網民占比為90.4%”的數據,而忽略了“45.5%的網民為30歲以下的年輕群體”的事實。
事實上,“網民學歷結構”的數據顯示,網民里小學及以下學歷的占18%;初中占38.1%,是所有學歷選項中占比最高的。“網民年齡結構”的數據顯示,10歲以下占4%,10—19歲占16.9%。可見,網民中占比最高的并不是成年人,而是現在的中學生,中國網民呈現出低齡化的態勢。在總體規模達到8.54億的網民中,活躍著8000萬大學生、碩士生和博士生,所以網民的總體學歷水平其實并不低。
現在很多上網的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就是說話遭“懟”,網絡討論質量下降。一事當前,你發表自己的感受、看法和觀點,無論你怎樣說,都會招致一片“亂懟”。你說東是正確的,他說西才是對的;你說今天吃了個蘋果,他質問你為什么不吃橘子。而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所呈現的數據,很大程度解釋了這個問題,就是“懟”你的人八九不離十是一群小朋友。
其實,中國網民低齡化已經是一個共識了,也早就有人把現在的孩子比作“互聯網的原住民”。然而,針對網上“亂懟”人的情況,我們僅僅抱著“不和小孩子一般見識”的態度顯然是不夠的。如何進一步解讀現實,對此進行分析和思考,確實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筆者認為,針對網民的低齡化,我們應該探討如何進一步把互聯網與教育進行結合的問題。肯定有人會問,難道眼下互聯網在教育領域應用得還不夠嗎?從幼兒園到高中,老師群、家長群、老師家長聯系群,各種各樣的群幾乎覆蓋了所有班級,留作業、發通知、評比、選拔等等,統統在網上進行。但是筆者認為,眼下網絡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多數集中在日常教學流程、教學秩序維護等領域,而真正與教育的“教書育人”核心內涵相結合,仍然還有一定的距離。我們都知道,孩子無節制地上網玩游戲,是許多家長頭疼的事情,現在又了解到,一些孩子還是網上“懟”人的積極參與者,這不得不讓我們思索這些疊加的問題。
人們常說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在網上折射出來的,恰恰是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思維方式和行事習慣。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提倡“文明、和諧、友善”,這些對公民品行方面的要求,是提高國民素質的保證。對此,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現在網上針對孩子們的個人才藝比賽、選秀比較多,而涉及基本生存技能、集體合作項目等內容的討論和演練比較少。有一些國家,消防隊和學校多有聯系,在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學的第一天就教孩子遇到地震和火災時如何逃生;還有的國家足球教練聯盟與學校合作,教授孩子踢足球并定期舉辦比賽。像足球這樣的運動,孩子們都能從中更深切地體會到尊重他人、團隊合作的意義。當然,我們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全盤照搬別國的做法,但是在教育下一代的問題上,學校、家庭、社會各界應如何形成合力,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并不斷破解新時期出現的新問題,繼續提升教育水平,這確實是全社會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