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瀅
子宮位于女性骨盆腔中央,只通過陰道與體外相通。未孕女性子宮體積小,前有膀胱后有直腸,位置隱蔽、保護良好,但在女性生殖道損傷中,子宮穿孔卻最為常見。
子宮穿孔包括自發性穿孔與器械性穿孔兩種。
自發性穿孔極為罕見,多由宮腔積膿或子宮惡性腫瘤導致。
器械性穿孔相對較多,主要發生于人工流產或引產、診斷性刮宮、放置或取出宮內節育器等宮腔手術時,手術過程中使用的器械,如探針、宮頸擴張器、吸管、刮匙、胎盤鉗等,均可造成子宮穿孔,甚至手指也可能造成子宮穿孔。
穿孔的子宮宮壁全層損傷,宮腔與腹腔處于相通狀態。根據子宮穿孔的輕重程度不同,其處理方式也各不相同。子宮小穿孔,如較為常見的探針穿孔,不伴有其他臟器損傷者,可經過縮宮、抗炎等藥物對癥治療后,一般一周左右就能自愈。如子宮穿孔面積較大、合并有其他臟器損傷或伴有腹腔內出血者,則需盡快手術,緊急進行子宮修復和其他對癥治療。穿孔面積大的子宮恢復后,醫學上稱其為瘢痕子宮。
只要子宮沒有被切除,穿孔治愈后,患者仍然可以懷孕。但需要注意的是,受孕前必須給子宮足夠的恢復時間。小穿孔自愈的子宮至少要恢復三個月以上;瘢痕子宮則建議避孕兩年以上。因為術后2~3年,子宮瘢痕肌肉化處于最佳狀態,是醫學上認可的再次妊娠的適宜時間。
自愈的小穿孔對再次妊娠的影響極小,但手術后的瘢痕子宮由于破壞了子宮原本解剖上的完整性,其瘢痕處的子宮內膜和肌層都相對較為薄弱,難免會對胎兒和再次懷孕的母體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為確保安全,再次妊娠前,患者一定要前往醫院進行專業的產前評估,確定自己的懷孕時機是否成熟,確認子宮壁修復情況和瘢痕愈合情況等。
懷孕后,患者一定要高度重視產前檢查。一般在妊娠6~7周時,就要進行B超檢查,以明確胚胎著床位置,排除瘢痕處的妊娠,同時監測子宮肌層厚度的變化。孕中期,B超檢查除了查看胎盤位置外,還要特別注意子宮下段厚度,以了解瘢痕對妊娠的影響程度。
瘢痕子宮患者在妊娠期間,要注意合理飲食,適當控制胎兒體重,新生兒出生體重以不高于3500克為佳。整個孕期尤其是孕晚期,要注意保護好子宮,盡量少去人多擁擠的地方,避免進行重體力勞動等,以免增加腹壓。進入孕晚期后,患者除了密切關注自身情況外,還要嚴密監測胎動情況,如感覺腹痛或發現胎兒異常,則必須馬上就診,必要時也可提前住院待產。瘢痕子宮切口愈合良好者,孕39周是終止妊娠的適宜時間,如果切口曾有損傷或感染等情況發生者,則其終止妊娠時間可提早到36~37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