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鐳
美國和澳大利亞主流媒體最近在炒作一則新聞,即與中國新建交的所羅門群島與中國森田集團達成協議,在該國圖拉吉島建設大型經濟開發區。這個再正常不過的合作,又被西方輿論用來“妖魔化”中國投資和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的互利共贏關系了。
中國與太平洋島國加速商品、資本、技術和人員的“四大”流通,既是全球化在太平洋地區不斷深入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島國政府和民眾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必然結果。西方著名學者基歐漢和約瑟夫·奈曾指出,全球化的發展必然導致上述四大要素的流通。今日中國同太平洋島國在這些領域合作的快速發展,恰恰說明中國與島國關系的發展符合全球化客觀趨勢和世界經濟發展的“經典”規律。太平洋島國新一代領導人和各社會階層對此有著深刻認知:在全球化的今天,太平洋島國必須“向北看”,加快發展與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的經貿合作。
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經貿互利合作的加速發展,既是中國與太平洋島國攜手共建“海上絲綢之路”的結果,也是太平洋島國加速實施“北望”政策的結果。
太平洋島國自獨立后大多信奉西方經濟學,實行自由經濟政策,其結果大多是經濟發展每況愈下,人民生活日益艱難。20世紀80年代后,亞洲國家經濟的群體性快速發展,特別是中國的大規模脫貧致富令太平洋島國政治和社會精英看到擺脫國家發展困境的新希望。以學習亞洲國家的治國理念和經濟發展方略、加速發展與亞洲國家平等互利合作為主要內容的“北望”政策,迅速成為太平洋島國的主流社會思潮。正是得益于中國與太平洋島國攜手共建“海上絲綢之路”的經貿構想與太平洋島國“北望”政策的無縫對接,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的平等互利合作才得以迅速發展并結出累累碩果。
隨著共建“海上絲綢之路”和“北望”政策不斷推進,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的經貿合作必將不斷擴大和深化,中國企業投資太平洋島國、深度參與當地經濟建設將成為常態。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發展迅速,經濟總量與美國的差距日趨縮小,是澳大利亞的9倍、新西蘭的68倍。中國在海內外的上市公司數量近萬家,這些公司不僅擁有雄厚的資金和技術力量,而且越來越具有全球化視野。中國公司不僅在發達國家投資并購,而且越來越多地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發展中國家開展大型投資活動。
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瑞木礦合作項目是中國大型企業較早與太平洋島國合作的典型,也是美澳等西方國家反復攻擊和“妖魔化”的重點。該礦歷經7年波折終于成功投產。通過對該企業的案例剖析,人們不難發現中國企業令人印象深刻的學習能力,更能發現島國政府和民眾對與中國發展互利合作的韌勁和決心。隨著“海上絲綢之路”和“北望”政策的深入對接,類似瑞木礦和圖拉吉經濟開發區的大型合作項目一定會不可阻擋地接踵涌現。
冷戰后國際地緣政治和經濟形勢的演變,切實證明了和平與發展才是這個世界的主流。歷史經驗也反復證明,逆世界潮流而動不僅徒勞,而且得不償失。聯合國地區發展促進委員會主席維衛·莫里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史密斯教授等理性人士都呼吁西方國家在太平洋島國地區與中國開展多贏合作,告誡別再無端地攻擊和“妖魔化”中國。美澳等西方國家的輿論界應該好好聽聽這些勸誡了。▲
(作者是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