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曉煜
國有企業落實新形勢下反腐敗工作要求,嚴肅從嚴治黨管理,減少和遏制廉潔風險存量,如何推進業務部門監管責任是一項重要課題,需要不斷的探索和創新。
一、突出關鍵少數責任,是落實責任的關鍵
一是夯實黨委主體責任。堅持統籌謀劃推進落實,增強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黨委主要領導要著眼管方向、把大局,發揮政治引領作用,支持紀檢監察工作。定期研判生產經營業務存在薄弱環節,提出合規管理、從嚴管理要求。黨委班子成員切實加強“一崗雙責”,自覺當好廉潔從政的表率,加大監督管理力度,對分管業務主管部門及包保基層單位提出監督管理要求,逐級抓實主體責任,努力形成上下合力,齊抓共管的局面。
二是壓實干部崗位責任。一方面注重梯隊骨干培養,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強化崗位素質提升,樹立正確的干部工作導向,切實把勤政務實、敢于擔當、能干事、想干事的干部使用起來。營造積極向上、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另一方面,強化干部廉潔從業教育,堅持新提拔干部廉潔從業“六個一”教育。樹牢作風建設,自覺守規矩、守底線,自覺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責任。
三是抓實黨員表率責任。公司注重加大警示教育力度,使“咬耳扯袖”成為黨員干部教育常態。結合自主經營管理存在廉潔風險,定期組織各級黨員干部及關鍵、敏感業務人員進行警示性約談,傳達從嚴治黨形勢任務要求、年度反腐倡廉重點工作任務,強化各級黨員干部廉潔履職意識。通過“管理、教育、警示、問責”多策并舉,不斷樹牢黨員的先進性形象。
二、業務部門履行監管責任的現狀
一是業務主管部門監管責任認識不足。業務部門履行監管責任還處于由淺入深的過程中,還沒有完全將本職業務中的廉潔風險防控責任融入業務管理。個別業務部門還有“三轉”前的思想,認為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是紀檢監察部門的職責。如個別單位把上一年度的風險防控匯報原封不動照搬上報,立項不變,內容不變。
二是不愿參與監管的心理。監督意味著查問題、挑毛病、得罪人,存在被動應付的現象。導致監督立項不準確,監管責任與工作目標相脫離,沒有充分做好前期調研。如部分聯合監督立項未經集體討論、認真核查就上報紀委。
三是個別單位認為監管工作是上級部門的事,把監管停留在轉發文件、照搬規定、馬虎應付上。一些單位將立項上報后就不再跟蹤監管,監察組下去檢查時臨時抱佛腳,基礎資料不健全,有應付的痕跡。
三、紀檢部門壓實監管責任做法
推動“監督執紀”責任落實,調動業務部門監管作用尤為重要。紀委要充分發揮監督功能,著力強化工作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細化任務、分解責任等項工作,保證各項工作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是深入調研、詳定計劃。結合單位實際,認真和廣泛開展調查研究活動,廣泛聽取專業科室意見,掌握第一手資料,科學制訂《工廠監督監察工作推進計劃》。將聯合監督、合規監察、專項監察和日常監察納入年度工作計劃之中,并與班子分管領導、業務主管部門和基層單位一一對接,從而有效保證了計劃的操作性和執行力。
二是問題排序、突出重點。加強廉潔風險點的梳理以及宣傳教育,要求業務主責部門將廉潔風險點管控融入業務管理。紀委結合廉潔風險數據庫,有針對性地選取涉及業務面較大風險管理環節,開展合規監察立項;突出問題導向,開展專項監察;結合與員工切身利益相關的選人用人、評先選優、扶貧幫困等業務開展日常監督;將職能科室和基層單位全部納入聯合監督成員單位,開展聯合監督工作。通過“四項監督”,將敏感、關鍵業務全部納入監督管理,做到全面覆蓋,又重點突出。
三是定期審視、總結提高。堅持工作全流程管理,做到定期有匯報,階段有總結,年度有成果。每年至少組織一次監督專題會議,選取2至3個車間或科室匯報聯合監督開展情況,共同分享管理措施和監管效果。黨委書記和紀委書記對進行專題講評,明確下步工作重點。其他成員單位在階段工作和年終總結期間,向紀委提交紙版匯報,匯報聯合監督開展情況及時經驗做法,各項工作納入紀委監督考核管理。
四、與業務部門實行監管“雙向”互動,促進責任落實
加強業務部門廉潔風險防控體系建設,是促進業務監管的關鍵切入點。但是廉潔風險防控體系自提出以來,如同質量管理體系、HSE管理體系等一樣,都需要持續漸進的過程。業務部門重業務,不重視廉潔風險防控體系工作,淺嘗輒止,直接影響業務部門監管責任的落實。當工廠所屬基層單位業務運中出現問題時,就會通過各方渠道反映出“腸梗阻”現象,倒逼業務主管部門調整管理方式或經營策略。業務主管部門在業務合規管理要求下,以及紀委“四項監察”項目督促下,努力將廉潔風險防控融入日常業務管理,并努力完善合規管理要求,堵塞管理漏洞。
紀委注重閉環檢查管理。遵循PDCA循環管理模式,經過計劃、執行、檢查、再調整四個階段,結合《工廠黨風廉政建設工作考核細則》,明確工作標準、考核標準,定期檢查,并納入月度績效考核。同時,借助工廠黨委專題例會講評這個平臺,推動廉潔風險防控工作向下落實,及時掌握業務部門和基層單位黨風廉政建設工作進展,對監管不力、管理業務范圍內發生違規違紀違法問題的,在對當事人進行處理的同時,也應追究業務主管部門及領導人員的失職失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