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摘要: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我國的經濟總量不斷增長。為了達到經濟增長這一宏觀目標,經濟發展方式也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前行和發展,經歷了由增長到發展的跨越。經過三個歷史階段與時俱進的經濟改革,我國目前的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方式形成了和諧統一的關系,能夠使社會健康有序地發展,更好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讓我國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關鍵詞:經濟改革;經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
四十年前的改革開放政策為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排除了思維模式和體制上的障礙,讓社會生產力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中解放出來,煥發出勃勃生機并取得了重大成果。近年來,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是,我國經濟增長的態勢仍然不容樂觀,此前的經濟改革釋放出的潛動力正逐步減弱,經濟增長速度正在由高速增長逐步減緩,現在正急需新一輪的經濟改革。面對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與條件的顯著變化,我們應構建起系統完備、科學規范、平穩高效的制度體系,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為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提供強大動力與制度保障。
一、經濟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條件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經濟改革從國情實際出發,不照搬任何現成的理論,摸索出自己的一條道路。為最大限度的維護經濟社會的穩定,采用了漸進式的轉型模式。在西方社會普遍不看好的氛圍下,我國經濟轉型取得巨大成功,取得的成果也令世界為之驚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功建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
面對新世紀的新挑戰,繼續深化經濟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中之重。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經濟改革的關鍵問題。政府層面應該更加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制定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以升級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為方針,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和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調動各方積極參與到經濟改革中來。以經濟增長為目標,全力推動經濟改革向更為全面更為深刻的方向邁進。從而最終增加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現今經濟改革的重點是要建立平等、有效、系統、規范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讓政府在市場的資源配置中發揮更好的作用。為參與市場中的各主體創造更加有序公平的競爭環境,實現共贏,切實保護市場中各主體的合法合理利益。
二、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經濟增長的方法和模式
經濟發展方式就是國家或者地區實現經濟發展的過程與方法。即為了實現經濟發展而采取的措施和方法。黨的十七大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概念,并且把加快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上升到一個戰略的高度對待。中共十七大的報告中明確指出: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人們生活富足,要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結合起來,并且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關系到國民經濟全局的重大戰略目標。
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經濟增長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包括經濟結構的、地區結構的、運行質量、經濟效益、收入分配、環境保護、城市化程度、工業化水平和現代化進程等諸多方面的內容。經濟發展方式正逐步由單純注重經濟效益增長到注重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從經濟增長方面來看,在經濟改革政策的推動下,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經濟體量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發生巨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總體上逐步達到小康水平。
但是我們還面臨著經濟發展方式上的諸多問題:
(一)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這與我國管理體制不公平有很大的關系,政府國有企業的過分愛護,金融、電力等行業實行壟斷,拒絕外來企業競爭,這就導致了我國企業有時過分依賴政府,管理體制的不公平是無法為我國企業提供創新支撐。
我國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申請意識尚未形成。數據顯示,我國企業中只有不到萬分之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而其中的99%都沒有申請專利,甚至很多企業沒有自己的商標和品牌。由于我國教育模式固化,只注重學習成績而忽視學生的創新能力。高校行政體制化致使學術科研與教學相混淆,致使我國在國際上科研成果不足。學術科研一旦與市場脫節,往往也就缺乏了創新精神,從而迷失方向。
(二)區域發展的不均衡
經濟增長的另一個問題是資源分配不平衡和區域發展不協調。有些地區享有很多優惠利好的政策,如東部沿海地區;有些地區發展卻嚴重滯后,如西部偏遠山區。解決區域發展不均衡問題的有效途徑是加快構建全國性的統一市場,大力推行政府職能部門的管理體制改革、區劃體制改革和財稅制度改革等。從而促使人口在不同地域間無障礙的相互流動和各種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
政府區域發展戰略規劃中指出,持續發展“一帶一路”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要打破經濟社會中的區域差異和利益分割,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各地區根據自身的優勢,明確和落實今后工作重點。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西部大開發、東部發展、中部崛起等發展戰略必須堅持有效落實實施。各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導致經濟增幅呈現放緩態勢。雖然我國區域經濟正在逐步走向均衡,但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依然還是不均衡的。
(三)過去粗放型的經濟增長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
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忽視了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略了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使得動物生存的生態環境被大量破壞,許多動物甚至成了人們飯桌的選擇。同時大氣污染也十分嚴重,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中國大多數城市的大氣環境質量超過中國規定的標準。耕地面積的急劇減少,土地沙漠化日益嚴重,水土流失情況嚴重,地面地下淡水資源污染嚴重,水資源浪費現象隨處可見,生物多樣性不斷減少,大量物種面臨滅絕。
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助力經濟增長
(一)大力推進自主創新,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國家機器和宏觀調控的輔助加以實現。制定國家層面的長遠技術創新戰略,加快國際性的創新體制建設,增加對高端技術、核心競爭力技術的支持和投入。
政府引導產業結構向全新領域偏移,加大在科研方面的引導,成立主管領導負責制的專門的科研管理部門,專注高新科技產業方向的研究和追蹤,并對相關領域占有優勢的科技企業加大扶持力度,形成核心技術的科研成果轉化系統,促進全社會創新能力的穩步提高。
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結構中的主體,在技術創新中的占據重要地位,提高自身自主創新的科研能力,將創新能力作為考核的標準,加大科研投入,強化促進產、學、研相合,縮減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真正使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和消費者所需的產品。
推動產業升級勢在必行,國家對傳統產業結構進行改造,優化產業結構,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提高工業技術,大力發展服務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的大發展。提高農業發展質量,促進現代化農業向機械化、生態化、科技化方向發展。
(二)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區域產業布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定地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我國經濟發展處在經濟生產方式的轉型時期,各個地區發展清況有著巨大差異,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區域產業的經濟轉移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要過程。建立我國跨區域的協調合作機制,根據各地區實際情況,有層次、有計劃、有步驟的地推進區域產業轉移,發揮區域發展優勢,如東部地區的地理優勢,中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等。規避區域發展不足,取長補短來優化我國區域產業布局。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國應探索通過各地區的政府、企業或團體的協調合作,來推動跨區域的產業合作,促使生產要素在區域間流通共享。利用政府政策,統籌制定跨區域的協調合作目標。
(三)建立生態環境保護機制,促進經濟健康可持續增長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實踐活動的體現,能夠為人們提供客觀審美對象,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一,建立國家層面的最嚴格的防控制度,在耕地、水、森林等資源保護過程中,實施嚴格的紅線標準,加強環保風險防控。要制定相應的統計體系和核算制度來作為企業生產過程中的重要衡量指標。從長遠出發,用環境產權制度來全面協調環境保護全局。
第二,社會中污染物亂排和超排的現象要出重拳打擊。建立嚴格的監管體系,增強執法力度,形成環境保護部門與公安、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的聯合活動,對環境污染行為形成嚴密的“監控網”。
第三,建立完善的定價機制、稅收機制,形成環境保護的獎勵和懲罰機制,促使社會經濟和諧健康有序發展。
第四,建立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過新聞媒體、輿論宣傳、平等協商、社會信息公開等手段來喚醒公民的生態保護意識,實現全民全程參與,逐漸形成公眾對環境保護主動參與的和諧氛圍。
四、拒絕急功近利,構建平緩發展新常態
經濟增長目的不是為了少數人的利益,也不是單純地為了數量增長,而是要促進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我國國情決定了,當前經濟增長是我國很長一段時間內的長期目標。經濟增長有賴于經濟改革不斷深入,而這又要求經濟發展方式不斷創新。近年來,政府在經濟宏觀政策上更為細膩,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增長率較為平緩的“新常態”。中國經濟的增長不可能像以前那樣,實現連續幾年的高增長。中國政府更多地著力于經濟改革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急功近利,不急于硬推經濟增長,尊重各自的發展規律,才能真正的實現“保增長”。
五、結語
我國經濟改革經歷了承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地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明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地位的三個重要階段。現今應持續深化經濟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動形成全面開放的新格局。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為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馬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變遷研究[D].西安:西安工業大學,2016.
[2]張治棟,吳迪,周姝豆.生產要素流動、區域協調一體化與經濟增長[J].工業技術經濟,2018 (11):58-66.
[3]李章忠.我國經濟體制改革40年的主要特點[J].理論與改革,2018 (6):76-85.
[4]任曉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優化我國收入分配體制研究[J].中州學刊,2016 (3):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