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 夏冬
摘 要 現今對于工業廢棄地進行的無數改造設計中,呈現出不同種類的景觀設計表現手法。本文基于對人文精神與場所精神的重解,著重以社會背景與時間、建筑遺址與情感、植物景觀與時間等三個方面的表現手法來闡述工業廢棄地的景觀設計。
關鍵詞 工業廢棄地;景觀設計;表現手法
那些曾是生產大時代的場地如今已經失去了它們原有的功能,場地上損毀破舊的殘骸在時間的更替下變得更加凌亂且破舊,昔日輝煌的象征也被拆除殆盡,然而這些蒙塵的過往都依舊值得被世人懷戀,從藝術歷史或社會發展的角度而言,它還有其獨特的價值,是這些價值在時間和歷史的光帶上開出了顏色各異的花卉。
1社會背景與時間的重審
曾經的工業革命改變了人類環境的規劃,城市的布局也發生了變化,這些昔日的工業場地也不再是城市景觀中簡單粗暴式的嵌入式場地了。大工業時代有其獨特的印記,而新時代的轉變,則重新恢復了城市中這些本來即將消亡的大量工業廢棄地的使用,后工業景觀的設計更是重新審視已被人們遺忘的這些遺跡的價值,從而使昔日的壯觀景象重見天日。
當大眾開始淡忘并忽視機械和工業大生產這一創造性時期時,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單純的就場地和空間結構而言,這些有價值、有代表性的場地、建筑和基礎設施已不再適用于它們最初的用途了。
從早期的德國魯爾區改造設計開始,針對工業廢棄地的修復與設計接踵而來。這些脫離了時間帶單獨被空置出來的建筑與場地,并不像它們表面的那樣死氣、腐朽。相反,它具有自己的生命,而當這些賦有生命的價值再一次被正視后,就是時間光帶上第二次開花的時候[1]。
2建筑遺址與情感的融合
在通過恢復和重新審視原有的工業廢棄地的價值后,將現今荒廢的空間轉變成一個普及大眾的、適于開展各種公共活動的空間,是目前常用的一種手法,無論是轉變成濕地公園,還是創意街區,都是基于其自身的獨特性而成立的,絕不是模式化的套用。下面提出的三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深刻地證實了這一點。
2.1 悉尼帕丁頓水庫花園——生長在歷史印記中的景觀
作為一個國家級重要遺跡,它經歷了兩個建造階段。該設計的目的是使一個古老的水庫從“廢置的工業品”變身為“人們聚集的場所”,所以最終它從一個被人們忽略的隱患空間變成了一個趣味的、明亮的“下沉式”公眾花園。在這份設計中并沒有翻新水庫暴露出的部分,也沒有將其拆除,而是將褪色的、昏暗的內部空間解放出來,并且結合兩次重建帶來的新結構,形成了一個小型的雨水收集與灌溉的循環系統,確保花園里不同種類的植物得以生存。在這座花園里的每一處細節,包括原始石材、木材和其他材料的選擇,都基于對歷史和時間的沿承,喚起人們對維多利亞時代植物花園的印記。
2.2 奧地利羅馬采石場歡慶場地——歷史、景觀和表演的三位一體
對于游覽者而言,這處采石場仿佛是真的經受過風雨侵蝕的峽谷,雖然場地上的每一處痕跡都是過去的人類開采造成的,但它卻看起來更像一處真正的自然景觀。這個地方已經不僅僅是表演的圣地了,也遠離了曾經工業生產的狂熱氣氛,它更像是一處承載著無數核心信息的載體,沉默地記錄著來自曾經的一絲一毫的變化,甚至包括材料都與場地的特點密切相關:當地的砂巖、氧化鋼板、木材,每一種材料都使人輕易地就能觸碰到采石場過去的重型活動的印記。
2.3 首爾西部湖濱公園——回收材料與水景觀的抽象作品
這座湖濱公園的前身是韓國新月水處理廠,這份方案不像其他多數設計一樣為了保存從前工業活動的影子,而是越過它創造了一個親切而放松的戶外公共空間,所以才有了這座以水為主導的公園,以及大小不一的草地景觀,或靜或動,就像蒙德里安的抽象作品,從內省的深刻觀感里,創造普遍的現象秩序與均衡之美,能透過直角去靜觀萬物內部的安寧,營造出一處寧靜的去處。凈化廠的其他殘存物,也通過回收利用,成為這里的一部分繼續使用,每一處細節都在潛意識的讓人靜下來。這份設計早已取代了“臭名昭著”的過去,搖身一變成為了有生命力的新“工業”場所[2]。
3植物景觀與時間的交織
對于工業廢棄地的植物和景觀而言,安建國老師在《漫畫海綿城市:海綿城市與土地》中提到的土爾曠市的“條件藝術中心”屋頂花園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份設計。這份“最簡單的屋頂花園”沒有任何的植物配置與空間造型設計,而是一份展現了時間與歷史的作品,只是將廢棄紡織廠屋頂上的灰塵收集起來,重新鋪設在廠房屋頂的回廊上。而這些沉積了150多年的灰塵帶著從過去而來的種子,通過自然的演變重新破土發芽,種類繁多,還在許多不屬于本地的物種,它們都是從工業革命時期開始被各地的棉麻原料夾帶在一起被帶到這里,正是有這些因素,才有我們現在看到的“活歷史”。
這個場地不僅是超越時空的“活歷史”,也是孩子們認識植物的教育基地,更是打破了人們對于工業革命歷史常用的傳統紀念方式以及對生活的評價方式。不僅僅只有博物館的展品、歷史雕塑和紀念碑才可以展現歷史,景觀設計也有其獨特的表現方式。人們的生活方式在改變,對社會的認識和價值取向也在改變,一份獨特的設計是無法人工繪制成功的,它往往都夾雜著時間的共同參與[3]。
4結束語
對于我們都不應該放棄的那些屬于過去的印記,也許不光只有保留設計與拆除重建這兩條路,實際上,后工業景觀最有趣的一點在于附帶創造出一種屬于場地和景觀的新型語言,這些新型語言是鮮活的,是生硬的雕塑和紀念碑無法替代的,它們是一種新型的紀念方式,能更加豐富紀念工業革命歷史的設計手法,它們被融入特定的場地中,使這些停滯運作的工業廢棄地在新時代里繼續發光發熱。
參考文獻
[1] 馬航,宋瑞生,戴冬暉.西方廢棄工業區的更新改造對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29.
[2] 韓國C3出版公社.伊比利亞通道后工業時代的轉變[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107.
[3] 安建國,李錦生,鐘律,等.漫話海綿城市:海綿城市與土地[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8:51.
作者簡介
張樂(1995-),女碩士研究生,現就職單位:西南林業大學,研究方向:景觀設計。
通訊作者
夏冬,女,碩士生導師, 副教授,現就職單位:西南林業大學,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