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瑋 王強
摘 要 隨著城市問題的出現,建設生態型城市也得到了普遍的關注。實施生態規劃設計更是現階段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客觀要求,有助于推進整個生態城市的建設。本文就生態理念下的城市規劃設計進行了分析探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 生態理念;城市規劃設計;探究
引言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城市化進程的持續推進,我國經濟實力與科學技術等也得到了顯著的攀升。但是,在人們享受著由城市化發展而帶來的生活改善時,卻未能從長遠眼光觀察到由此而生成的問題與弊端。例如:環境污染、能源消耗等這些問題都在不斷警示著生態環境保護的作用。為了城市的可持續化發展,并為使生態環境能夠得到有效治理與改善,更為了子孫后代的未來,在城市規劃設計與發展中,應當融入生態城市理念這是促進生態平衡與城市和諧發展的基礎,更是確保人與自然良好共存的保障。因此,對于生態城市理念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的應用研究,就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1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方法
1.1 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的特點
(1)著眼于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方法。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方法是在對傳統規劃方法反思基礎上,摒棄傳統規劃價值觀,適應城市生態化建設而提出的。我們知道城市是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系統,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就是以此復合系統為規劃對象,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以人與自然相和諧為價值取向,應用社會學、經濟學、生態學、系統科學、生態工藝等現代科學與技術手段,分析利用自然環境、社會、文化、經濟等各種信息,去摸擬、設計和調控系統內的各種生態關系,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調控對策。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方法倡導的是人與自然的互惠共生,與傳統的規劃價值觀有本質區別,是對人類主宰自然、追求物質利益的傳統規劃價值取向的徹底否定。
(2)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方法。實質上是從人類生態學的基本思想出發,把人與自然看作一個整體,以自然生態優先原則來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并采取行政立法、科技等手段,促進系統向更有序、穩定、協調的方向發展。最終目標是建設宜人的人居環境,實現人、自然、城市和諧共生,持續協調發展[1]。
1.2 生態城市的總體規劃對策
(1)以生態城市所在的區域作為一個整體來規劃。城市的形成從來就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所在的區域與區域經濟發展相聯系的。城市與其區域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生態城市本身就是“區域市”,規劃的地理空間從城市建設區擴大到城市的補給區,擴大到城市行政邊界以外的相關地區(生態腹地),而且還把城市周圍的農村地區也包括進來,規劃強調城鄉空間融合,視建設區與區域為一整體。城市單單只追求其自身繁榮而掠奪其外界資源或將污染擴散、轉嫁到周邊地區的時代必須終止。生態城市應當與其區域共存共榮。
(2)強調空間規劃、生態規劃和社會經濟規劃的結合。這意味著規劃內容的擴大,僅僅考慮物質環境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提出社會、經濟的生態化對策,如社會生態方面,提出保持合適的性別比、合理的年齡構成的對策等,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必須結合起來考慮,三者兼顧,全面規劃。規劃是多學科、多工種協作配合,進行跨學科研究,從而使規劃更具有科學性和綜合性。
(3)以土地適宜度等分析為依據,合理開發利用土地。保護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通過對不同區位土地開發成熟程度(開發度)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向(適宜度)及土地對人類活動強度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值(承載力)的分析,進行土地分區(比如可分為優先發展區、引導發展區、從緩發展區、限制發展區、更新改造區、自然保護區等),確定土地開展順序,保證城市的發展環境,在此基礎上確定土地利用的功能、布局,將城鄉土地及綠色空間加以統籌安排,把城市融合、組織到大自然的天然網絡中去,保證土地利用結構的合理化與田園化,避免城市無限制地擴散,使其有充裕的預留空間,保護了環境,又將郊野綠地引入城市,也利于城鄉空間融合,回歸自然。這種“靈活性”保證了城市持續、健康地生長,又保護了已建立的使用價值。
(4)公眾廣泛參與。城市居民是城市的主人,與城市共興衰榮辱。市民大眾參與規劃才從根本上體現出規劃為人服務的宗旨,從而提高規劃的社會滿意度。公眾參與體現在城市的整個發展過程中,而不僅僅在于規劃決策這一環節。在規劃的制訂、實施、建設中都要給公眾不同程度上的參與機會。這種參與同時也促進了新的規劃價值觀(人與自然和諧觀)和生態意識在公眾中的普及和提高,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創造一個平等、自由、安全、公正的生活環境。
(5)規劃具有持續性、動態性。生態城市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不可能做一個十完十美的終態規劃。一個時期內的城市發展規劃不能僅從那一時期的利益出發,必須從城市長遠發展來考慮,不能因一個時期發展目標的盲目追求而致使下一時期發展的失衡。規劃設計與建設實施形成動態反饋的有機互動的持續過程,使規劃有強的自我調節、自我維持能力,提高規劃的適應性[2]。
1.3 生態城市功能區規劃設計
規劃設計重視多樣化自然景觀的保護和優美人工環境的創造,將人工建造的生活居住環境與自然環境有機融合,創造高質量的生態環境。區內有良好的通風、采光、日照等條件,小氣候宜人,增添居民可隨時接觸到的綠地和水,增加地面的透水性能,降低地表徑流量,減少區內環境的“水泥化”,如道路采用生態化的“綠色道路”(路面上有孔隙,孔里種上綠草)。規劃設計中也注重加強立體綠化,提高景觀的多樣性,另外還可起到隔熱、截水、凈化空氣等效果。
1.4 生態城市建筑空間環境設計
城市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建造了大量的建筑物。這些由磚瓦砂石、鋼筋水泥形成的人造地貌、人工環境改變了其自然演進過程,自然環境(地貌、氣候、土壤、水、生物群落等要素)發生劇烈變化,其再生能力受到制約而日趨脆弱。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方法指導建筑空間環境設計則運用一定手段來減弱或消除這些消極影響,進行必要的還原與補償而達到新的平衡,促進和適應城市自然演進過程,增強環境的健康性,提供舒適的城市空間環境。
參考文獻
[1] 于洪東,楊蕾,王宇峰.城市規劃設計中生態城市規劃的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10):310.
[2] 劉存發.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特色探討[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3,(09):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