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彩玲



摘 要 近年來仿古建筑大范圍興起,重慶地區出現了大量仿民國風情建筑群落。本文以重慶典型仿民國建筑群——長嘉匯彈子石老街為例,淺析其對仿古建筑材料和現代建筑材料的綜合運用,分析各類型材料的使用特點和創新點,以期在現代化語境下探尋仿古建筑中建筑材料的發展與創新。
關鍵詞 仿民國建筑;長嘉匯彈子石老街;建筑材料
1仿民國建筑的建設背景
重慶地處中國腹部核心區域、兩江交匯之處,其優異的區位條件讓重慶在抗戰時期成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1937年,南京國民政府“遷都重慶”,重慶成為“陪都”。此后近十年時間大量資源涌入重慶,城市營造活動如火如荼地進行,推動重慶在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快速發展。與此同時,重慶也處于“開埠文化入侵”的關鍵時期,當時建設的眾多建筑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重慶留下了數量眾多的民國建筑。
在現代城市化進程中,重慶的民國建筑群已經遭遇極大的破壞,很多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已無法復原。同時近年來,我國民族自信的意識愈發強烈,對建筑的要求也強調體現民族文化,要求彰顯建筑的地域特征。因此“似古實今”的仿古建筑形式便應運而生。仿古建筑多運用現代結構體系,以滿足現代人對空間和結構的現實需要,同時在外立面進行仿古的飾面裝飾,滿足人們懷古思舊的傳統情懷。在這樣的背景下,仿民國建筑這一建筑類型迅速在重慶發展起來,其中比較典型的案例就是重慶長嘉匯彈子石老街。
長嘉匯彈子石老街2018年6月正式開街,并成為全國第一個以“開埠文化與城市九級坡地地貌”為主題的4A級景區(圖1)。彈子石老街是在原址復建的仿民國時期建筑。建筑主體均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飾面材料則用了青磚瓦片、木材等具有民國風情的材料,同時糅合了部分真石漆、金屬材料、玻璃幕墻等現代材料。材料的融合運用,體現出強烈的仿古建筑的獨有的復合風格。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彈子石老街中不同建筑材料的運用,探討仿古建筑與傳統建筑的材料變化,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現代仿古建筑[1]。
2仿古建筑材料
2.1 青磚
青磚因其獨特的美感,成為民國時期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之一,也是現代仿古建筑材料中常見的一種。長嘉匯彈子石老街也大量運用青磚,營造古樸、素雅、沉穩、寧靜的建筑氛圍,打造民國時期的文化風情。
民國時期,青磚作為建筑材料常用于圍護結構中,承擔的結構作用多于裝飾作用。而現代仿古建筑中,青磚幾乎完全不承擔結構作用,只作為裝飾飾面材料營造古建的氛圍。在長嘉匯彈子石老街中,青磚墻面也采用了雙層墻體方式,青磚主要作為表面裝飾層。青磚材料采用不同的砌筑工藝搭配其自身的肌理特征,也能營造出豐富的立面要素。
長嘉匯彈子石老街中,普通條砌的青磚飾面主要出現在大面積實墻中,傳遞出簡潔古樸的莊重感和歷史感,這樣的砌筑方式對工藝的要求相對較低;在室外露臺的欄板上,則多采用條砌立砌拼接的砌筑方式,部分墻面還運用了人字形拼接、斜砌等砌筑方式,多樣的砌筑方式使青磚這單一的材料呈現出豐富多樣的立面肌理,極富自然和歷史氣息(圖2)。而將青磚以不同的組合方式鏤空砌筑,則可以使院內與院外可以發生視線交流,景觀滲透。適當配合綠植,為端莊的仿古商業街帶來一絲生氣。
2.2 木材
木材是一種傳統建筑材料,在中國建筑從古至今的發展中都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木材在傳統的川渝民居中是主要的建筑材料,既作為主要的承重構件也作為裝飾構件。民國時期建筑同樣采用大量木材,但此時已不作為結構構件使用,現代仿古建筑中更是如此。彈子石老街建筑群落中,木材完全不具備承重的作用,而是主要作為體現川渝民居特點、古建特征的形式上的點綴。
為了仿制傳統川渝民居以木材榫卯體系建立的穿斗結構,彈子石老街中采用在混凝土外墻面用木材進行貼面處理,拼貼出穿斗結構的形式(圖3和圖4),達到視覺上的傳統建筑效果。由于現代仿古建筑采用了現代結構體系,擴大了建筑的空間體量,立面的面積隨之增大。為了不產生大量留白顯得立面單調乏味。
仿古建筑立面設計中,還會采用擴大開窗面積等方式進行造型的點綴。仿民國建筑中的開窗也多為雙層材料形式,實質上仍采用玻璃進行分隔空間,形式上緊貼玻璃以木質鏤空窗花或格柵進行裝飾,既增加建筑的仿古風情,也能豐富立面裝飾。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現代建筑規范中要求的防火設施的視覺隱藏中,木材也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彈子石老街部分街巷中,采用鏤空的木制格柵作為吊頂,一方面發生火災的時候,鏤空的木格柵能夠允許煙氣進入使煙霧報警器發生感應,使得噴頭正常工作;另一方面,在在形式上也美觀,能夠與建成環境的主體風格協調,達到消防設施視覺消隱的作用。
2.3 石材
石材是人類史上應用最早的建筑材料之一。民國建筑風格注重強烈的儀式感和端莊的風格,因此在門頭、基座等體現儀式感的部位喜采用石材;又因民國時期西方文化的影響,也沿襲了歐式建筑的線條特征,喜歡用石材線腳勾畫建筑輪廓。因此在仿民國時期的建筑飾面材料中,石材也占據了極大的比重。
長嘉匯彈子石老街是典型的山地退臺式建筑,這種形式會出現大量的露天地面和屋面。暴露的外部環境對地面鋪裝的材料要求較高,因此硬度高、耐磨損、不易風化的花崗石是良好的選擇。
花崗巖的品種繁多,色彩豐富,具有非常好的裝飾性能。彈子石老街的地面鋪裝幾乎全部采用花崗巖石材,通過石材不同顏色的拼接,不同表面處理工藝的搭配,打造了豐富的有趣的地面鋪裝效果。圖5-1采用淺色荔枝面花崗石打底,芝麻黑花崗石點綴勾勒同心圓花紋,使鋪裝富有變化,極具動態美。圖5-2位于主要交通干道,因此鋪裝只采用兩種相近顏色的石材拼接鋪設,不鋪設花紋以免干擾視線,呈現開闊的視覺感受。雖然彈子石老街的地面鋪裝材料相對單一,但卻也達到了品質高、功能性強、建成環境和諧統一的效果。
長嘉匯彈子石老街建筑群也有一定的歐式建筑元素。除了地面鋪裝,建筑的基座、壓頂線條、輪廓線條等,多運用石材進行表達。因其沉穩、莊重的特性,在建筑立面小面積應用可以增加建筑風情,勾勒建筑體量感[2]。
2.4 青瓦
民國建筑多采用坡屋頂木結構形式,架設木檁條鋪設小青瓦是其屋面的主要外部特征。這時的青瓦屋面,已不同于在中國古代建筑中單一的遮風擋雨的功能,而是已經承擔其外觀裝飾的作用。彈子石老街退臺的建筑形式使其第五立面也能暴露在行人的視野中,因此其屋頂的處理形式也需要經由設計達到立面裝飾作用。
小青瓦的運用,不僅尊重傳統建筑的屋頂形制,給人以寧靜素雅的美感,而且也在細節處采用了變化,其新穎的處理方式給第五立面帶來了積極的意義(圖6)。彈子石老街坡屋頂上以瓦片堆砌形成紋理的方式裝飾屋脊,施工簡便,造價低廉,也取得了豐富肌理效果。另外,青瓦的運用也出現在老街的其他地方,如欄板處用青瓦疊加形成鏤空紋理,既能有空間的融合、也能形成通透的視線。這種運用是現代仿古建筑中較為常見的創新處理手法,具有施工工藝簡便、材料易得等優勢,呈現出的實際效果也極具風情。
3現代建筑材料
建筑歷來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征性產物,是隨著歷史的進程不斷改變和進步的。如今,建筑技術與建筑形式都更加成熟更加多元化,人們的審美習慣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因此,現代仿古建筑絕不可能完全復原歷史建筑,而是應當在形式上的仿古中融合新的工業技術、新的建筑材料,把現代融入傳統,讓仿古建筑也能適應新的審美情趣。
長嘉匯彈子石仿民國時期建筑群很好地將現代建筑的技術和材料與仿古建筑融合,實際呈現的效果既保留了民國時期建筑的風情,也滿足了現代人的審美和空間需求。在建筑材料上,不僅大量使用仿古建筑材料,也使用了很多現代的建筑材料,如玻璃幕墻、新型涂料、金屬材料等等[3]。
4結束語
近代以來,在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強調現代化建設的浪潮下,城市的建設幾乎全部統一“著裝”。鱗次櫛比的現代主義建筑,雖然彰顯著這個時代的文明程度,但是也蒙蔽了民族傳統的靈魂和風貌。如今仿古建筑的大范圍興起,正是人們回歸傳統、民族自信的重要體現。
仿古建筑的建設中,自然應該尊重傳統,繼承和推廣其精華部分,但也應該屏棄糟粕,采用現代建筑技術和材料去完善和發展古建筑的風格。本文以長嘉匯彈子石老街仿民國建筑群為例,淺析其仿古建筑材料和現代建筑材料的運用,提出了部分仿古建筑中建筑材料的使用原則和創新點。筆者認為,彈子石老街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兼具傳統建筑風貌和現代建筑功能需求,其建筑材料的使用也兼顧民國建筑風情和現代技術策略。
不可否認,仿古建筑這一類型建筑至今仍存在很多爭議,但是希望人們不以單一的古建筑或現代建筑評價標準來評價,而是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現代仿古建筑。
參考文獻
[1] 劉剛.民國建筑之時代精神與保護傳承[N].中國文物報,2013-11-01(006).
[2] 于飛.淺議晉城老城區民國建筑的現狀和保護[J].文物世界,2016,(1):55-57.
[3] 羅觀.重慶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研究[J].新西部,2012,(Z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