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奠定了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這三大戰役,包括之后的渡江戰役等等,解放軍無堅不摧,恰恰證明了一點——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勝利走向勝利,是人民的選擇。
以淮海戰役為例,解放軍打到哪里,支前民眾的小推車就把糧食推到哪里。恰如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所說:“淮海戰役是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60萬解放軍與80萬蔣軍決戰,打出了世界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其背后則是支持解放軍的40萬基干民兵和五百多萬人的支前民眾。
支前,是解放區最熱的詞匯。支前,是人民拼盡全力支持人民軍隊,給解放大軍以運輸保障。支前,是人民為自己的未來謀幸福的具體體現。
坐在京滬高鐵列車上,從南京到徐州、從徐州到濟南,都是不過個把小時就能到達的地方。而在解放戰爭中,從1947年到1949年初,這一片區域爭奪了近三年。甚至可以說,解放軍每向前推進一米,都得經歷血與火的熔煉。

安徽宿州淮海戰役總前委會議暨華東野戰軍指揮部舊址楊家臺子。
盡管已是70年前發生的事了,然而在淮海大地,當年發生的一切仍歷歷可尋。《新民周刊》記者還沒有走出2011年落成的徐州東站,就在車站天橋兩側的燈箱上,看到了反映淮海戰役的木刻作品展示——有解放軍的戰斗畫面,也有支前民眾推著獨輪車運輸物資的畫面。歷史從未忘記的,今人仍在紀念的,是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英勇獻身的人們。在每一幅木刻作品之間,則是公益廣告,畫面是徐州市區云龍湖的湖光山影,與徐州城市融為一體——“徐州,榮膺2018年聯合國人居環境獎”。

中共淮海戰役總前委領導成員合影,左起: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

1997 年建成的淮海戰役總前委群雕,用70 塊花崗巖雕刻而成,高7 米、寬9.5 米。造型渾樸、氣勢宏大、栩栩如生。
1948年的寒冬,在濕冷泥濘的徐州、蚌埠沿線作戰的國民黨軍官兵,又如何能想得到徐州會有如此美好的未來呢?
徐州,自古兵家必爭之地。對于1948年11月的蔣介石來說,他考慮的是如何守住徐州——即使生靈涂炭,即使徐州化為焦土,只要守住徐州,“黨國”就仍能茍延殘喘。在此之前,國民黨軍輸掉了遼沈之戰。與此同時,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入關,平津已漸漸脫離蔣介石的掌控。而徐州,則成為蔣介石心中重中之重的一個所在。“鐵打的徐州,紙糊的南京”,如果徐州失守,則意味著抗戰勝利后剛“還都南京”兩年的他,又將面臨倉皇辭廟的窘境。而這,無疑意味著“蔣家王朝”在中國大陸的徹底覆滅。

應粟裕將軍遺愿,骨灰撒放在他戰斗過的地方,其中包括碾莊。攝影/ 姜浩峰
垂死掙扎的國民黨軍,在丟失濟南后,做出了“徐蚌會戰計劃”。然而,未等計劃付諸實施,國民黨軍就發現解放軍馬不停蹄南下了。國民黨軍黃百韜第7兵團、李彌第13兵團、孫元良第16兵團、邱清泉第2兵團統統向徐州撤退。其中,黃百韜第7兵團64軍在徐州以東60公里的碾莊停了下來。他們在考慮,是否利用李彌第13兵團撤退后留下的工事,與解放軍決戰。敢打,還是不敢打,黃百韜猶豫未決時,未承想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已經攻占碾莊與徐州之間曹八集等各據點要道。對于黃百韜來說,撤退已無路,碾莊的這場戰斗,不打也得打了。
支前,是解放區最熱的詞匯。支前,是人民拼盡全力支持人民軍隊,給解放大軍以運輸保障。支前,是人民為自己的未來謀幸福的具體體現。
徐州朋友大張驅車60余公里送記者來到碾莊時,正值多日陰雨后初放晴天。己亥正月的陽光溫煦,微風徐徐。時近中午,一排送親的私家車隊,每一輛車上都掛著彩色氣球,在當地一條主干道——超時大道一側的飯店門口停了下來。飯店距離淮海戰役碾莊圩戰斗紀念館和烈士陵園不遠。“這里,就是碾莊戰斗的主戰場。”大張如此說。大張的老家在碾莊附近的邳州市八路鎮祠堂村。他告訴記者,當年解放軍為了圍殲黃百韜兵團,采取了夜間挖坑道的辦法,逐步推進。“聽我們本地老人說,碾莊決戰前,有解放軍駐扎在我們村。比如傍晚派出去一個排,到凌晨回來時就剩兩三名戰士。”面對美式裝備的黃百韜兵團,在火力不占優勢的情況下,解放軍在挖坑道時,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碾莊圩戰斗我軍犧牲了6183名指戰員,烈士的鮮血換來了首戰之勝!”這是中共邳州市委、邳州市人民政府于2010年4月2日在碾莊圩戰斗紀念館所立“慰烈工程碑記”上所記載的數字。如果將碾莊圩戰斗中解放軍的傷、亡數字相加,總計27308人。

1948 年11 月,淮海戰役中,華東野戰軍突破碾莊,圍殲黃百韜兵團。
在淮海戰場,解放軍的兵員可以得到即時補充,這來源于自1946年11月以來,在山東解放區開始的參軍保田行動。對于解放區人民來說,解放戰爭本質上就是一場保衛勝利果實的自衛戰爭。而到了1948年,山東境內除了青島、長山島等處有幾股孤敵以外,其它地區全部解放。在“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口號鼓舞下,以萊東、五龍兩縣為例,即有3558名青壯年報名參軍,奔赴淮海戰役前線。記者在烈士陵園看到一個個有名或者無名烈士之墓。有些名姓是在和平年月尋訪發現后補上的。譬如如今的黃殿臣烈士之墓,是如此得來的——在邳州市慰烈工程工作人員的尋訪過程中,碾莊鎮廟前村徐井涯自然村的村民告知此地有一處無名烈士墓。在無名烈士墓中,發現了黃殿臣的印章。最終調查出黃殿臣是山東省海陽縣行村河家人,1946年參加革命,194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11月13日在碾莊圩戰斗中犧牲,時年32歲。在烈士陵園,還有一些無名烈士墓。譬如一座無名烈士墓刻著如此字樣:“無名烈士,生平籍貫不詳。解放后安厝陳樓鎮新營村,村民回憶為1948年淮海戰役期間犧牲。2016年10月遷此重建。”
“當年大戰后,水溝已經被尸體填平。”這就是碾莊本地老人所回憶的1948年11月10日至22日所發生的大戰。黃百韜的一個兵團部、五個軍部、十個師,一共十余萬人,在此被殲滅!黃百韜本人也葬身于此。

1948 年12 月1 日,人民解放軍進入徐州,宣告徐州解放。
碾莊圩戰斗的勝利,為淮海戰役解放軍首場大捷,使得整個淮海戰場的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國民黨軍在這場大決戰中陷入十分被動的局面。
在碾莊圩戰斗紀念碑所相對的公路斜對面,就是當年華東野戰軍攻入碾莊圩的南門。此地如今并排開設了一溜羊肉館。雖然已是接近午后時分,館子里仍有不少用餐者。 “整個徐州范圍,每天消耗10萬斤羊肉。這真不是吹的。”大張說,“我雖然長住徐州市區,但更喜歡碾莊這里館子的風味。這就是正宗土菜了,土得有特色,有滋有味。”
對于生活在1948年的碾莊百姓來說,別說什么羊肉,每天能夠糊口有時候都是奢望。為了生存下去,無疑成了人們支持解放軍打敗國民黨軍的理由。
2014年春天以99歲高齡去世的碾莊本地老人郁增俄,1948年時已經入黨兩年。作為邳州本地人,他在碾莊圩戰斗期間,接上級指示,組織已經解放了的車夫山鎮青壯年,成立擔架隊,在夜間搶救戰場上的傷員。擔架隊屬于支前隊伍的一部分,雖不直接上陣參加戰斗,但隊員們隨時有生命危險。郁增俄遇到過抬著擔架,忽然感到擔架一沉的情況。回頭一看,隊友已經被流彈擊中,當場犧牲。此時,郁增俄根本來不及掩埋隊友遺體,只能在對之默默鞠躬后,將傷員背起來,在流彈的呼嘯中拼命奔跑,將傷員送到后方。
至今,碾莊當地的中青年,仍有人能繪聲繪色講述郁增俄的故事。
在淮海戰役打響前后,支前,成為了解放區最熱詞。凡是解放軍到達的地方,就有支前大軍的身影。
1947年全國土地會議召開,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到1948年秋,在一億人口的解放區消滅了封建的生產關系。廣大農民在政治和經濟上翻身以后,政治覺悟和組織程度空前提高。除了參軍保田的青壯年以外,各地農民不僅將糧食、被服等送上前線,還組成運輸隊、擔架隊、破路隊等隨軍組織,擔負戰地勤務。另一方面,他們廣泛建立與加強民兵組織,配合解放軍作戰。從1947年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共有700萬民工隨軍征戰。人民解放戰爭獲得了取之不盡的人力、物力的支援。
記者在徐州市區的淮海戰役紀念館看到過兩件展品。
第一件是一張布滿彈痕和勇士血跡的門板。這是1948年11月15日中野三縱攻克宿縣的戰斗中所用。某部七連在突破宿縣西門的戰斗中,冒著國民黨軍密集火力的封鎖,用老百姓支援的門板、木料,在三丈多寬水深沒頂的護城河上,強行架橋,使攻擊部隊快速通過,沖入城內,全殲國民黨軍第二十五軍一四八師及交警第十六總隊等部1.2萬余人。時任中原野戰軍六縱17旅50團宣傳股長的楊志回憶,當打完淮海戰役,解放軍轉移時發現,周圍百十里地的每個村莊,家家戶戶都沒了門板。展出在淮海戰役紀念館的這張門板,只是這千千萬萬張門板中的一塊而已。

淮海戰役最后階段,解放區支前運動毫不松勁。

在淮海戰役期間,江蘇、山東、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極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戰爭。
第二件是一輛從車架到車輪全木頭的獨輪車,為泗水縣模范運輸團運糧功勞車。紀念館展出卡片上寫道:“該運輸團一次接受了6天運糧4.5萬公斤的任務,結果3天就運糧5.6萬公斤,提前3天超額1萬公斤完成任務。”這架功勞車所在的支前隊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帶隊的是年僅18歲的姑娘朱永蘭。淮海戰役中,支前的大小車共計88.1萬輛,可以從南京并排兩行排到北京。值得今日的人們注意的是——這些個支前小車,可都是無動力的獨輪車,靠人推行,跨省而來。從四面八方奔赴前線的支前隊伍中,有各種打扮的,操各種口音,有豫西的、陜南的,有冀魯豫的、魯南的,甚至還有從太行山老區來的,他們趟過厚厚的大雪,甚至是冰冷的河流。為了支援解放軍做工事所需要的木頭,有人把自家老人們準備的棺材都抬來了,解放軍就用它們支撐起了密密麻麻的掩體、交通溝。
整個淮海戰役,支前民工——包括隨軍民工、二線轉運民工和后方臨時民工,共543萬人,擔架 20.6 萬副,大小車輛 88.1萬輛,挑子 30.5 萬副,牲畜 76.7萬頭,船 8539只,汽車 257輛,向前線運送彈藥1460萬斤、籌運糧食 9.6 億斤,向后方轉運傷員11萬余名,有力地保障了大規模作戰的需要。
如果沒有支前運動,解放軍和國民黨軍的兵力對比,在三大戰役之初是我弱敵強。有了支前運動,敵我對比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國民黨軍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這才是人民戰爭的勝利密碼。也無疑對未來中國走向更加輝煌有重要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