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敏

摘 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強調了文化在灣區建設的重要作用。粵港澳大灣區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文化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人文灣區意義重大。博物館是社會文明發展的記錄者,代表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文化水平,所以我們應該將博物館的文化價值進行深入的挖掘、融合與利用,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助力人文灣區的建設與發展。文章以珠江三角地區博物館為例,首先分析了博物館在建設灣區中的社會影響,然后概述建設人文灣區給博物館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最后探討博物館助力人文灣區建設的途徑研究,期待博物館能更好地為推動人文灣區建設發揮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博物館;人文灣區建設;珠三角地區博物館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及塑造灣區人文精神,并且將提升灣區文化軟實力作為人文灣區的建設重要目標。而博物館作為社會文明發展的載體,是地區文化發展的名片,憑借其豐富的文化資源推動著地區文化的繁榮發展。目前,人文灣區內的公立博物館已經有300多家,有文化、藝術、歷史、科學等類型,資源極其豐富。如何通過當地的博物館資源助力人文灣區建設、激發灣區的發展潛力成為當下最為迫切的任務。因此,如何利用博物館助力人文灣建設就成了我們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將以珠三角地區博物館為例對此展開詳細討論。
1 博物館在建設灣區中的社會影響
1.1 珠三角地區博物館概況及文化經濟上的社會影響
大灣區不僅是一個經濟灣區,也是一個文化灣區,城市群圖如圖1所示。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不僅在地理上相鄰,在傳統文化、風俗習慣上也同氣連枝、一脈相承,文化是灣區內實現聯通、融通的根基所在。而博物館作為文化承載和傳播的重要機構,在文化建設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珠三角地區具有豐富的博物館資源,必定會在人文灣區的建設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1.1.1 博物館是人文灣區文化發展的名片
嶺南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東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為嶺南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嶺南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文物財富與精神文明之根本體現。人文灣區的建設中,需要注重人文因素的注入。作為大灣區文化的重要載體,珠三角地區博物館在展示灣區優秀傳統文化和文明發展史上發揮積極的影響。例如,廣東省博物館展示的潮州木雕、端硯文化,中山市的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展示的孫中山“三民”主義,佛山市嶺南酒文化館和嶺南方言文化博物館展示的嶺南地方特色文化,都具有鮮明的嶺南文化特色。博物館是公眾了解歷史文明、科學技術、文化傳統等的重要場所,在這里人們可以學習知識、陶冶性情、提升素養。博物館借助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文化形式,增添了灣區的人文精神與文化氣韻。珠三角地區博物館肩負著弘揚灣區人文精神的使命。從人文灣區建設的角度,珠三角地區博物館的發展是提升灣區軟實力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是灣區文化發展的名片。
1.1.2 博物館是人文灣區文旅發展的動力
隨著文化部與國家旅游局的合并,文旅融合為地區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人文灣區的發展不僅僅是經濟上的飛躍,更重要的是實現區域間文化的傳承與交融。博物館作為公益性文化服務組織,通過舉辦展覽、開辦講座、活動宣傳等特有的方式傳播文化、科學、歷史等知識,是推進文旅融合的重要場所。粵港澳地區地域相近、文脈相親,珠三角地區博物館與港澳地區博物館積極推行“灣區博物館一卡通”,加強館際合作,進一步推進灣區文化交互融通,共同促進灣區旅游業的協調發展。
1.1.3 博物館是人文灣區文化自信的源泉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文化自信不僅包含傳統文化的轉化與創新發展、對外來文化的吸收整合,還包含適應全球化趨勢進行積極吸收、選擇與發展的能力。珠三角地區作為祖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陣地,隨著人文灣區的發展,與香港、澳門的互聯互通將更加密切,多元文化和諧相融更彰顯出珠三角地區的文化軟實力。文化自信是民族復興的精神支撐,是促進社會主義發展最重要的精神力量,提高文化自信是灣區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一環。博物館是中華文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傳承和弘揚的重要物質載體,是開展文化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增強民眾民族自豪感與歷史責任感最為直接的場所,對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傳承與弘揚,定會促進灣區文化形象的塑造,為灣區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提供自信源泉。
1.1.4 博物館是人文灣區文化創新的平臺
隨著時代的發展,博物館不僅是城市文化的挖掘者和傳播者,還是城市文化的創新者,積極開發文創產品,創新展覽形式,舉辦豐富的文化活動,樹立以公眾需求為導向的服務理念,更好地發揮、傳承城市文明的職能。作為灣區文化的引領者,珠三角地區博物館嘗試多種形式創新,從宣傳、布展到管理、合作,用自身的實際行動為灣區文化創新增添了活力。例如,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2018年推出征集館標的活動,征集內容包含博物館館標設計和LOGO衍生應用設計(如信封、書簽、禮品袋、門票等),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將粵劇文化推廣出去、傳承下去,樹立博物館良好的對外形象,將博物館品牌建設進行下去。佛山祖廟博物館將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的各種資源融合在一起,設計出特色鮮明的文創IP形象和產品,并且授權廣州、深圳、惠州、東莞、中山等大灣區內企業進行投產,推動灣區文創產業的發展。珠三角地區博物館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內涵和特色,進行多方合作與交流,給人文灣區的發展帶去了新思想、新氣象。
1.2 全球其他三大灣區的博物館在建設灣區中的社會影響——以紐約灣、舊金山灣、東京灣為代表的世界三大灣區
以紐約灣、舊金山灣、東京灣為代表的世界三大灣區具有文化多元、藝術豐富的特征,區內各處擁有不同的文化氣息與風格,類型多樣的博物館也為灣區文化的發展貢獻一分力量。
1.2.1 博物館是灣區藝術衍生品發展的搖籃
經過多年的發展,三大灣區博物館藝術衍生品開發方面都已相當成熟,使文化創新與文創經濟共同發展。例如,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進行衍生品的創新與研發,制作與藏品相關的明信片、紀念片,甚至還包含高端的復制品,一共設計出了2萬多種衍生品,在紐約就開了8家藝術商店,2018年總的銷售額有4億~5億美金,占到年收入的八成。
日本的東京國立博物館也進行文創產品設計,在其紀念品商店中,以藏品陶俑為主題設計出的產品目前人氣極高,如極具創意的陶俑襪就已售出1萬多雙,物美價廉,成為史無前例的爆款。
1.2.2 博物館是灣區國際文化交流的橋梁
三大灣區都是秉承開放包容的發展姿態,在經濟上注重國際合作,在文化上具有國際眼光,在國際文化的交流中起到橋梁的作用。同樣以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為例,如今的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不再把目光停留在時尚活動現場,而是將目光轉向了互聯網,在抖音與TikTok開設官方賬號,入駐天貓,擴大博物館文化的傳播范圍。舊金山的亞洲藝術博物館更是亞洲與美國以及不同亞洲文化間相互理解的橋梁,是外國游客參觀舊金山市必到之處。
1.2.3 博物館是灣區現代藝術的杰出代表
雖然灣區內有歷史、科技、藝術等多種類型的博物館,但是比較著名的還是藝術類博物館。坐落在紐約市曼哈頓城中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是世界上著名的現當代美術博物館之一,是灣區乃至世界現代藝術風向的代表。舊金山作為美國移民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除了具有豐富的現代藝術藏品,其外觀上也與市政中心的市政廳、州最高法院、歌劇院形成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筑群,體現著舊金山的繁華和信心。東京的國立博物館、江戶東京博物館、東京大學總合研究博物館、吉卜力博物館、浮世繪太田紀念博物館等,都各具特色,增添了灣區濃厚的藝術氣息,博物館與其聯合起來,更是相得益彰。
1.3 珠三角地區博物館與世界三大灣區博物館的比較異同或借鑒意義
目前,世界著名的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不僅經濟發展水平領先,服務業非常發達,創新力度強大,而且全球重要金融中心、交通樞紐中心的地位凸顯。人文灣區在建設過程中應對其豐富的經驗進行合理的借鑒。
1.3.1 民間博物館的建立
美國博物館在數量上是位居世界第一的,民間博物館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只要是身為收藏愛好者或者是藝術愛好者都有可能創立一間私人博物館,展示自己的收藏或者是作品。同樣,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也不乏私人博物館,不僅分布在城市中,甚至遍布鄉村,給地域文化營造了自由發展的良好氛圍。然而,中國的博物館以公立為主,民間博物館數量占比近年有所擴大,但發揮的社會影響還有待提高,不利于擴大文化傳播的范圍。珠三角地區一些城市近年也十分重視民間博物館的發展,如佛山市南海區2019年3月出臺了《佛山市南海區非國有博物館發展扶持辦法》,就扶持范圍、扶持條件、扶持標準等作了明確規定,這對非國有博物館的發展將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所以,珠三角博物館應當思考民間博物博的發展,利用成熟的經營理念去幫助民間收藏家、鄉村地區創辦民間博物館,完善以公有博物館為主、民間博物館為輔的博物館體系,不僅可以豐富博物館文化資源,還能更好地擴大大灣區公共文化服務范圍。
1.3.2 人才儲備雄厚
三大灣區是一個教育和科研機構高度密集的地區,人才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文化發展的動力。例如,東京一個市就集聚了全日本120所大學的1/5以上和大學教員的30%,集聚了近500所民間研究機構的1/4和600多家TOP技術型公司的一半。舊金山灣區則聚集了一批美國著名的高等學府及研究性機構,其中有4個世界級的研究型大學、5個國家級實驗室。僅紐約市有大學及學院60余所,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康奈爾大學等均為著名大學。所以說世界三大灣區擁有雄厚的人才儲備,也給博物館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人文環境。同樣,粵港澳三地擁有我國乃至是世界知名的高校、科研院所,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澳門大學共同發起成立粵港澳高校聯盟,目前共有28所高校入盟。大灣區之外的高校也一直積極參與到大灣區發展中,如北京師范大學在珠海設立分校,清華大學在深圳設立研究院。因此,珠三角地區博物館要依托高校,進行文化的交流合作,用博物館的文化底蘊塑造灣區人文精神,借助高校人才提升博物館的發展水平。
1.3.3 創新發展體系的建立
同世界三大灣區一樣,粵港澳大灣區也是一個文化多元的地區,但是卻包含著極強的政治色彩,全球治理體系需要中國模式,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與建立就是中國當下對外開放格局調整的典型代表,它在誕生之日就賦予了時代的使命,要在“一國兩制”的政治制度下推動港澳行政特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文化融合與發展。珠江三角洲博物館在助力灣區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注意文化的交融,還要考慮制度的差異,根據澳門、香港地區人文環境的特點進行文化的創新發展。而香港和澳門還可以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到中間人的作用,給內地博物館帶來新的理念和思路,促進內地博物館的創新發展。
2 建設人文灣區給博物館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2.1 為博物館建設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
人文灣區的建設不僅要實現灣區內文化的相互交融,還要推動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鑒,粵港澳大灣區要在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互鑒中起到文化交流平臺與文化輻射的作用,這對珠三角地區博物館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一方面,珠三角地區博物館可以與澳門、香港地區博物館實現一體化發展,共享豐富的博物館文化資源,還可以加強地區間文化機構的合作交流,讓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科技館等進行資源共享。然而,在“一國兩制”下,粵港澳有不同的社會制度與法律制度,文化資源的互通共享還有待提高。并且,大灣區內部各地區博物館的差距依然比較大,資源分布還存在不均衡情況。另一方面,中西文化的交流也給人文灣區帶來了國外的文化與文明,可以使博物館吸收多樣的文化元素,使自身不斷發展進步,博物館在吸收外來優秀文化元素的同時,也要注意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的沖擊。
2.2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具有很深的歷史淵源,是一脈相承的。共建人文灣區給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截至2019年5月,廣東省共有各級各類博物館313家,其中國有博物館226家,非國有博物館87家。2018年,全省博物館參觀人次共計7117萬人次,較上年增長14.3%。在灣區文化共同發展繁榮的過程中,參觀的國內外游客會越來越多。通過搭建文化交流的平臺,增進了公眾的文化認同感,使傳統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同時,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讓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走出了中國,走向了世界,體現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中國精神,增強文化自信。
2.3 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優化與創新
隨著人文灣區建設的深入,必然會對博物館的公共服務職能有新的要求。珠三角地區的博物館要改變自身的服務定位,要具有世界眼光。首先,要加強自身的服務水平,定期對博物館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創造外出學習的機會,增強服務的專業度。其次,要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利用VR、AR、全息投影等技術增強博物館的科技性,吸引更多的觀眾,增強觀眾的體驗度。最后,根據博物館自身的特色與優勢,進行積極的改革與創新,不僅要舉辦更多豐富的文化活動,還要肩負起新興產業的發展使命,要重視數字經濟和共享經濟的發展,促進數字藝術展示等數字創意產業合作,推動休閑旅游等。
2.4 博物館間的共享合作交流
全國政協委員孫少文曾提出要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加快人文灣區的建設。第一,資訊資源平臺化,整合灣區內博物館的網絡資訊資源,進行灣區數字平臺的構建,促進灣區內博物館的資訊共通、資源共用、內容互動。第二,門票一卡化,港澳及珠三角九市應積極落實“灣區博物館一卡通”的便民措施,促進灣區內博物館、藝術館的集群式發展。第三,重點博物館地標化,除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灣區應積極發展主題博物館,將之打造為當地文化地標,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廣和傳播。第四,館際合作策展恒常化,設立合作策展雙年專案,每兩年舉辦一次灣區館際合作策展專案,促進珠三角九市與港澳的館際合作,加快人文灣區的一體化建設。
3 博物館助力人文灣區建設的途徑研究
3.1 強化博物館的創新力度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博物館事業有了長足發展,博物館數量超過5000家,基本實現了免費開放,從根本上改變了博物館資源稀少的窘境,博物館由過去的精英文化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大眾文化。博物館在解決數量匱乏后,亟待創新提質,適應新時代文化大發展要求,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博物館文化的向往、追求與需要。珠三角地區博物館也是如此,只有創新才能得以發展。我國博物館在創新之路上已經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珠三角地區博物館可以結合自身特點加以借鑒。
博物館創新不是盲目地創新。首先,要依靠自己的特色取勝,要開動腦筋,在辦館及展出特點上做足文章,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不僅讓觀眾有看頭、看得懂,還要有興趣看,有回頭客。快閃式和沉浸式體驗博物館是現在當下比較火熱的博物館類型。例如,美國的一座冰淇淋博物館曾在紐約創下5天內門票一搶而空、20萬人進入等待名單的紀錄。策展人很好地掌握了現代人愛拍照打卡上傳到各大社群網絡的特性,以及大部分民眾對甜點與冰淇淋的喜愛,成功地吸引了大批參觀者前來一探究竟。此外,還有雞蛋屋博物館、時光博物館、夢幻機器博物館、自拍博物館等,都是以創建各種“夢境”,讓人暫時脫離現實的情境。以社交媒體為媒介,吸引年輕一代的游客。
其次,要依托博物館平臺宣傳歷史文化。以肇慶市博物館為例,必須在助力人文灣區建設中發揮好自身職能和作用。肇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在22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肇慶曾是嶺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廣府文化、嶺南文化的歷史源頭和粵語的發祥地。公元1118年,宋徽宗賜名肇慶府。兩廣總督府駐肇182年,肇慶有周長為2.8千米的全國罕見保存完好的古城墻。除此之外,禪宗六祖惠能、宋代名臣包拯、溝通中西文化第一人利瑪竇在肇慶6年創造五個“第一”、葉挺獨立團在肇慶建團、革命正規軍隊的第一個黨支部在肇慶成立、元代德慶學宮大成殿的“四柱不頂”、宋代梅庵大雄寶殿、端硯文化等,這些都是肇慶的文化寶藏,具有唯一性和獨特性。依托博物館平臺展示、反映肇慶歷史文化的內涵和民俗風貌,不僅可以提升當地民眾的文化自信與精神面貌,還可促進文化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以助力建設地方人文灣區。
最后,要大力發展數字化博物館。博物館超水平的發展方向之一是數字化。2018年國博物館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超級鏈接的博物館:新觀眾、新方法”正是博物館數字化發展要求的體現。我國博物館管理部門也十分重視推動博物館應用新技術。第一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文物庫房設施研發、智慧博物館試點等都是近年來博物館積極推動的新技術運用項目。珠三角地區博物館要服務于人文灣區建設,需要致力于構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推進粵港澳網間互聯寬帶擴容,推動珠三角無線寬帶城市群建設,實現城市固定互聯網寬帶全部光纖接入,建設超高清互動數字家庭網絡等。珠三角地區互聯網的發展,給灣區博物館推進數字化進程提供了大好的機會。不光在藏品的展陳設計上運用數字化技術,給觀眾帶去全新的視覺體驗,增強與文物的互動性,更重要的是實現人文灣區文化資源、人才資源等方面的共享,建立綜合性的博物館數字化平臺,使灣區人民可以足不出戶就可以欣賞到灣區內所有博物館的信息。最近肇慶推出的“新中國70年,鎮館之寶70件”文物和檔案故事視頻作品入住活動,就是利用現代數字化技術展示藏品的一種形式,使觀眾在線上通過視頻如親臨現場,直觀地感受文物散發的文化魅力。
3.2 堅持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生活的豐富、文化凝聚力的增強,是居民生活品質提高的象征,也是地區綜合競爭力提升的標志。珠江三角洲有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據統計有4座歷史文化名城(分別為廣州、肇慶、佛山和惠州),8個歷史文化名鎮,13個歷史文化名村,12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456處縣級文物保護位以及120多萬件館藏文物。珠三角地區博物館應重點挖掘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資源,進行優秀文化的重點傳承與推廣。如廣州的越劇文化、佛山的陶瓷文化、肇慶的廣府文化和端硯文化、惠州的客家文化、江門的華僑文化等,都具有地方獨特的風格,博物館應當為它們提供宣傳、推廣的平臺,推進歷史文化名城的旅游發展。另外,珠三角地區還有許多對中華民族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如林則徐、康有為、孫中山、葉挺、惠能等,博物館應參考歷史文獻資料、歷史人物的學說,結合虎門銷煙、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廣州起義、《六祖壇經》等相關歷史事件及史料,專門建立主題鮮明的歷史博物館,讓歷史更加深入人心,讓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英勇抗戰的精神長遠留存。
3.3 保持文化對外開放合作的姿態
粵港澳大灣區人文交流合作,將全面迎來機遇期、窗口期和黃金期。大灣區將會迎來一次大規模的社會變革,吸收全世界先進的文明成果,致力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立。大灣區不僅有信心成為世界最大的灣區經濟體,還有信心向著世界最大的灣區文化藝術綜合體邁進。博物館要保持開放性與合作性,在藏品利用、學術研究、文化傳承等方面進行深入合作。第一,加強粵港澳青少年交流。每月,大灣區都會組織青年文化交流活動,香港的港大同學會書院廣州歷史文物學習團成員聚集在廣州,傾聽南越王宮博物館考古專家講述陶片分類方法,享受親自體驗陶片分類的過程。第二,鼓勵博物館與各類粵劇演出團體、研究機構、高校等進行深入的合作,共同助力粵港澳粵劇的發展,對灣區文化資源進行融合與創新,將文化“走出去”戰略實施到底,使粵劇藝術在國際舞臺上發光發亮。第三,博物館聯合舉辦大型文化盛宴。2019年國際博物館日廣東省主會場活動在珠海舉行,粵港澳三地40余家博物館以及20余家文博公司參加,展示、交流文博精粹。第四,進行藏品的深入挖掘。2018年,深圳設計周打造了粵港澳大灣區系列設計活動,主要將出自大灣區11個城市設計師之手的作品展示出來。博物館可以利用豐富的藏品資源,彼此吸收優秀的文化元素,進行藝術設計,拉近博物館間的距離。第五,要盡快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博物館合作框架。博物館要在灣區建設中有所作為,不能單打獨斗,應該聯合起來,整合資源,形成合力。要不斷加強各地博物館對話,在人才、藏品、學術研究、展覽策劃、研學旅游、文物保護與利用、文化創意產品研發等方面加強合作,共享先進經驗,形成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個城市的博物館為核心、為龍頭,帶動灣區其他城市博物館發展,實現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博物館合作新模式,以體現博物館在大灣區建設中的職責擔當。
3.4 堅持展示嶺南人文精神
嶺南文化獨有的多元、務實、開放、兼容、創新等特點,對嶺南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在人文灣建設的大好契機下,珠三角地區博物館要借助自己的平臺,將粵劇、龍舟、武術、醒獅等具有的嶺南文化的魅力彰顯出來。博物館要制訂嶺南文化的傳播與發展發展規劃、發展體系,循序漸進地樹立嶺南人文精神。博物館可以先走進校園、走進社區,舉辦小而精的文體活動,如嶺南書畫展、舞獅活動、越劇表演等,讓公眾近距離地接觸嶺南文化,然后穿插舉辦大型的民俗活動。以一年一度的三水蘆苞胥江祖廟北帝誕廟會為代表,讓眾多游客感受到嶺南民俗文化的魅力。各地區博物館應當予以學習,舉辦多樣的文化活動。另外,珠江三角洲地區還有與眾不同的圖騰文化,瑤畬民族、壯族有傳統的犬圖騰崇拜,黎族蛇圖騰崇拜,嶺南園林更趨向于龍崇拜,傳統的客家圍屋里面也存留諸多圖騰的印記,如“丁、財、貴”文化圖騰、八卦(太極)圖騰等。博物館可以對這些圖騰進行深入的研究,搜集各地區的圖騰,開設專門的展廳供游客欣賞,彰顯嶺南文化的個性。
4 結語
人文灣區在建設過程中通過博物館堅持共同的文化記憶、社會認知、道德規范及價值觀體系,在文化交流碰撞中,形成一個既具有相似文化特質又實現了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和諧灣區。珠三角地區博物館要在建設人文灣的背景下,主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積極圖謀發展,要致力于建立大灣區博物館群,在充分利用館藏資源、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時,注重文化產業創新與開放合作,以推動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博物館產業發展。借鑒世界三大灣區的發展經驗進行中西文化互鑒,最終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向世界展示嶺南獨特的人文精神。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縮小與世界三大灣區的差距,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成可以彰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民族文化創新、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新型人文灣區,最終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推進中華文明進程增添更加豐富、更加絢麗的人文魅力。■
參考文獻
[1]丘樹宏.人文灣區建設淺說——孫中山文化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N].人民政協報,2019-03-14(015).
[2]金凱.建設“人文灣區”展現“文化自信”[N].深圳特區報,2019-04-09(B06).
[3]丘樹宏.以孫中山文化為重要載體共建人文灣區[N].團結報,2019-03-21(007).
[4]楊俊.讓博物館助力城市文化發展[J].中國紀念館研究,2012(2):15-21.
[5]楊企遠,莊蕓.博物館助力社會發展——淺論博物館的社會服務[C]//江蘇省博物館學會.江蘇省博物館學會2013學術年會,2013:5.
[6]讓文物活起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博物館高峰論壇”專輯[J].博物院,2018(1):5-7.
[7]張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機遇和挑戰[J].時代金融,2018(17):9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