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文
摘 要: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有著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本文試圖從古今漢語詞匯構成和古今漢語詞義兩方面進行比較,探討古今漢語詞匯的發展變化及產生原因,以期給讀者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大家共同研究。
關鍵詞:古今;漢語詞匯;詞匯構成;詞義;原因
語言的詞匯是發展變化的。社會的進步和人們認識變化等因素,導致語言中新詞產生,舊詞死亡,使用著的詞有不少在意義上也逐漸有所改變。具體來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古今漢語詞匯構成的變化;二是古今漢語詞義的變化
一、古今漢語詞匯構成的變化。
(一)復音詞取代單音詞
古代漢語詞匯構成的主要特點就是單音節詞占多數,而現代漢語詞匯的構成是以復音詞為主,其中又以雙音節詞占多數,這也是古今漢語詞匯在音節上的主要差異。因此,古代漢語中的絕大部分單音節詞都被復音詞所取代,主要是利用原來的單音詞作為構詞語素,加上其他語素構成復音詞。又分為兩種:
1.添加實語素
敵—敵人城—城市都—都市都—首都道—道路帆—帆船禮—禮物學—學校
2.添加虛語素
偷—小偷兒
(二)復音詞取代復音詞
古漢語中除了大多數的單音詞外,也有少量的復音詞,發展到現在,這些復音詞所表達的概念或意思基本上沒有什么變化,但名稱卻發生了變化,被其他的同義復音詞所取代,如以下幾個:
家山—家鄉鄰比\鄰舍\鄰曲—鄰居信仗—信任原本—原稿驛站—郵局郵筒—信封兒交契—交情
二、古今漢語詞義的變化
(一)古今詞義基本沒有變化
從詞和義項的角度考查,都沒有發生太大變化的詞主要有以下幾個:
大炮、縣、鄉、胡同、馬車、約會、友誼、關系、方言、標點、教育
這類詞在詞匯中只占少數,由于他們的意義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基本沒有發生變化,成為語言繼承性和穩固性的一個重要表現。
(二)古今詞義有同有異
1.從詞的角度考查。
在詞義的變化過程中,有的詞增加了新的義項,后代的義項多于前代;有的詞舊有的義項消失了,后代的義項少于前代;有的詞在舊有義項的基礎上產生了新的義項,而取代了舊的義項,從而形成了詞的義項的增加、減少或替換。
2.從義項的角度考查
從義項的角度考查,詞義變化主要包括詞義范圍的變化和詞義輕重程度的變化。詞義范圍的變化又包括擴大、縮小、轉移三種情況。
詞義擴大
詞義擴大是指今義所表示的概念外延比舊義擴大了。如以下幾個詞:
國家①:古代諸侯稱國,大夫稱家,現指階級的統治工具,指稱范圍擴大。
橋①:古指溝通水的建筑物,今還包括溝通道路以使通行的建筑物。
詞義縮小
詞義縮小是指今義表示的概念外延比舊義小了。包括以下幾個詞語:
天文:古指日月星辰等天體在宇宙間分布運行的各種現象,但古人也把風、云、雨、露、霜、雪等地文也列入天文范圍,現在的“天文”一詞并不包括這些地文現象。
藝術:古泛指各種技術技能,今只包括戲劇、音樂、美術、舞蹈,指稱范圍縮小了。
詞義轉移
詞義轉移是指變化后的意義和原來的意義相關聯但不在同一意義范圍內。
(三)古今詞義差別明顯
這主要是指現代漢語中詞的常用意義與古代漢語中詞的意義完全不同。
(四)古今漢語詞義變化原因
1.新興事物涌現造成的變化
詞義所指接納了新的意義成分,導致原先概括方向的轉變
如“橋”一詞,在古代漢語中它是指溝通水域以使通行的建筑物。但發展到現在,橫跨道路,連接兩邊以使通行的建筑物也叫做“橋”,“橋”所起作用的領域已越來越廣,不再限于“水”,已經擴大了它的指稱范圍,導致概括方向也悄然改變了。
2.社會思想觀念引起的變化
社會政治、生產制度以及習俗禮制的更動引起詞義的變化
如“公路”一詞,在古代是指春秋時的官名,但隨著社會政治的變化,春秋時的官員制度早已消失了,被新的官員制度所取代。相應的,“公路”的這一義項也就隨之消亡了。發展到現在,“公路”有了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意思,是指“專供跑汽車的路”。我們知道,祭祀在古時的中國是非常重要而嚴肅的活動,所以關于祭祀的詞語也就特別多。
事物的社會評價凝結成評價性新義
思想觀念變了,人們對事物的看法也就變了。古時所指嚴重的詞,現在意義反而變輕了;古時所指輕微的詞,現在意義反而嚴重了;詞語色彩也發生了變化。如“賊”一詞,古義是指強盜,特別是指那些違法亂紀的人,有種非到殺人放火而不能用“賊”的意味,詞義所指是非常嚴重的,所以一般不輕易使用。而在現代社會中,一般的小偷小摸就可叫“賊”,到了殺人放火那種極其惡劣地步的,用“賊”反而不夠了。顯然,“賊”的詞義輕重程度發生了很大變化。
以上我從不同角度考查了古今漢語詞匯的變化,由于所選參考詞語有限,很多其他的變化并未發現,因而并未探討。希望拙作所探討到的一些東西能對學生的古漢語學習提供一些參考或幫助。在古漢語研究與學習的道路上,吾將繼續上下求索。
參考文獻:
[1]周及徐.新編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董為光.漢語詞義發展基本類型[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