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璇

摘要:藝術創作涵蓋特定的形式語言,經過特殊語匯和物質材料表現的加工,使其成為藝術。因此藝術創作必須感知生活,掌握創作形式的規律,根據作品需求選擇合適的形式應用,呈現作品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結果,從而獲得藝術審美感受。本文以自己的藝術作品進行簡要的創作談,歸納整理在藝術氛圍中的有意味的形式表達,對創作中運用的設計手法加以總結,希望為今后設計中的藝術形式語言的運用及表達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藝術創作;形式語言;審美感受;有意味
藝術的創作離不開形式的表達,有意味的形式打破藝術與設計的臨界線,使藝術和設計進行重組。一方面體現獨特的組合形式,另一方面能夠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審美情感。從創作的主體來看,藝術是藝術家創造出來的,因此可理解為藝術家表現情感的外在形式,目的是對生活本質的洞察和理解。比起一味地追求作品的表象或僅是技法創新,更重要的是感悟題材內容與其本身所傳遞的精神內涵,傳達藝術家心中的思想情感,以營造出特定的環境氛圍為最終目的。
一、形式語言是藝術創作的具體表達
藝術是匯集風格、技法、題材、形式和審美的大舞臺,我們欣賞藝術時常常無法在高尚的藝術和各種華麗的表現下做出判斷。當今的形式語言以強烈的顛覆反轉態度和出格的表達,拓寬新的藝術創作道路。藝術家們擅長于創造設計中的新形式,使帶有強烈沖擊感的直白設計有了具體表達方式。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對美的認識轉變,通常意義上的美不再是已經確定了的,藝術品的創造與欣賞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單一化、絕對化的標準,更多的則是用概念化、抽象化的形式語言來表達藝術家的觀念與思想。
二、尋找新形式創作談
我習慣將生活中常見材料收集,有機會堆砌到綜合設計中做一些小的點綴,或者是案例的材料選擇,創造傳統手法和一般技巧表達不出的作品。每一件物品都有它本身存在于客觀世界的意義,即使是被定義為一次性的,也有如曇花一現綻放過的有意義瞬間。這次我的作品(如圖1)以基礎的立體構成為創作出發點,利用點狀光源向四周發散的視覺效果,透過一排排交錯緊密的木制條框,從而營造出靜謐且神秘的異形轉折空間,表達對所熱愛之物向往,就像是藝術家追求的藝術,從心底里閃爍的光芒,它曾在你心上,也立足于藝術的巔峰之上,一直照耀引導著你要前往的方向。
1.藝術創作思維
藝術創作的本質是將精神轉化為物質的過程,在每個人不同的審美習慣、客觀條件等因素的制約下,形成多樣的的創作模式。任何事物是對立和統一的,藝術創作思維也同樣如此,它既有具象思維,又有抽象思維。19世紀俄國著名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提出藝術“再現學說”,認為藝術就是要反映現實的。我的作品恰是想到這一點,維靈感來源于籠中之鳥的形象,再將其引申到抽象思維上,它用來比喻受困而不自由的人。但我并沒有把鳥具象化,這正是藝術創作中形式表達所需要的,利用概念化、抽象化寄托設計觀念與傳達思想。當一只鳥兒被賦予象征希望的光束意義,它周圍所處的環境也立馬變得有意味起來,利用一次性筷子搭筑的異形曲折空間層層遞進連續轉折,仿佛收攏著光束但又像要被這光束刺破。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個體,循著希望的光芒不得不在滿身荊棘的叢林中曲折前進著。
2.藝術創作過程
藝術創作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藝術體驗、藝術構思和藝術傳達。藝術體驗作為藝術創作活動的前奏,屬于我開始感知生活、體驗生活的一部分,看著校園里遠處枝頭的鳥兒撲騰,聆聽著它們清脆悅耳的鳴叫,又想起那些被圈養在家中的寵物鳥,是否它們也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追求自己渴望的東西有時也會力不從心。
接下來是在腦海中的構想進行藝術創作的階段,結合所學環境藝術設計知識,決定利用最質樸簡單的木頭,搭建我心中的理想王國。平面幾何形體過渡到立體的層面,需要將它不斷的重復、變換、旋轉,在圖形與圖形之中找到它們之間共通的融合語言,使它們看起來像是獨立存在的個體,但相互之間又有聯系,抽掉任何一根都將失去整體有意味的形式,變成一盤散沙。
最終的藝術傳達是我將意識和想法物質化轉為更加具象的部分,最后變為可供大家觀看的藝術品。但是將想法變為現實,距離腦海中的想象是有一段差距的,創作途中遇到了很多困難,比如一開始我低估了幾何形狀的規整性,沒有很好的控制各個單位之間的距離縫隙,導致整個空間關系顯得十分松散,扭曲的角度和方向都不是那么理想。二次改良后,又拾取一塊單獨的木棒做為制高點,將它連綴起整個空間結構,也提點了那束光。內外空間有節制的呼應無論對觀者的視覺上還是心理上的沖擊都是相當深刻的。
3.有意味的藝術創作形式
沒有過多裝飾的簡約幾何形體是形式與內容高度統一,對材料本質特性的構思與把握造就了形態上的純粹。建筑單純的幾何性呈現出一種理智冷靜的特征,空間中的光扮演了感性的成分,而幾何圍就的形體構建理性的基石,由此感性與理性相互碰撞,將有意味形式始終貫穿在作品中。
三、結論
在日常環境中,聲音、空氣、光、溫度、物質共同組成了物理環境,而觀者則通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與味覺感受藝術家的精神情緒,人類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體,需要精神和物質的雙重追求,不同環境產生不同情緒,進而改變藝術主體的精神與物質需求,也會影響創作形式表露自身內心的情緒,傳遞藝術創作中有意味的形式美。藝術創作的形式表達多種多樣,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時代都有不同的含義與理解,可能現在還有一些正處于萌芽期的新形式的出現,需要我們去發現和探索,這個過程不僅能夠擴大人類的審美范疇,同樣也是鍛煉我們激發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手段。要讓生命力得到充分體現,就需要形式有美的規律構成有意味組合。“藝術乃是有意味的形式”,只有充分理解這門學問,才能更好的進行藝術創作,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靈活掌握并學會運用。
參考文獻:
[1]?簡.羅伯森.克雷格.邁克丹尼爾.藝術的主題:1980年以后的視覺藝術[M].江蘇美術出版社,2012.
[2]?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倪鳳祥.立體構成[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4]?康爾.再問“藝術是什么”[J].江蘇社會科學,2012.
[5]?黃晨晨,魏夢月.藝術創作形式語言研究——以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為例.蘇州大學,2016.
[6]?鄭子夜.藝術創作中形式語言的應用探索[N].遵義師范學院學院報,2017.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