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軒 劉焱



摘?要:“同心協力”是一項團隊協作能力拓展項目。該項目以團隊各人員用繩牽拉同心鼓顛球,通過合格的顛球數量比拼。本文綜合數學與物理學知識建立了二階微分方程組的數學模型,來分析如何更多的顛球和即時調整,最終對模型的結果做出了誤差分析
關鍵詞:牛頓第二定律;二階微分方程組;剛體轉動定律;控制變量法
一、前言
“同心協力”活動是以團隊協作能力為核心的拓展活動,該活動是以團隊各人員用繩牽拉同心鼓顛球的過程,同心鼓的轉動可以等效為剛體的轉動,則可計算鼓的轉動慣量,然后給八人均分站位,根據其給出的數據計算出傾角大小。再以球與鼓的接觸點為坐標原點,分別以球、鼓為研究對象求出若干分鐘后穩定狀態下球下落(鼓上升)的時間、人拉繩所產生的合外力和最佳顛球高度。因此對鼓上力的大小,發力時機,顛球高度和所用的時間的細化計算尤為重要。
二、顛球高度、時間和鼓轉動傾角的理論分析
2.1模型假設
①假設球與鼓接觸時恰巧繩拉直②忽略自然風產生的外力和球與鼓接觸時產生的摩擦力③球與鼓接觸時發生彈性形變所產生間隔和時間忽略不計④不考慮能量損耗 ⑤若干分鐘后球(>=40cm)保持平穩狀態。
2.2問題一模型建立
利用牛頓第二定律建立一階非線性微分方程模型,分別以球、鼓為研究對象求出若干分鐘后穩定狀態的球下落(鼓上升)的時間、人拉繩所產生的合外力和最佳顛球高度。
本文以豎直向下為正方向,建直角坐標系,已知球下落的時間與鼓上升的時間相同。以“球在空氣中運動”的狀態將常數取值,則取空氣密度(20℃時)。垂直下落的球受到重力G、空氣浮力和空氣黏滯阻力三個力的作用,其中m M分別為球和鼓的質量,V為球的體積,為空氣阻力系數,分別為球和鼓的最大橫截面積,分別為球和鼓相對于空氣的速度。但是在計算過程中,我們求得空氣浮力約為N可忽略不計。
2.3 問題一模型計算
我們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分別列出排球和鼓的微分方程:
根據題 “可以精確控制用力方向、時機和力度”的要求,對鼓的合外力設為45N,求得鼓位移函數為:S1與S2。利用MATLAB畫出圖1
如圖當s時符合“顛球高度0.4m以上”的要求。且“顛球次數盡可能多”則需要顛球一次所用時間越短,在相同時間內累計顛球次數就越多,所以取0.34s為一次顛球所用時間,則此時高度m。
2.4問題二模型建立
同心鼓為一剛體,不同位置的人向上拉時,鼓做剛體轉動,因為鼓為空心可假定其為一圓盤,解得同心鼓的轉動慣量J=0.216kg.m2由剛體轉動定律列出二階微分方程組:(i=1,2,3,4,5,6,7,8)?(3)
該方程組用于研究隊員發力時機、力度和某一特定時刻的鼓面傾斜角度的關系,其中變化很小,近似當做恒定值。
根據上式求得九組鼓面傾角分別為:0.6939、0.484959、1.08711、0.86352、1.14108、0.937536、0.925118、1.013865、0.461058。
在計算過程中,我們求得空氣浮力對模型影響很小,故該因素忽略不計
三、模型檢驗
以排球為研究對象,在理想狀態下忽略空氣阻力,排球做自由落體運動時所用時間為s,所以與實際相符。
本文給合外力賦值,利用MATLAB畫出與的變化關系如下圖2,由圖知F=45N時 0.3378≈0.343s。因此本文根據一階非線性方程模型求得的t=0.34s是合理的。
四、總結
承接以上問題,拋去所需的理想狀態,在現實情形中計算顛球時間和高度策略不再合適,因此根據人的發力時機、發力大小對模型的影響建立新的策略模型,使之更符合現實情形。而對于這方面的深入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司守奎,孫兆亮,數學建模算法與應用,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8.9。
[2]?鞠衍清,垂直下落球體運動的數值分析,大學物理,第27卷第11期。
作者簡介:徐文軒,男,漢族,新疆省塔城市,1999,3,大學本科,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
劉焱,女,漢族,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數學建模。
(作者單位:山東協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