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張恒 圖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鄧剛
垃圾分類智慧化讓居民“愿意分”“分得清”,不斷增強環保意識和垃圾分類回收意識,養成垃圾分類投放與處置的良好生活習慣。
智能垃圾柜遍布小區各處,塑料瓶、舊衣物、舊書本都能分類回收,居民分類倒垃圾還可以掃碼積分,兌換日用品……在貴陽市觀山湖區金華園社區,“智慧垃圾分類”成為小區居民津津樂道的熱點,也為大家帶來有趣、環保的垃圾分類新體驗。
作為貴陽市首個智慧垃圾分類試點小區,金華園小區自今年7月試點運行以來,不僅可根據垃圾種類實現“刷卡”丟垃圾,而且還可以通過大數據統計用戶丟棄垃圾的使用情況,實現分類垃圾智慧管理。
走進金華園A區,小區步道、綠化區域干凈整潔。在每棟居民樓的入口處都能看到一座高約2米的“兩分類”智能垃圾箱。
“嘀——”,在A區9棟,居民高大姐點開手機上的投遞二維碼,對準智能垃圾箱的掃碼器一掃,廚余垃圾箱門隨即打開,她便將早已分好類的垃圾扔了進去。
“你看就像這樣,把垃圾直接從這個口投進去它就能自動稱出來多重,然后換算成積分存在我們的賬戶上,我現在積分都有100多分了。”高大姐說,垃圾分類箱分類清晰、一目了然,而且積分可以兌換生活用品,獎勵不僅有激勵作用,還可以幫助家里的小朋友樹立環保意識。“我在家里專門準備了收集廚余垃圾的垃圾桶,進行分類收集。”
“垃圾分類是新鮮事,但是大家都愿意去做。”社區居民崔阿姨說,社區給每戶家庭都發放了垃圾分類指導手冊,在多次宣傳、培訓后,從不知如何分類到逐漸學會細致分類,“比如說以前大家都以為龍骨是廚余垃圾,學習垃圾分類后才知道龍骨屬于其他垃圾”。
“現在小區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一張智能垃圾分類卡,這是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生態賬戶’,也是用來存取垃圾分類生態金與生態信用積分的電子賬戶。”提供智慧垃圾分類服務支持的貴州眾合源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運營主管張伊川介紹,生態金是正確投放可回收物產生的,可直接提現或用于兌換禮品和積分抽獎;生態信用積分則是正確投放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產生的,主要由巡檢員負責督導和記錄。
目前,金華園A區927戶居民發放“智能垃圾分類卡”900張,投入智能設施設備46套,其中兩分類智能垃圾箱39套、四分類可回收垃圾箱3套、智能積分兌換一體機3臺以及生態環保屋1座。居民通過刷卡或手機掃碼扔垃圾時,后臺監控系統會顯示其投放垃圾的詳細情況。
“阿姨,總共40斤。你看是存成積分還是直接兌換現金?”
“給我存積分吧,以后再慢慢換。”
在金華園A區廣場旁的生態環保屋,家住A區3棟的王阿姨拖著一箱家里的廢棄紙張和書本來此回收,“有了垃圾分類后,家里的紙袋紙箱都送到這里了”。
金華園A區試點以來,生態環保屋每天都會收到居民送來的可回收垃圾。“截至8月13日,我們已經回收了4噸多的可回收垃圾,其中分類箱3噸多,生態環保屋0.8噸多。”點開后臺監控系統,貴州眾合源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楊佳說。
記者在監控系統中看到,不僅有詳細的數據,而且還能查看住戶扔垃圾的情況。“通過監控系統,我們可以分析大家對垃圾分類了解情況,發現居民投放垃圾錯誤的時候,我們就會對住戶指導如何正確分類。”楊佳說。
在金華園A區的一座廣場上,記者還看到一張醒目的“紅黑榜”。“紅榜”詳細記錄了居民單元號,表彰他們垃圾分類準確、投放標準;“黑榜”則曝光了一批垃圾分類錯誤的單元號,“這些單元的居民主要是沒有搞清楚垃圾分類應該咋個分,比如把有害垃圾投到了其他垃圾里。”楊佳介紹。
與此同時,社區還有專門巡檢員引導居民對垃圾進行分類。“這個醋瓶子就放錯了。醋瓶子應該屬于可回收類,而不是廚余垃圾類。”在金華園A區7棟,垃圾分類巡檢員張群鵬指著一袋打開的垃圾說。
在金華園A區,共有8名巡檢員負責927戶居民的垃圾分類工作。他們的工作是了解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投放正確率等,對分類不好或不分類的居民進行勸導,并引導其認識垃圾分類的重要性,教會居民正確分類。
此外,金華園社區還通過黨建引領,發動小區黨員、居民參加垃圾分類志愿者隊伍,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全方位動員宣傳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培育社區居民環保意識。
據統計,自開展智慧垃圾分類試點以來,金華園A區居民垃圾分類投放正確率達80%。“接下來,我們還將向金華園B區、C區、D區鋪開垃圾分類建設,預計今年年底之前覆蓋,最終讓金華園小區每個單元都有自己的分類桶,每一個小區都有回收設備。”金華園社區政法委書記何欣說。

從“隨手扔”到“隨手分”,智慧垃圾分類正在著力打通城市垃圾分類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圖為貴陽金華園社區居民將垃圾投放進智能垃圾箱。
今年5月,貴陽市印發了《貴陽市2019年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根據方案要求,到今年年底,貴陽市將創建80個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強制分類實現全覆蓋,貴陽市范圍內生活垃圾分類制度覆蓋率達到60%以上。
如今,在金華園A區已經基本實現垃圾分類,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每天日產日清,有害垃圾達到一定儲存量后,由運營公司聯系貴陽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中心,對有害垃圾進行專業處置。“從源頭減少垃圾量,現在小區日減少垃圾2噸,一年能達到700噸。”張伊川說,金華園片區共計3374戶1萬余名居民,未來將安裝智能分類垃圾箱133套,設置生態環保屋4個,配備20名督導員,開展垃圾分類工作。
“目前除了在垃圾分類前端積極引導市民,我們還要保證與中端收運、末端處置兩個環節的有效銜接,真正提高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水平。”貴陽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局長陳德勇介紹,接下來按照80個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創建目標,強力推進示范點打造,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強化宣傳引導,提升分類意識,培養垃圾分類習慣,推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垃圾分類模式。
貴陽市還將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大數據管理云平臺,使生活垃圾分類前端感知能力和中后端監督管控能力得到提升。同時,以社區為單位,調動居委會、業委會、物業等多方力量,強化入戶宣傳引導,逐步建立有效的分類管理運行機制,形成可復制的經驗。
“垃圾分類工作事關城市品質,事關城市可持續發展。”貴陽市副市長陳小剛強調,多用心、多上心,把這項工作真正重視起來,扎扎實實開展宣傳發動,凝聚起全社會共同推進的強大合力,打好、打贏生活垃圾分類的攻堅戰、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