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整理/
我叫徐樂天,1925年3月出生在天津市西南50多里的王慶坨鎮。抗戰時期,父親工作調到北京,我也跟著一起來到北京,考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學就讀高中。考大學的時候,北平大學醫學院在華北地區招生,在600個考生之中,我出乎全家人的意料,考了個第二名,平均83分,如愿進入北平大學醫學院學習。
我是1944年開始學醫的,那時北平大學醫學院用現在的話說是德日系,教科書都是德國派或日本派的,那時的院長鮑鑒清就是德國派,會德文,學問很好,給我們講過胎生、解剖。而我們的解剖課則用的是岡島敬治的四本《解剖學》。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當時北平著名的協和醫院就關門停業了,協和一大批華裔教師、醫生轉到當時的北平大學醫學院。我們正好趕上協和這些很有經驗的臨床大夫給我們講課,學到了不少東西。
1949年2月,我在北平大學醫學院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開始用新的人生觀來看待世界、審視世界,這對我來講,是一個重要的跨越。我做臨床也是1949年開始的,到現在都是70年,共和國也70年了。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正需要一批學醫的人。等到畢業分配,我們那個班120多人,衛生部像得到寶貝一樣,把我們分配到各個單位。我被分配到了衛生部。
當時衛生部有一個訪問團去西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五省區訪問,這是周恩來總理組織的。這是一個很龐大的工作,訪問團有上百人,團長是著名的民主人士沈鈞儒(1875—1963),副團長是薩空了(1907—1988,新聞出版家,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副署長)。這是我一生工作的開始,也是在共產黨領導下工作的開始。
當時新中國成立沒多久,老百姓對共產黨還不了解,所以周總理讓訪問團去給百姓講講共產黨的政策,給受災、受苦的老百姓發放一些物資。除了宣講政策之外,我們也開展一些醫療活動。在露天的地方擺上桌子、凳子,老百姓排隊看病。當時西安和蘭州衛生條件很差,小孩得沙眼、頭癬、爛口角的很多。那個時候的性病就是梅毒和淋病,感染率達30% ~ 40%。這都是衛生條件太差造成的。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了“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也叫“十七條協議”。中央派張經武(1906—1971,開國中將,中央統戰部原副部長)將軍帶領14個人,爭取最快時間到拉薩,執行“十七條協議”。這14個人中要有一個大夫、一個護士、一個司藥。那時候從部隊里調一兩個黨員的司藥、護士容易,找一個大夫馬上跟著一塊走,不太容易。找了幾個,最后找到我了,我一拍胸脯,去!
當時說是3個月的出差任務。那時陸路還不通,我們跟著張經武將軍走海路去拉薩。
1951年6月13日,我們從北京出發,乘火車專列,先到廣州,再到香港,在香港辦出國手續和進藏手續。為了爭取時間,我們分成兩批,張經武將軍帶著4個人坐商用飛機先走,我們剩下的9個人坐一個很小的商船。我們帶著六七十個箱子,箱子里是禮品和必要的物資。7月16日,我們經印度進入西藏,到了亞東。亞東是一個小鎮,海拔2300多米,處于喜馬拉雅山的山口,氣候比較好,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從那兒進藏,實際上是爬高坡。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氣候也變化無常,白天一會兒下雪,一會兒下雨,有時是窮山惡水,有時是奇花異草,可以說是氣象萬千。
9月8日,我們9人終于到達拉薩。而張經武將軍早在8月9日就到了。根據“十七條協議”,那時候一切安全和生活保障都由地方政府負責。
剛到拉薩時,當地的醫療狀況很是落后。1951年前,拉薩醫療機構很少,我知道的一個是醫藥寺院,就在布達拉宮右邊的甲骨山頂上,寺院里有醫藥喇嘛。還有一個叫門孜康,門就是醫藥的意思,孜是天文歷算,康就是房屋、居所。門孜康我去過,主要負責人是個四品官,叫欽繞諾布。他會種痘,但有的人種完痘后都腐爛、化膿了。
當時中央給所有進藏人員總的任務有三條:第一是做買賣,第二是看病,第三是搞好統一戰線。我們3個人在18軍大部隊的衛生人員沒到達之前,開展了一些基層的醫療工作。
有個貴族叫索康,比較開明,對解放軍態度也比較平和。他派他的家奴牽著馬到我們住的地方,通過翻譯說他要請人看病。一位西藏當地的四品官同意后,我和一個同伴帶著醫療包去到他家。看完病后,他們再用馬把我們送回去。這種看病也可以說是禮節性的,因為那都不是大病、重病。
有一次,一個貴族的女家奴生小孩,小孩生下來了,但胎盤沒下來。他們驚慌失措,那個貴族就找我們去看。問清楚情況后,我們戴上手套,給她沖洗、檢查,發現并沒有什么嚴重問題,就是胎盤卡在了子宮口,所以很順利就解決了問題。
我們還到色拉寺一位地珠活佛那兒去過兩次。第一次是在1952年春天,拉薩天花流行之前,我們去給他種痘,還有一次是給他看普通的病。
那時候我們醫療人員是公開活動的,不穿軍裝,所以走在街上老百姓攔住了想要看病,我們即刻就可以到他家去看。尤其是在天花流行那段時間,有些沒有種過牛痘的老百姓感染天花后,往往出現一些爆發性的癥狀,嚴重時會出血、高燒。這種情況當時不容易治愈,有人甚至因此而喪命。
1952年9月,從內地去的醫療隊人數已經很可觀了,有西南醫療隊、西北醫療隊、北京醫療隊、18軍衛生部的人員,還有中國科學院的專家小組,醫務人員加在一起有幾十人。以這些人為基礎,張經武將軍和18軍張國華軍長于1952年9月8日組織成立了拉薩市人民醫院,也就是后來的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這是新中國在雪域高原成立的第一個現代化醫院,應該說是解放軍的功勞。成立的時候,西藏的地方官員都參加了,規模很大。18軍衛生部負責人張學彬任院長,孔憲云任醫務主任,內科主任是西北醫療隊的崔靜州,我做外科主任。醫療隊帶來各種各樣的手術設備,尤其是眼科醫藥設備帶得很齊、很完善。有30張病床,可以住院。從住院、打針、吃藥、輸液到手術,完全是免費的。
那段時間,我印象深刻的治療案例是,做了一例盲腸切除術、一例宮外孕出血急診切除術。還有一個藏民在整理炸藥的時候,炸藥爆炸,把面部一側炸傷了,家人很恐慌,把他抬到醫院。經過搶救,清創處理完以后,才發現傷情不是很重,并沒有傷及重要的器官。病人一個星期左右就出院了,家屬很感激,還堅持開了個感謝會,當場宣讀了感謝信,當時院長、醫務人員都出席了。
高原地區光照強,所以白內障多。醫療隊帶的白內障手術器械很充分,就是沒有眼科大夫。我只在眼科實習過一年,但沒辦法,也得硬著頭皮上陣。那段時間,我們一共做過23例白內障切除術。第一例是解放軍的一個連長,他眼睛受傷以后,可能是有一塊斑痕,把晶體給擋住了,是“外傷性白內障”,需要做白內障清除術。他沒有條件到內地治,看我們工作很認真,就讓我們拿他做第一例。所幸手術很成功。
我們做的第一例藏族患者是一位50多歲的老大娘,叫白瑪。給她切口以后,取出已經鈣化的晶體,她馬上就有了光感,大喊“嘎布睿”(音),意思就是“是白的了,是白的了!”激動不已。實際上那還不是手術效果的全部,還沒有看到東西,不過就已經很興奮了。當時在場的工作人員也很振奮。后來,18軍衛生部的文工團用白內障重見光明的題材,寫了一個劇本進行演出,在當時還熱鬧了一陣。
1953年4月,因為工作安排,我離開了拉薩。雖然駐藏只有短短兩年,但那仍然是我生命與職業生涯中的寶貴經歷。
附注:徐樂天,著名胸外科專家。1951年,他跟隨解放軍進入西藏,成為新中國第一位入藏的醫師,參與創建了拉薩市人民醫院并擔任首任外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