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 白

明月出天山①,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②。
漢下③白登道,胡窺④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⑤望邊色⑥,思歸多苦顏。
高樓⑦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選自《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版)
【注釋】
①天山:祁連山,在今甘肅、青海之間,連綿數千里。因漢時匈奴稱“天”為“祁連”,所以祁連山也叫天山。
②玉門關: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是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此二句謂秋風自西方吹來,吹過玉門關。
③下:指出兵。
④窺:有所企圖,窺伺,侵擾。
⑤戍客:指征人,駐守邊疆的將士。
⑥邊色:一作“邊邑”。
⑦高樓:古詩中多以高樓指閨閣,這里指戍邊兵士的妻子。
鑒賞空間
“關山月”屬樂府舊題。開頭四句,可以說是一幅包含著明月、天山、長風、關隘四個意象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接下來四句,承上啟下,由邊塞過渡到戰爭,由戰爭過渡到征戍者。漢高祖劉邦領兵征戰匈奴,被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而青海灣一帶,則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征戰之地。這種無休止的戰爭使得出征的將士幾乎沒有人能生還故鄉。后四句寫將士們望著邊地的景象,思念家鄉,臉上多是愁苦的神態,他們推想自己的妻子,一定在此月夜不住地嘆息。
詩人放眼于古來邊塞上漫無休止的民族沖突,揭示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征人及其家屬所帶來的巨大痛苦。但詩人并非一味地譴責,而是深思一代代人為之付出的沉重代價。盡管詩人沒有直接說出內心的渴盼,但征人、讀者,還是很容易想到和睦、和諧、和平的彌足珍貴。
讀有所思
1.用自己的語言說說詩歌前四句所描繪的畫面。
2.明代胡應麟曾評價此詩“渾雄之中,多少閑雅”。請結合詩句談談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