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師和家長似乎都對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有種莫名的好感,認為孩子成績好一定很聰明,成績不好的肯定是笨,不開竅。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發展學家加德納博士在1983年就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主張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智能組合。關于人類聰明的分析可以從8個范疇來看待:語言、數理邏輯、空間、身體運動、音樂、人際、內省、自然探索。僅憑成績判斷一個同學聰明與否顯然有失公允。
成績只是每個同學在學習知識方面表現如何的一個衡量標準,不是全部。因為只要有成績排名,就總得有同學靠后。事實上,考試不擅長的同學,可能體育很好,或者很有音樂天賦,或者人際交往能力很強,大家都喜歡他。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大家也應該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只有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并揚長避短,才會找到努力的方向,在自己感興趣和擅長的領域取得不俗的成績。
實錘,又叫石錘,字面意思是實實在在地一頓錘擊,引申義為關于某件事情的強有力的證據,或者說因為證據的出現而使得某件事情的定性變得不可更改。實錘的由來是跟娛樂圈八卦緊密相關的。娛樂圈向來是非多、傳聞多,但很多牽動粉絲小心臟的事情都是撲朔迷離、難辨真假。大家真希望有更多的實錘出現,幫自己的“愛豆”正名或者錘死別人家的“愛豆”。

杭州筧橋實驗中學的一名初中生因為遺忘了一項作業而遭處罰,他便寫了一首悔過詩交給老師,但老師并沒有完全消氣。這名同學便重新改寫,于是悔過詩2.0版出世,全文如下:
庸生前夜不當績,作業總是漏三題。
七情六欲亂心智,走火入魔入歧途。
次日江公良多火,怒吼群雄聚筧實。
本庸心中一抖擻,初聞涕淚滿衣裳。
三步并作兩步走,馬上下跪拜江公。
今日立下軍令狀,三題不做提頭見。
不知江公意何思,能否赦免三宗罪。
權當博君一媚笑,我想再活五百年!

中國的方言種類繁多,通俗來講,全國方言分為七大類,每個大類下又細分為不同的片區。但隨著教育的普及,人口流動的增加,普通話的推廣,方言日漸式微。有數據統計,江蘇幾個城市6~20歲人群中能講方言的比例普遍不高,其中南京較高,為52.8%,揚州為49.7%,但蘇州不足5%。方言的缺失與家庭也有很大關系,比如在南京市區調查的數據顯示,只爸爸是本地人的家庭,與子女對話使用南京話的比例為57.7%;而只媽媽為南京人的家庭,與孩子對話使用南京話的比例是45.8%。更不樂觀的是,在這些受調查的父母中,81.4%的人認為沒必要和孩子交流時使用自己的方言。方言不等于土語,它里面有非常多的內涵表達是普通話所達不到的。可惜的是,方言正在離我們越來越遠,不是嗎?
我剛剛去買藥,走進藥店突然忘記要買哪一種藥了。
藥店的導購一臉自信地說:“我賣藥三十年了,你只要說出來藥名里的兩個字,我就能知道你要買什么了。”
我想了半天,說:“我只想起了最后倆字。”
導購很期待地說:“什么?”
我說:“膠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