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受廣東正中珠江會計師事務所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的影響,計劃科創板上市的廣東利元亨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利元亨”)曾在5月中旬被“中止審核”。不過,6月4日起,利元亨便已恢復“已問詢”狀態,當前已成功過會,在不久后將登陸科創板上市交易。
利元亨主要從事智能制造裝備的研發、生產及銷售,為鋰電池、汽車零部件、精密電子、安防等行業提供高端裝備和工廠自動化解決方案。此次上市預計發行股數不超過2000萬股,計劃募集資金約7.45億元,其中5.67億元用于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生產項目、1.28億元用于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研發中心項目,剩下的5000萬元則用于補充流動性資金。
《股市動態分析》周刊記者通過研讀其招股說明書后發現利元亨仍存在不少問題,需要投資者警惕。首先是,報告期期末,公司前五大客戶合計銷售收入占比超過90%,客戶集中度極高,且高度依賴于第一大客戶新能源科技,對其銷售收入占比高達5成以上。其次是2018年,利元亨在持續加大機器設備投入的背景下,產量及銷量不及預期,甚至較2017年出現下滑,公司未來的發展狀況令人擔憂。此外,利元亨在自身現金流狀況不容樂觀的情況下,與關聯方資金拆借頻頻,且拆借資金未收取任何利息,這或將構成大股東占用資金的嫌疑。
從財務數據來看,2016年-2018年利元亨營業收入及凈利潤均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2.29億元、4.03億元、6.81億元;同期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260.33萬元、4158.15萬元、12900.76萬元。利元亨業績高增長的背后,離不開前五大客戶的貢獻。報告期內,公司對前五大客戶的合計銷售收入分別達2.01億元,3.58億元、6.30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比重依次是87.97%、88.91%、92.52%,可以說利元亨客戶集中度非常之高,且仍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由于行業特性及技術壁壘等因素,下游鋰電池及動力電池也同樣存在行業高度集中的問題,這意味著單一的產品收入將利元亨客戶群體只能鎖定在國內外鋰電池廠商,短時間內客戶高度集中的狀況將難以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期內,利元亨高度依賴于第一大客戶新能源科技,對其的銷售收入已經超過了該公司總銷售收入的一半以上,分別為50.14%、77.29%、66.19%。對此,利元亨在招股書中坦言,優質大客戶能為公司帶來穩定的收入和盈利,但在經營規模相對較小的情況下,也導致公司客戶集中度較高,使公司的生產經營客觀上對新能源科技存在一定依賴。若新能源科技因自身經營業務變化或者與利元亨合作關系發生重大不利變化,對其的采購量大幅下降,將可能導致公司經營業績出現較大波動。利元亨后續對新能源科技的銷售收入是否具有穩定性和持續性,仍需進一步關注。
利元亨雖盈利增長亮眼,但現金流狀況不容樂觀。2016年-2018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由負轉正,但仍與凈利潤差距甚遠,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1595.39萬元、967.66萬元、6429.04萬元。此外,報告期內利元亨流動比率分別為0.93、1.17、1.48;速動比率為0.54、0.62、0.86。雖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但仍遠低于行業平均,行業平均流動比率均維持在2以上,速動比率2016年末為2.04,2017年末為1.52,2018年未披露。考慮到利元亨此次上市有部分募集資金用于補充流動性,因此記者在發去的采訪提綱中對公司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常年低于行業平均提出質疑,并問及公司短期資金流動性、償債能力是否面臨較大壓力等問題。而利元亨在回復中僅草草解釋了其資產負債率下降的原因,并沒有直接回答記者所問。未來利元亨將如何保持現金流穩定增長,同時提高凈利潤質量,還有待觀察。
報告期內,利元亨產量分別達185臺、428臺、254臺;銷量分別為215臺、308臺、298臺。或因行業景氣度提升以及投入產能的增加,2017年公司產量、銷量相較于2016年大幅提高,到了2018年,利元亨仍持續加大機器設備的投入,固定資產中機器設備金額較2017年提高了777.65萬元,達1490.86萬元,但在大幅擴產的情況下,公司產量及銷量并未提升,并且產品銷量有大部分是在消化2017年過剩的產量,兩年合計產銷率為93.26%。記者在發去的采訪提綱中問道,2018年公司銷量不及預期的原因是什么?是行業景氣度下滑造成的還是公司自身銷售推廣出現問題?公司的發展是否遇到瓶頸?對此,利元亨回復道:“2016年-2018年末,公司集中服務于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的鋰電池和汽車零部件行業的客戶,放棄了部分訂單。”
除了上述經營方面的問題外,利元亨關聯方資金拆借行為也引起關注。周俊雄直接或間接控制公司73.16%股權,盧家紅為其夫人,二人合計控制公司發行前總股本的77.09%,為公司實際控制人。報告期內,這兩人多次向公司拆借資金,涉及金額較大,值得注意的是利元亨拆借資金給實控人沒有收取任何利息。(見表)

數據來源:招股說明書
不僅控股股東存在大量資金拆借行為,關聯方盛通達也在2016年5-11月陸續向公司借款133.39萬元,直到2017年9月才將上述款項還清,同樣也未支付利息。不免令人懷疑公司存在實控人占用資金、體外資金循環以及公司內控制度失效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