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2019年8月8日,MSCI公布了指數成分調整結果,入摩“三步走”完成了第二步。目前MSCI中國系列中包含了240多只指數,MSCI還為中國市場設置了單列欄,其背后反映的是海外資金對中國市場的關注。
此外,多只MSCI相關基金相繼成立,吸引了不少投資者的目光。盡管基金跟蹤指數/業績基準存在較大區別,但不少都帶有“MSCI中國”的字樣,外加有些指數改過名稱,使基金投資者在選基時容易混淆。本文通過梳理與MSCI指數相關的各類基金產品,希望為投資者提供參考。
截至2019年7月29日,市場上MSCI相關的被動型基金共24只(剔除C類份額,ETF聯接基金),絕大部分標的跟蹤3類指數:MSCI中國A股指數、MSCI中國A股國際指數和MSCI中國A股國際通指數。2018年以來,10只相關ETF陸續成立。目前ETF整體規模占優,超過普通指數基金和指數增強基金整體規模,低費率和流動性優勢或是其受到歡迎的主要原因。(見表一)

其中,普通指數基金和指數增強基金跟蹤的標的,不乏SmartBeta指數的產品,相比ETF和LOF來看產品線更加豐富。比如有些基金以MSCI中國A股國際低波、MSCI中國A股國際紅利指數為主要跟蹤對象,這些指數以MSCI中國A股指數成分股為樣本范圍,可以獲得特定的風險暴露下的超額收益。目前多為比較常見的低波、紅利和價值因子,風格和行業指數產品也不算豐富,MSCI相關的smartbeta產品以及風格/行業指數基金仍有進一步開發的空間。
從主動型基金看,主要包括股票型、混合型和靈活配置型基金。目前與MSCI有關的普通股票型基金有5只,總規模約17億;混合型和靈活配置型有28只(A/C份額按同一只基金計算),總規模約306億。
業績基準構成來看,所涉及的主流MSCI指數居多,比如:MSCI中國A股指數、MSCI中國A股國際指數和MSCI中國A股國際通指數。多數主動型基金成立時間較早,當時跟蹤指數為原MSCI中國A股指數,現在已改名為MSCI中國A股在岸實時指數。由于主動基金在個股權重分配方面比被動型基金更加靈活,可以給優秀基金經理更多的發揮空間,在深入研究的個股上增加配置,以獲得α收益。
從目前的產品條線看,典型指數已被先發基金占據,后來者開始從主題、風格類指數入手發行新基。當前幾只待成立產品中,有2只被動型指數分別跟蹤香港價值增強指數和A股國際通ESG通用指數,1只主動基金選擇MSCI中國A股指數收益率為業績基準的主要構成。
從主被動基金的業績表現來看,主動基金業績差異大,被動基金大部分產品業績分化不大。此外,主動型基金整體好過被動型基金。具體從3個月、6個月和過去1年漲跌幅看,主動型基金的平均漲跌幅分別為:5.69%、15.97%和10.62%;被動型基金的同期業績分別為:3.46%、11.65%和8.03%。

數據來源:Wind
按基金業績基準指數劃分基金池,可以看到無論哪個基金池,整體都能獲取一定的超額收益。從個基表現看,近期表現較好主動型基金有:景順長城量化新動力、華泰柏瑞量化明選A、海富通國策導向、建信恒久價值、前海開源價值成長A等。
收益的差異似乎也傳導到市場關注上。從過去3個季度的基金總份額變化來看,主動型基金份額出現提升,被動型基金整體縮量。按基金業績基準所跟蹤的指數類型劃分,觀察近3個月基金總份額變化情況。從趨勢來看,跟蹤國際通指數的基金產品份額整體持續收縮;跟蹤MSCI中國A股在岸指數(原MSCI中國A股指數)的基金整體規模上升,其中匯豐晉信龍騰、海富通內需熱點、嘉實研究阿爾法三只基金在最近一個季度份額增速靠前,均超過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