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伏天到來,“三伏貼”炙手可熱。然而不久前,92名兒童在江西某醫院貼完“三伏貼”后,皮膚出現瘙癢、灼痛感、水泡等不良反應癥狀,一時間輿論嘩然。據悉,該院醫務人員在“三伏貼”輔料配制過程中將往年配方中的嫩姜調整為老姜,酒精濃度從56°提高到62°,是導致部分兒童貼敷后出現皮膚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那么,三伏貼到底該不該貼,怎么貼?
“三伏貼”能夠促進局部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和周圍組織營養,藥物透過表皮細胞間隙并經皮膚本身的吸收作用,使之進入人體血液循環而發揮明顯的藥理效應。此外,通過神經反射激發機體的調節作用,使其產生抗體,提高免疫功能,增強體質。但是任意一種中醫調養方法都要嚴格遵循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并且嚴格把握中藥用料、調制和貼敷的規范,才能起到好的療效。
——浙江省人民醫院望江山院區針灸推拿二科主任殷建權
“三伏貼”適合陽虛或者氣虛體質的人,這類人通常較別人更易怕冷,屬于虛寒體質,易感冒或冬季反復感冒。而濕熱體質的人,本身就內熱很重,如果還貼熱性較強的“三伏貼”,就等于“火上澆油”。
——遼寧某三甲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林學奇
還是建議到專業的醫院去找專業的大夫診斷一下,看看是否需要貼,因為患者沒有辦法判斷自己是否是虛寒體質,有的人貼完還會上火,若在感冒期間貼,還容易把火引起來。
——北京宣武醫院中醫科醫生吳犀羚
正規貼敷也可能出現極個別不適應的情況,但是發生比例一定不能超過一定的度,可能每年我們出現一到兩個。反應稍微強一點的,就是貼敷完之后皮膚有比較大的水泡出現,一定要到我們所在科室進行專業治療。
——銅陵市中醫醫院中醫學科副主任查日煌
中醫講究辨證論治,要求因人而治、同病異治,但涉事醫務人員忽視體質的差異性,把嫩姜調整為老姜,把酒精濃度提高,針對所有患者同步更改配方,從根本上就違背了醫學理論和基本要求。
時下,中醫藥“治未病”的作用得到了凸顯,很多醫院都推出了“治未病”科室,“三伏貼”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被催熱。面對“三伏貼”被民眾追捧的現實,醫療機構要穩住陣腳,嚴守制作工藝的底線。若在制作工藝上違背醫理,沒準自身會遭到“副作用”的反噬。
——羅志華(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