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
孔子善于說話,他說話既講內容又講原則,還講方法,即便是批評學生,也能讓其欣然接受。讓我們一起從《論語》中學學孔子的說話之道。
孔子認為說話要慎重、準確、負責任。“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他欣賞那些對事不輕易發表意見,但不說則已,一開口必定切中要害的人。“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當一個人說話大言不慚的時候,真正將其付諸行動就很難了。
孔子還說:“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末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沒有輪到自己講話就越位搶話,是浮躁;該自己說話時卻不說,是隱瞞;不察言觀色、觀察環境氛圍而貿然講話,是盲目。“時然后言,人不厭其言”,在恰當的時候說話,才不會招致別人的討厭。
在孔子看來,說話一忌內容不當,“子不語:怪、力、亂、神”;二忌巧言令色;三忌強嘴利舌;四忌無端抱怨。
孔子除了關注說話的內容,也十分講究說話的藝術。
首先,他注重“辭達而已”。孔子惜言如金,字字珠璣,認為辭不貴多,取達意而止。如評價包含300余篇內容的《詩經》時,他只用了三個字“思無邪”,即概括了其所有詩篇之共同點在于思想純正;提及君子的標準時,“君子不器”這四個字,就說明了君子應不限于一技一藝,而應廣泛地汲取知識、博學洽聞。
除“辭達”外,孔子也很重視文采,認為“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沒有文采的話就傳播不遠。他善用比喻、對偶、歸納、對比等修辭方式,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入則孝,出則悌”“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等。他還特別提出要平衡內容與文采的關系,“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樸實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而文采多于樸實,又有些華而不實,唯有“文質彬杉,然后君子”。